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未分類

溝通與人際關係 ( 46 )

原則三)   如果你錯了,立即斷然承認。 ( 2 )
 
        關於小狗的事是Carnegie錯,Carnegie也不想與騎警發生衝突,他毫不掩飾地承認錯誤,此事也就解決了。
 
        所以假如我們自己知道要受指責,由我們自己來譴責自己,不是比讓別人做好得多嗎?
 
        假如你知道別人會怎麼譴責你,你在別人開口之前先說出來,有很大的機會別人對你的錯失會採取較寬大、較不追究的態度,而你犯錯的嚴重性也會降到最小。

溝通與人際關係 ( 45 )

原則三)   如果你錯了,立即斷然承認。 ( 1 )
 
        Carnegie常帶他的愛犬雷克斯去他家附近一個原始的「國家森林公司」散步,由於那兒很荒僻,所以Carnegie總是放開了皮帶也不讓雷克斯戴口罩,由得牠快樂地到處奔跑。
 
        一天正好碰到一位公園騎警,他顯然很想顯示一下自己的權威,他對Carnegie說:「為什麼讓這隻狗到處亂跑,不帶口罩和皮帶,你知道這是犯法的嗎?」
 
        Carnegie答道:「我知道,但在這樣荒無人煙的地方,我以為牠不會惹起什麼危險。」
 
        那騎警略帶憤怒答道:「你以為?法律可一點不在意你怎麼以為,這狗可能咬傷小孩或松鼠,你知道嗎?如果我再見到它不戴口罩不用皮帶栓住,你就要去法庭解釋了!」
 
        Carnegie守規矩了幾天,但雷克斯不喜歡口罩,Carnegie也不喜歡,一天在散步時又沒戴上口罩又沒有皮帶栓住,卻又遇上那位騎警,雷克斯還歡呼地向那位騎警跑過去。
 
        Carnegie立刻也跑上前去,搶先對那位騎警說:「警官先生,是我錯了!你上星期還警告過我,我太縱容我的小狗了,我感覺十分的歉意,無地自容。」
 
        「是啊,我是說過。」警官的語氣相當溫和。「我知道這麼可愛的小狗,讓牠在荒無人煙的地方盡情奔跑確是很大的誘惑。」
 
        「的確是很大的誘惑,但這是違法的呀!」Carnegie說道。
 
        「啊,一隻這麼小的狗應該不會傷到什麼人。」騎警不表贊同。
 
        「但牠可能咬傷小松鼠。」Carnegie又說道。
 
        「啊,別把事情看得太嚴重了。」騎警對Carnegie說道。
 
        「我告訴你怎麼辦,把狗帶到我看不到的地方,就當一切沒發生過吧!」
 
        看,這位警官,作為一個人,需要一種「深具重要性」的感覺,所以當Carnegie認錯的時候,能繼續滿足他自尊心的,是他的寬容態度。假如Carnegie不認錯,設法為自己辯護時,又怎麼樣呢?——你可曾和警察爭論過嗎?

溝通與人際關係 ( 44 )

原則二)   尊重他人的意見,切勿對他說,你錯了。 ( 9 )
 
        Carnegie最後總結這一個原則,他說:
 
        我在本章中談到的道理並非創新,早在2000年前耶蘇就說過:「要趕緊與你的對頭和好」。
 
        而在耶蘇誕前二千二百年,埃及法老阿托已就曾給兒子一句箴言:「要機智圓滑,你會幫助你達成目的」。
 
        最後Carnegie提醒大家:
      請記住,避免與顧客、配偶或敵人發生衝突,如非必要,不要輕率指責他們的錯誤,別惹他們動怒,要運用一點技巧。
  

溝通與人際關係 ( 43 )

原則二)   尊重他人的意見,切勿對他說,你錯了。 ( 8 )
 
        班哲明.富蘭克林的做法是否在商場上使用呢,Carnegie舉了兩個實例:
 
        柯洛理先生是紐約一家木材公司的銷售員,他承認好多年以來,他常常指出一些木材驗收員的錯處,而且事後往往也證明他是對的,但這麼做並沒有什麼好處,因為那些木材檢查員就像足球裁判一樣,一旦做了決定就很難再改變了。
 
        柯洛理先生發覺他常常贏得爭論,但公司還是常常損失金錢,所以他參加了Carnegie先生的訓練課程,並因此改變策略,不再與那些檢查員爭論,結果怎麼樣呢?
 
        一天又接到一個投訴電話,說是整車柯洛理先生公司運去的木材,幾乎全不合格,柯洛理先生在電話裡並不爭辯,而即時趕去現場。
 
        柯洛理先生到的時候有小部份貨已卸下,而木材檢查員及經紀也都在,他們的態度也都不友善,似乎隨時準備爆發一場爭論。
 
        柯洛理先生走到卡車旁,神態自然地要求他們繼續卸貨,並把不合格的木材放在一邊,把好的木材放在另一邊。
 
        看到他們工作了一陣子,柯洛理先生便知道大概情形,那位檢查員不但過於嚴格而且也錯用了白松木的分級規則。柯先生先不急著表示意見,繼續看他們工作,時而提出一些問題,他強調提問的目的祇是想了解他們公司的需要,以便下次能達標準。
 
        由於柯洛理先生態度友善,而且對他們把某些木材擺到不合格的一邊也不表示反對,彼此間的緊張關係開始漸漸緩和,氣氛融洽得多了。慢慢地柯洛理小心地偶然提出一點意見,指出木材的規格其實仍在標準之內,根據他們公司的標準,其實應該是另一種更高規格的木材,價格也要貴很多。柯洛理講得盡量委婉,盡量不讓他們認為是在挑他們毛病,慢慢地對方態度也改變了,也承認自己對白松木的規格不十分熟悉,反過來問了柯洛理很多問題。柯洛理先生依然表示尊重他們的決定,如果那些被列為不合格的木材不合他們公司所需,樂意換貨。此時每當那檢查員想將一段木材放到不合格的一堆時,都顯得有些罪惡感。
 
        最後的結果是當柯洛理先生離去時,他們決定不退貨,而柯洛理也收到一張全數的支票。

溝通與人際關係 ( 42 )

        上文談到富蘭克林受到教友激烈的批評,自此以後富蘭克林給自己立下規矩:「我不再直接反對而傷害別人,也不過於申張自己的意見,我甚至於不再使用太沒有彈性的字眼,如『當然』、『毫無疑問』等等,相反的我盡量用『我以為』、『我理解』、『此事看起來如此』等等詞彙。假定有人提出某些主張,而我以為錯了,我也不再粗魯地與他們爭辯,我總是設法找出已有的特定案例或狀況,證明對方的意見也可能是對的,但是目前的情況下,這些意見『似乎』、『看起來』有一點不同等等,以這樣的方式提出異議,和別人交談時,氣氛顯得愉快得多了。由於採取謙和的態度,別人較能接受我的意見,不會發生爭論,就算有時犯了錯,也比較不會招致受辱的情境。」細細想想富蘭克林這位一代偉人的說法,能不能帶給我們一些啟示呢?

溝通與人際關係 ( 41 )

原則二)   尊重他人的意見,切勿對他說,你錯了。 ( 7 )
 
         Carnegie告訴我們一個故事,班哲明.富蘭克林在他的自傳裡怎麼描述他是如何改掉自以為是,喜歡爭辯的壞習慣。
       
        當班哲明 (美國獨立運動以及建國的領袖之一) 還是一個涉世未深的青年時,有個教會的教友用話刺激他。
 
     班,你真是無可救藥,對意見與你相左的人,你總是粗魯地加以侮辱,致使他們也不得不起來盡力反擊。你的朋友認為,如果你不在身邊,他們會更快樂自在,你懂得太多,所以他們認為已沒有什麼可對你說,的確,已沒有什麼人想嘗試與你相處,所以從此以後你不可能從旁人處學到什麼東西了,其實現在的你,也祇是懂得一些皮毛而已。
 
        班哲明有個長處,他氣量夠大,也夠聰明,能夠理解對方的金玉良言,於是幡然覺悟,自此改掉自以為是的習性。

溝通與人際關係 ( 40 )

原則二)   尊重他人的意見,切勿對他說,你錯了。 ( 6 )
 
        Carnegie有一個女學生,在班上講了一個她自己的故事。
 
        有次我請了位室內設計師挑選窗簾,等賬單送來時,價錢著實讓我嚇了一跳。隔幾天有位朋友來訪,看到了那些窗簾,問起了價錢,然後以誇張的態度聲稱:「什麼?別嚇人?我想你是受騙了!」
 
        是嗎?我想她說得不錯,但很少人聽得進這樣的說話,我感到不愉快並辯護說:「便宜沒有好貨!」
 
        又過了一天,另一位朋友來訪,對那些窗簾讚不絕口,並說好也希望買得起這麼漂亮的窗簾,我的反應就跟上一次完全不同,「啊老實說,我真可能買貴了,我後悔事前沒有問清楚價錢」。
 
        Carnegie問其它的學員:「你們碰到過這樣的情形嗎?」

溝通與人際關係 ( 39 )

原則二)   尊重他人的意見,切勿對他說,你錯了。 ( 5 )
 
        Carnegie教導我們只有少數人是理智講道理的,大部份人都有先入為主的偏見,我們常因成見、嫉妒、疑心、恐懼、羨慕或驕傲而看不清問題。假如你喜歡指責別人的錯處,請於每天早餐前讀讀下面這段話:這段話出自著名思想家詹姆士.羅賓遜的「心靈塑造 (The Mind in the making」一書中。
 
        有時候我們發覺毫無困難便能改變心意,但假如別人跑過來告訴我們,我們錯了,我們必定會表示憤慨,並更堅定起我們的心意,其實我們堅持的不一定是這一種認識,我們關切的是我們的尊嚴不可受到傷害。
 
        「我的」這兩個字是人類事物中最重要的一個辭彙。
 
        「我的車子,我的孩子,我的房子或我的神」等等等等,如有人指出你的手錶低級,你的汽車破舊,你的孩子不乖,你的房子窄小,你會如何反應?這些指責都可能引發極度的憤慨。

溝通與人際關係 ( 38 )

原則二)   尊重他人的意見,切勿對他說,你錯了。 ( 4 )
 
        Carnegie說你永遠不會因認錯而導致麻煩,只有如此才能平息爭論,促使對方也能與你一樣公正寬大,甚至也承認他或許也錯了。
 
        如果你確實知道某人犯錯,而且又率直地告訴他,結果會怎麼樣呢?Carnegie舉了個例。
 
        Carnegie的課堂上有一位學生姓謝,是一名年輕的律師,一次他作為辨方律師到最高法院出庭辯護,這個案件牽涉到一大筆金錢和一個重要的法律問題,在辯論過程中有位法官對他說:「法律規定,海事法的上訴期限是六年,是嗎?」
 
        謝先生停下來,看著法官,然後率直地說道:「法官先生,法律沒有對海事法的上訴期限有所規定。」
 
        謝先生告訴學習班的同學,此時整個法庭靜了下來,室內溫度似乎降到零度,我是對的,法官是錯的,但我犯了一個大錯,在大庭廣眾間指出一位地位高尚,飽學的人,說他錯了。

溝通與人際關係 ( 37 )

原則二)   尊重他人的意見,切勿對他說,你錯了。 ( 3 )
 
        Carnegie繼續寫下去,他說,契斯特菲爾爵士對他的兒子說過一句很出名的話:「要比別人聰明,但不要讓他們知道。」
 
        蘇格拉底也常告訴門徒:「我唯一肯定知道的,就是我所知甚少。」
 
        既然我們不可能比契斯特菲爾爵士或蘇格拉底更聰明,所以最好不要去指出別人有什麼錯,那是要付出代價的。
 
        如果你認為有些人的話不對,即使你確信他的話錯了,你最好還是這樣講:「啊!我有另一種想法,不知道對不對?假如我錯了,希望你們糾正,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一件事。」
 
        用這樣的方式開始,提出你的不同意見,比直指他人錯處較易為別人接受。
 
        Carnegie舉了個例子,他班上有一個學員,是道奇汽車公司的代理商,他公司的職員在處理顧客投訴時常顯得冷漠,沒有感情,這很容易引起反感,引起顧客的憤怒。在上完Carnegie先生的課以後,他回去訓練員工,要求員工面對投訴的顧客時面帶微笑,表現出關切,並對顧客說:「我們公司也常常會犯下一些錯誤,我實在深以遺憾,請把你碰到的情況告訴我。」
 
        往往帶著怒氣前來的顧客,在聽到職員這樣的話以後很快消除了敵意,雙方開始就事論事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