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議會選舉」
區議會選舉已經結束,一如預料,所謂「民主派」也就是反建制的勢力大勝。
區議員的選舉對香港整個管治體制的影響並非很大,區議員中可產生五個 (六個?)超級區議員進入立法局,成為立法局議員,因此立法局中可能反建制的席位會增加。此外,選特首的大選舉團中反建制的人數可能增加,但不足以影響大局,特首本來就不是民選的,她也不是執政黨的領袖,選舉失敗當然也不需要下台,群眾的騷動平靜以後,政局大概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國際上智利因為地鐵加價,引發大規模示威抗議,黎巴嫩因為使用「What’s App」加稅,也引發騷動,伊朗因為燃料費加價引發大規模示威,小小的事可以引起嚴重後果,原因是民眾積怨已久,不滿生活困頓的現狀。
香港雖是富有的現代化都市,但中、下層民眾二十多年來生活不但沒有改善,反而被逼住進劏房,工廠大廈,年輕人無力成家,更無力生養孩子,政府卻高高在上,空話連篇,派一點小恩小惠完全不能解決民眾的實際生活困境,可以說積怨已久。
香港背靠強大的祖國,政權不會動搖,但經過這一次的大風潮,政府應該醒一醒,大刀闊斧,利用手中龐大的財富造福人民,舒解民怨。
至於說到國民教育,教育局長說以後要加強對家長的教育,我不明白教育局如何去教育家長?現在的年青人國家的認同感都模糊,遑論其它?真正要做些工作,可能應從教育學院開始,培養未來的老師正確的國家認同感。
其它應該做,可以做的工作太多了,祇怕高官仍是因循守舊,好官我自為之,做到退休祇想不犯錯,絕對不作為,可嘆。
但很多人認為「民主派」大勝是政府失敗,但沒有看到現在很多街頭抗爭的推動者及參與者進入了建制,他們有一份不錯的收入,頭上有了榮光,他們有了既得利益,這將怎樣影響他們的思想和立場呢?政府不一定是輸,將反建制的力量引入建制,社會就在變,一切看為政者的智慧和手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