今天共有兩篇網誌,標題是「股市隨筆」及「雜談」。
「阿里巴巴可看高一線」—星期六的冥想
週五恒指跌了1093點,雖然隔夜美股跌了500多點,但幅度也不算大,而且現在港股和美股的關聯度大大減少,下跌可能受A股影響較大。上證指數跌了75點,幅度2.12%,可說相當大。
美股跌是十年政府債息率升破1.5厘,市場擔心市場逼聯儲局加息,但聯儲局已明確表明要維持低息,十年債息很快就掉頭向下了。聯儲局要控制利率是得心應手的,所以不需擔心。中港股市下跌並無特別理由,升幅很大,獲利回吐很正常。
在一眾的巨無霸中我比較看好阿里巴巴 (9988),它的業績很好,去年四季度盈利增27%,而且它的「雲」業務很好,已跨越了盈虧點,以後增加的生意都是盈利,它的P/E現在大概是不到30倍,騰訊是60倍。
阿里股價低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去年特朗普政府打算將它列入制裁名單,結果沒敢做,但不少美資有了中芯國際和中海油的經驗,大幅沽售它們持有的阿里巴巴,有數可查到的,沽阿里巴巴的美資已沽出幾百億美元。
其次螞蟻不能上市,中國政府又要反壟斷,也嚇怕了投資者,沽出阿里巴巴。
現在看起來美國新政府不會制裁一家網購生意的中國民企,而中國政府除了整頓螞蟻金融,也無意打壓阿里巴巴的現在業務。最新消息,阿里巴巴還在全國滅貧工作中獲得嘉獎。
假定美國政府不會制裁阿里巴巴,假定馬雲出現公眾場合,阿里巴巴就可能恢復投資者信心,股價可以大幅上升。
這祇是我個人看法,跟大家分享我的看法。
「國際資本」
這個詞常常提及,但缺乏一些比較具體的概念。
在小農經濟的年代,每個鄉村都是自給自足的,交通也不發達,甚至鄉跟鄉之間「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生產落後,沒有貿易當然也沒有資本。
到歐洲文藝復興年代,個體工匠興起,紡紗織布作坊,麵粉作坊,麵包作坊興起,商品貿易興起,高利貸業興起,開始有了資本積累,有人富可敵國。
工業革命以後,英國憑持着技術優勢,憑着艦隊優勢,工業品行銷全世界,又從殖民地掠奪,成就了無數富豪,開始了現代資本的大規模形成,這很容易理解。看看一個小小香港,匯豐銀行,怡和集團,太古集團,還有不少的英資大企業,至今雄霸一方,英國在印度,在美國 (都是它的前殖民地),都擁有龐大財富,在美國的外國投資第一位的是英資。
美國工業化以後出現了石油大王,鐵路大王,汽車大王,銀行大王,趁着一次和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美國大做生意,美資橫掃了全世界。
現代世界跟中國封建社會不同,封建社會「富不過三代」,一個原因是財產分家,另一個原因是子孫沒受過好教育,子孫不肖。
現代社會有錢家族的後代,都受到良好教育,祖輩傳下的巨額財富,往往是交給專業投資者管理,那些富後代還兢兢業業做自己專業,例如律師,醫生的相當多,巨額財富交給銀行或自己信任的專業金融人才管理,管得不好換人,所以很多巨富財富一直傳到今天,達驚人規模。
全球資本美,英最多,德法因二次大戰很多old money都不見了。
而中,俄等新興國家的新興資本,剛開始走出國門,向世界投資,哪裡有賺錢機會就去哪裡。
有一些國際知名大公司,譬如韓國三星,創辨人李氏家族,持有股權祇有不到7%,70%以上是外資,台灣台積電也是一樣,最大持股人是美英資本。
如一個國家發展中想吸引外資,就要提供稅務優惠,土地優惠,提供安定的社會環境,有吸引力的勞動力,並要設立法規允許外資在一定規管下進出市場,中國改革開始政策就是這麼做的,迄今想當成功,今天中資已具相當規模,開始去外國找投資機會。
所以政治穩定,社會穩定,法規完善,幣值穩定是吸引外資的重要條件。
中國在擁有的資本上還遠不及美英,不要看他們政府很窮,但他們私人擁有的財富是天量數字,影響力巨大,是塑造世界新型態的主要推動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