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中國古代智慧故事

中國古代智慧故事 ( 60 )

        百里奚的故事寫完了,這樣的中國古代知名的故事,寫幾百個都寫不完的。我自己喜歡歷史,也喜歡歷史故事,但現代社會人人都很忙碌,歷史故事離我們的生活很遠,也難喚起較多朋友的興趣,即使我自己,也不滿意我的演譯方式,所以決定停下這一個題材。
 
        我的Blog本來是寫了跟我的孩子和朋友多一個溝通渠道,沒有想到有不少網友有興趣分享。所以一直寫到今天,我訂下的主題有兩個,一個是分享投資的心得,寫下我的經驗和觀點,希望能對年青肯學習的朋友起一個拋磚引玉的啟發作用,激發每位朋友自己的靈感,另一個主題是通過介紹一些好書,在年青朋友成長的道路上,明白一些如何提升本身修養,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的道理,這對每個人事業的成功是很重要的。
 
        接著我想介紹的是Donna Watson寫的一本書,書名叫101 Ways To Be Good To Yourself。中文譯名叫「善待自己」。
 
        希望大家能從「善待自己」這本書中學到一些東西。

中國古代智慧故事 ( 59 )

        百里奚的故事 ( 22 )
 
        晉襄公召眾大臣,商量出兵拒秦的事,大夫趙衰說:「秦國現在怒氣沖沖,這次起傾國之兵,而且秦穆公親自督陣,難以抵擋,不如命各地堅守,暫避其鋒,令秦軍可以稍逞其志,藉此息兩國之爭。」元帥先且居也說:「困獸猶鬥,何況秦是大國?秦國君因屢敗而感覺受到羞辱,三帥都好勇狠鬥,趙大夫說的話我同意。」晉襄公於是下令各地堅守,不與秦軍交戰。繇余對穆公說:「晉怕我軍了,可乘此機會收崤山死去的軍士的骸骨,可以抹去過去曾受的恥辱。」
 
        穆公聽從了繇余的意思,引兵從茅津渡河,屯兵東崤山,沒有一個晉兵出現。秦軍在山谷、山澗、荒野地收集屍骨,妥為埋藏,並舉行大規模的奠儀典禮。穆公親自主持儀式,灑酒在地,放聲大哭。孟明視等諸將也伏地慟哭,不能起身,哀聲震動三軍。當時江及彭衙二地百姓,聽說秦軍大勝,也自發地起來,驅逐了晉的官員,復歸於秦。
 
        這一次秦軍在晉耀武揚威,在列國中秦跟晉齊名,成了霸主,甚至得到周襄王的表彰。秦穆公有一個女兒,穆公愛如掌上明珠,取名弄玉。長大以後弄玉善於吹笙,並沒有跟隨老師,而是出自天賦,自成音調,聰明無比,待弄玉十五歲,穆公想為她找個好女婿,弄玉自己起誓一定要找一個精於吹笙的,夫婦唱和,但找了很久,尋訪不到。一天弄玉做了一個夢,夢見一美丈夫騎彩鳳而來,從腰間解玉蕭,倚欄吹之,宮商協調,喤喤盈耳。弄玉神思俱迷,弄玉問他從何處來,他說:「太華山。」弄玉第二天就稟報了穆公,穆公果然派人往太華山尋訪,果然有一蕭姓異人,姓蕭名史。請到宮中以後,穆公見到他有離塵絕世的神韻,心中也喜歡,但蕭史答道祇懂吹蕭,不能吹笙,穆公失望。正要讓他走,弄玉派丫環出來,說蕭跟笙是同類的樂器,為什麼不讓他表演一曲呢?蕭史取出赤王蕭一枝,才奏了一曲,白鶴孔雀都在庭園中起舞,後來弄玉跟蕭史成婚。婚後某日,雙雙仙去,白晝有鳳凰來,接升天而去。自此以後,穆公厭言兵革政事,以國政交給孟明視,自己每天靜修,一天暮然睡去,幾日不醒而薨,當時人也以為他成仙了,穆公死的那一年六十九歲,在位三十九年。秦國在穆公治理下,特別是得百里奚及蹇叔相輔,迅速強大起來,奠定了秦日後統一中國的基礎。
 
        百里奚的故事至此結束。

中國古代智慧故事 ( 58 )

        百里奚的故事 ( 21 )
 
        孟明兵敗回國,自以為必死無疑,但秦穆公將失敗的責任攬在自己身上,一點沒有責備三帥的意思,依舊委派國政,一如平常,其時蹇叔及百里奚都已去世,穆公心中難受,都安排了隆重的喪禮。
 
        孟明視心中愈覺愧疚,愈加勤奮於國事,並將私人家財全都捐出來,撫恤崤山死難的秦軍家屬,每天操練兵馬,教導士卒忠義,矢志復仇。
 
        第二年晉軍又入侵秦國,孟明採取固守戰略,不出戰,讓晉軍耀武揚威而去。秦國的朝庭中有不少聲音,認為孟明視被晉軍大敗後膽怯,不能戰,但穆公信任他,對眾大臣說:「孟明一定能對晉報仇的,祇是時間未到也。」
 
        再過了一年,是崤山大敗以後四年,孟明視見軍隊補充已足,訓練已精,親自在朝堂上請穆公准許出兵攻晉。孟明發誓:「這次若不能雪恥,誓不生還!」
 
        穆公為壯出軍軍心,親自隨軍督戰,並且說:「如果此次再敗,我也無顏面再返國!」
 
        於是擇了吉日,五百乘戰車浩浩蕩蕩出兵,凡是隨軍將士,都厚賞其家,三軍踴躍,士氣高漲。兵由蒲津關出,渡黃河,渡過了河孟明下令將渡船都燒了,穆公覺得奇怪,問道:「元帥下令焚舟,是什麼意思?」孟明說:「秦軍已經屢敗,士氣受挫,將渡船燒了,表示有進無退的決心,如果得勝,則何需擔心渡河的問題?」
 
        孟明視自己擔任先鋒,長驅直入,勢不可擋,很快攻下了王官城,消息報到晉的城都絳州,晉襄公招集眾大臣商議出兵拒敵。

中國古代智慧故事 ( 57 )

        百里奚的故事 ( 20 )
 
        再說孟明視等三人,忽然獲釋,兼程逃跑,在路上三人相議道:「我們如果能渡過河,就是重生,如果沒有船,渡不了河,還怕晉軍追來!」到了河邊,看不到一隻船,絕望地嘆道:「天絕我也!」正當此時,見到一個漁翁,蕩著一隻小船,從西邊而來,口中唱著歌:
 
                囚猿離檻兮,囚鳥出籠。有人遇我兮,反敗為功。
 
        孟明覺得漁翁的歌唱得古怪,大聲叫道:「漁翁渡我!」那漁翁答道:「我祇渡秦人,不渡晉人!」孟明急著說:「我們正是秦人,快過來渡我們過河!」
 
        漁翁又問:「你們是不是在崤山失事的人?」孟明說:「是的。」漁翁答道:「我奉公孫將軍命令,在此相候已經多天了,這船小,不能重載,前往半里處有大船,將軍可急急前往。」說罷那漁翁撥轉船頭向西如飛而去。
 
        三帥沿河向西而行,不到半里,果然見到有幾艘大船停泊在河心,那漁翁已在那裡招呼,孟明等三人跣足下船,還來不及撐開,岸上就有一位將軍帶著騎兵風一樣地追到岸邊,這裡孟明視三人已在小舟中向大船搖去。
 
        來將就是陽處父,領了晉君的命令來追三帥。陽處父見孟明視三人已在船中,心生一計,從馬背上跳下來,假託襄王的話,對孟明視大聲說道:「我國君擔心將軍行路沒有好馬,特派我將這匹良馬送來給將軍,表示相敬之意,希望將軍俯納。」陽處父是想騙孟明上岸,找機會捉住他。孟明則如囚鳥脫了樊籠,那裡再肯登岸?祇在船頭上遙遙相拜,對陽處父說:「承蒙君王不殺之恩,那裡敢再受良馬重禮?此次回國如果不受死刑,三年以後當會親自上國拜謝。」陽處父再想說話,那大船已經起錨上帆蕩入中流。
 
        陽處父惘然若失,悶悶不樂,以孟明視的話回奏。先軫忿然進言:「他說三年之後,再見君王拜謝,是想攻晉報仇!不如乘秦軍新敗,士氣低落,乘機攻秦!」
 
        襄公也深以為然,晉的朝庭上開始商討如何伐秦。
 
        襄公在惠公死後治理晉國依然出色,保住了晉的霸主的地位,有史學家指出襄公能忍先軫唾在面孔上的侮辱,依然重用先軫,有這份容人之量,愛惜人才,所以能續繼霸業。

中國古代智慧故事 ( 56 )

        百里奚的故事 ( 19 )
 
        此時秦兵已潰散,前路火光熊熊,後路追兵已至,三帥叫苦都來不及了。孟明視對白乙丙說:「你父親神算一致於此,今日困在此地。我已抱必死之心,你們兩個趕快變換衣服,看看能不能趁亂脫險?如能天幸有一人逃得回秦國,三年後再來為我報仇!」西乞術、白乙丙都大哭而言:「我們三個生則同生,死則同死,怎有面目獨自回去見家中父老?」說話之間晉兵已到,四處團團圍住,三帥雖然驍勇,但那裡敵得過千軍萬馬,紛紛受傷被擒。
 
        晉元帥先軫將褒蠻子、三帥、被俘秦軍及隨軍的滑國子女財帛一併解來晉襄公的大帳,襄公穿著喪服,檢閱了晉軍,三軍歡聲雷動。
 
        晉襄公班師還曲沃,準備在殯葬惠公時將三帥治死,以表戰功。襄公的母親就是穆公的女兒懷贏,也在曲沃,已知三帥被俘之事,故意問襄公:「聽說我軍大勝,孟明等被俘,正是社稷之幸,但不知三位元帥是否已經處死?」襄公答:「還沒有。」懷贏又說:「秦晉世代都聯姻,相處歡好,孟明等武將,貪功起釁,令兩國恩變為仇,我估計秦君必定深恨此三人,不如放他們回去,讓秦君自己下令殺了他們,晉可以免了秦的怨望。」襄公說:「三帥是秦的主將,放了他們回去,恐怕不利於晉。」懷贏又說:「兵敗者死,國有國法,楚兵一敗,得臣伏誅。難道秦國沒有軍法?況且舊時晉惠公到了秦國,受到秦國禮遇而送回晉,秦對我有禮至此,如果區區敗將,必定要殺了他們,顯得我們晉國無情了。」襄公初初不肯,聽到放回自己父親惠公,怦然心動,即時召來司法人員,下令將三將釋放,讓他們歸秦。孟明等三將,意料不到地獲釋,擔心襄公會改變心意,謝也不來謝,三人抱頭鼠竄而去。先軫知道此事時正在用餐,放下了筷子就來見襄公,怒氣沖沖問襄公:「抓到的秦國囚犯去了哪裡?」襄公答道:「夫人請求放他們回國,由秦國來處決他們,我已經答應了,放了他們。」
 
        先軫勃然大怒,將口水吐在襄公的面上,斥責道:「真是不懂事小孩子!我們武夫,不知費了多少心力,千辛萬苦才捉到了這些勁敵,怎麼聽了一句女人的話,就放虎歸山?將來後悔莫及!」襄公此時醒悟了,抹去了臉上先軫的口水,口中說道:「是我不對,是我不對。」然後問朝堂中的諸將:「誰敢去追逃脫的秦將?」大將陽處父應聲而出,先軫對他說:「將軍用心,如能捉回秦囚便是一大功!」陽處父帶了一隊騎兵,來追孟明等三人。

中國古代智慧故事 ( 55 )

        百里奚的故事 ( 18 )
 
        孟明等三帥,進了東崤,地名上天梯,墮馬崖,都是地勢險峻,車馬不能通行的地方。孟明見褒蠻子走得遠了,料前面沒有伏兵,吩咐兵將解了轡束,卸了甲胄,或牽馬而行,或扶車而過,一步兩跌,十分艱難,七斷八續,沒有了戰鬥隊形。
 
        秦軍來時也經過這條路,但當時輕裝,也沒有晉軍攔截,因此較易行,此時帶了滑國搶來的財物及人口,又過到晉軍攔截,心中慌了,所以行軍更難。
 
        過了一會,聽到後路有隱隱鼓角之聲,後隊有人報告:「晉軍追上來了!」孟明說:「我們難行,晉軍也難行,就是擔心前路有阻,不怕追兵!」傳令各軍速速前進。又過了一處險要,前軍發出一聲喊,報說:「前面有亂木塞路,人馬都不能通,怎麼辦?」
 
        孟明視想:「這亂木從哪裡來?前面一定有晉軍埋伏了。」親自向前來看,祇見前路一片亂木,將道路都塞斷了。亂木中有旗桿一支,有三丈高,旗上有一「晉」字。此時孟明知道前面一定有埋伏,但大軍已到這一地步,祇能奮勇向前了。下令軍士向前,搬開亂木,清出一條路來。要搬亂木,那旗桿就倒下了,那旗桿原來是晉軍的一個信號,一看旗桿倒下,就知道秦軍到了,四方埋伏的晉軍突然湧出,祇聽到號炮連聲,又見到旌旗招展,祇見山巖高處立著一位將軍,那是晉將狐射姑,大聲叫道:「你們的先峰褒蠻子已被生擒,秦軍快快投降,免遭殺戮!」
 
        原來褒蠻子急急沖鋒,跌入了晉軍的陷坑中,被晉軍活捉了。
 
        此時孟明視也急了,秦軍被困在祇有幾尺寬的小路上,祇能下令退軍,想轉到東崤山較寬闊的地方跟晉軍決戰。但退了沒有多少路,後路金鼓齊鳴,晉軍大隊人馬堵住了歸路,步步進逼,秦兵不得已又調頭前進。孟明下令軍士搬開亂木,但那亂木上晉軍撒有硫磺硝煙等引火物,此時從山上射下火箭,引發大火,秦軍大亂。

中國古代智慧故事 ( 54 )

        百里奚的故事 ( 17 )
 
        晉元帥先軫,領了襄公的命令,先派其兒子先且居,引兵五千,埋伏在崤山之左。又派大將胥嬰及狐鞫居引兵五千,埋伏在崤山之右,等秦兵到的時候左右夾攻。又派大將狐射姑同韓愈帶兵五千,埋伏在西崤山,預先砍伐樹木,將秦軍歸秦的道路堵塞。又派大將梁弘同萊駒,帶兵五千,守在東崤山,祇等秦軍盡過,從後追殺。先軫自領中軍,跟隨晉襄公,離崤山二十里下寨,各分隊伍,準備四方接應。這邊晉兵已經安排下天羅地網。再說秦軍於春二月,滅了滑國,搶掠了滑國的財寶,俘虜了滑國的子女,滿載而歸。雖然襲擊鄭國沒有成功,指望以此贖罪。到夏四月初,大軍將到達澠池,白乙丙對孟明視說:「前行過了澠池向西,正是崤山險要的地方,我父親諄諄叮囑,要我們謹慎,主帥不可大意。」孟明視說:「我驅馳千里也不害怕,過了崤山就是秦境了,家鄉就在眼前,有什麼可害怕的?」大將西乞術也說:「主帥雖然虎威,但謹慎一些總是不錯的,祇怕晉軍有埋伏,突然狙擊,怎麼應付?」
 
        孟明視說:「你們對晉如此害怕,我來當先行,如有埋伏我來抵擋!」
 
        於是派褒蠻子打著元帥百里的旗號,前往開路,孟明視自己做第二隊,西乞術第三隊,白乙丙殿後,相距不過一、二里。
 
        褒蠻子的武器是一柄八十斤重的方天畫戟,舞動如飛,自以為天下無敵,驅車過了澠池,望西路進發。到了東崤山,忽然山凹裡鼓聲大振,飛出一隊車馬,領軍的是晉將萊駒。兩人一見面褒蠻子就將手中畫戟直刺過去,萊駒見來勢兇猛,閃避了一下,那畫戟刺在戰車的衡木上,褒蠻子乘勢一用力,將衡木攪斷了。萊駒大驚,嘆了一聲:「孟明名不虛傳。」他將褒蠻子錯認為孟明,褒蠻子哈哈大笑,說道:「我祇是牙將褒蠻子,你們鼠輩輩快快退下,我元帥隨後兵到,你們都要送命的了。」萊駒引著晉兵退走了,褒蠻子派人去報告:「有些少晉軍已被我殺退!」孟明引著大軍直向崤山晉軍的埋伏陣中行進。

中國古代智慧故事 ( 53 )

        百里奚的故事 ( 16 )
 
        此時晉君重耳剛剛病故,晉襄公即位,在曲沃守喪,聽到有探子報:「秦國孟明將軍,領兵東去,不知去向。」襄公大驚,立即召集眾大臣商議。
 
        中軍元帥先軫,已經打聽清楚秦國奔襲鄭國的始末,來見襄公,告訴襄公:「秦穆公不聽蹇叔、百里奚的進諫,千里襲鄭,我國司卜大臣卜偃所謂『有鼠西來,越我垣牆』已經應驗,應該要狠狠地打擊秦軍,不可錯失此一機會。」另一大臣大夫欒枝進言:「秦國對先君有惠,沒有報答恩德,而攻它的軍隊,先君面上不好交待。」先軫堅決地反駁道:「攻秦軍才合乎先君的遺志!先君剛剛身故,各盟國都紛紛前來弔唁,唯有秦國,不見來慰問,反而兵越吾境,是無禮至極矣!而且秦晉有約,彼此軍事同盟,現在秦去攻鄭,並不知會我國,秦既不守信,我又何必跟它談什麼德?」大夫欒枝又說:「秦並不是來攻打我國,襲擊秦兵會不會太過份一些?」先軫答道:「當年秦扶持先君,並非為晉著想,而是為秦擴張勢力,先君英明,稱霸諸侯。秦雖然面子上奉承,心中實在是存忌。現在乘我晉國治喪,出兵鄭國,是明白地欺負我國不能保護鄭,如果我兵不出,還能成為霸主嗎?說不定攻鄭之後就來攻我晉國了!如果這次不攻秦軍,將來晉國何以自立?」
 
        大臣趙衰此時插話,他說:「雖然說狙擊秦軍也有道理,但晉正在辦大喪事,現在動用軍隊,恐怕不合禮儀。」
 
        先軫大聲答道:「守喪是禮以盡孝,狙擊強敵安定社稷,是更大的孝!如果大家都畏畏縮縮猶豫不決,請派我一人前往攻秦軍!」
 
        襄公發問:「元帥預料秦軍何時會返歸?又經過哪一條路走呢?」
 
        先軫屈起手指,分析道:「我料秦兵難以攻破鄭,遠行而沒有支援力量,勢不可久留,總計秦軍往返之間,大約是四個月罷?初夏秦軍將過澠池,澠池是秦晉邊界地方,其西方有崤山兩座,自東崤山至西崤山,相距約三十五里。此處是秦軍必經之路,當地樹木叢雜山石崚嶒,有些地方車不可行,必須下車,解下馬匹,慢慢行走。如果在此埋伏,出其不意,可將秦兵一網打盡!」
 
        襄公做了決策,對先軫說:「就這樣決定,一切由元帥去調度。」

中國古代智慧故事 ( 52 )

        百里奚的故事 ( 15 )
 
        孟明視聽弦高說完以後,附在弦高的耳旁,悄悄地對弦高說:「我軍十里奔襲,不是想攻打鄭國,我們祇是想攻打滑國,怎敢攻打鄭國?」弦高諾諾連聲,聲謝而退。
 
        孟明視立刻下令秦軍留駐延津,西乞術及白乙丙一齊來問孟明視:「為什麼駐軍延津?不再繼續前進?」孟明視答道:「我軍遠道而來,本意出其不意,突襲鄭國,可以成功,現在鄭國已知我軍消息,必定做好防備。我軍如進攻,則城池堅固,不一定能成功,如圍城則兵太少而且沒有援軍,現在滑國毫無防備,不如攻擊滑國,得到滑國的子女財帛,還可以歸報國君,不算白白地出征了一次。」白乙丙和西乞術二將也都同意孟明視的意見。當夜三更天,三帥分率三軍突襲滑國,破城以後大肆擄掠,滑國國君逃去了翟國。如果不是弦高的勇敢計謀,三帥不會改變主意,滅國的應該是鄭而不是滑了。
 
        再說鄭國,鄭穆公得到了弦高派來的使者密報,還不太相信,派了探子去偵察杞子、楊孫、逢孫三將的動靜,祇見他們已經整備戰車,秣馬厲兵,祇等秦軍一到,就獻出北門。探子回來報告了鄭穆公,穆公大驚,找來老大夫燭武商量。燭武帶了禮物,裝作去慰問杞子三將,對他們說:「三位將軍久留在敝國,為著要供應貴軍,原圍地方的麋鹿都已經被圍捕而盡了。聽說三位將軍在準備行裝,是否有意回國?孟明等大軍在周國和滑國之間的地方,是否想去跟他們匯合?」
 
       杞子心中大吃一驚,心中想道:「我們的計謀已經洩漏,就是大軍前來,也難以建功,反而處境危險,不僅不能再留在鄭國,秦國也回不去了!」心中這麼想,口中敷衍燭武,待燭武走後,帶了親隨幾十人,逃奔齊國,逢孫、楊孫也逃奔宋國。他們手下的兵卒,沒有了將領指揮,聚在北門,準備鬧事。燭武大夫又派人送去糧食、衣服,分散眾人,遣送他們還鄉。鄭穆公給弦高記了一大功,封弦高為軍尉,鄭自此太平了一段時間。

中國古代智慧故事 ( 51 )

        百里奚的故事 ( 14 )
 
        當時周襄王派名字叫虎的王子及名字叫滿的王孫,去遙望秦軍,秦軍過後二人回報襄王,王子虎說:「我見到秦軍十分驍勇,這次鄭國難逃一劫!」王孫滿當時年紀很小,站著微笑,不發一言,襄王問:「你是個孩子,你以為怎麼樣?」
 
        王孫滿答道:「按照禮儀來說,經過天子的皇城,一定要收起旗幟,卸下盔甲,步行而過。這次秦軍祇是除去了頭盔,是不導禮儀,在戰車上奔馳而過,更是輕視皇室,太傲慢則不會深思熟慮,而無禮則內部必亂,這次秦軍遠行,祇怕不能害人,祇能害己!」
 
        再說鄭國有一個商人,名叫弘高,以販牛為業,這次又帶了幾百頭肥牛,自鄭國來周販賣,走到一個名叫黎揚津的地方,遇到一個朋友,名叫蹇他,剛從秦國出來。弦高見了蹇他,問道:「秦國近來如何?」蹇他答道:「秦派遣了三帥,奔襲鄭國,以十二月丙戌日出發,大軍不久就要到了。」弦高聽了大吃一驚,心中盤算:「鄭是我的父母之邦,忽然有如此危難,我如果不知道此事,倒也罷了。現在知道了此事,如果不出力相救,萬一宗社淪亡,再有何面目回故鄉?」想到這裡,心生一計,一面立刻派人回鄭報告此事,同時選了肥牛二十頭,其它的牛都留在客店裡,自己帶了二十頭肥牛乘一輛小車,向秦軍迎來。到了滑國一處叫延津的地方,恰好遇上秦軍前哨,弦高攔住了路,高呼:「鄭國有使臣在此,願求見主帥!」秦軍前哨報入中軍,孟明視也吃了一驚,心中想道:「怎麼鄭國已知消息,遠遠地派使臣來見?」於是就和弦高在車前相見,弦高假裝傳達鄭國國君的使命,對孟明視說:「我國國君,聽聞三位將軍將前來敝國,特命小臣奉獻肥牛二十頭,前來稿軍,我國國小,處於大國之間,外侮不斷,唯有日夜警惕,不敢安枕,不能親自前來,還望將軍見諒。」孟明視又問:「你既是鄭國使者,怎麼沒有國書?」弦高辯稱:「將軍在冬十二月丙戌日出兵,我國國君聽聞大軍行軍神速,恐怕修國書耽擱了時間,急命小臣匍匐請罪,並無其它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