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Archives: 25 五月, 2024

雜談

        「博奕智慧 – 重貼」 ( 119 )

        「第十二章:帕累托效應與哈丁公共財產悲劇」

        (三) 做好事應得報償

        假定政府沒有新得到的資源,例如企業利得稅大幅增加,而又要設法提供更多窮人福利或醫療保障,結果祇能是加稅,為要改善某些人的處境,就必須損害其它一些人的利益,這就是已經越過了帕累托最優的界線了。

        非合作的博奕結局常常不是帕累托最優的,「三個和尚沒有水喝」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實際上三個和尚沒有水喝的情形是可以作帕累托改善的,祇要有人協調一下,三人輪流挑水就可以解決問題。

        倒過來說,品德高尚的人做好事,該不該得到報償。中國的傳統觀念是恥於談錢的,一個行善的人,應是重義輕利,不計報酬的。

        但經濟學家不這麼看,做好事的行為是應該鼓勵的,最好的鼓勵方法是給於補償。

        孔子在二千多年前已提出這一思想。當時魯國有一條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其它國家看到淪為奴隸的魯國人,可以墊錢將這奴隸贖身,帶回魯國,再向魯國國庫報銷。孔子的學生子貢曾花錢贖出一名已淪為奴隸的魯國人,回國後不去國庫報銷,認為自己追求的是仁義,當仁不讓。但孔子批評他:「你這樣做會受到別人讚揚,但再有其它人在外國見到魯人淪為奴隸,會不會裝作不看見,不去救人?因為他們救了人回國,不敢去報銷,怕人譏笑索性不救人?你的行為阻礙將來其它人行善救人。」子貢聽了老師的話,做好事應得報償,做好事才能成為普遍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