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180則智慧結晶

180則智慧結晶 ( 134 )

        「第一百三十二則:修路原則」

        當一個人在同一個地方出現兩次以上同樣的差錯,或者兩個以上不同的人在同一個地方出現同樣的差錯,那一定不是人有問題,而是這條讓他們出錯的路有問題,此時人作為問題的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不是管人,而是修路。

        A君坐在酒店大堂等人,等了不過十分鐘就看到有兩個旅客,撞在離自己不遠處的玻璃門上,這不是旅客不夠專心的問題,是那一度玻璃門的問題,在旅客容易撞上的地方貼上一個標籤就可以了,這一現象的背後隱藏著一個重要的思維方式,就是「修路原則」,路有問題不修路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180則智慧結晶 ( 133 )

        「第一百三十一則:視網膜效應」

        <當我們自己擁有一樣東西或一種特徵時,我們會特別注意別人是否擁有同樣東西或同樣特徵>

        A先生決定買一輛新車,他考慮了很久決定買一架墨綠色的車,他想買一架與眾不同而又有品味的車,可是他開了墨綠色的新車後,發現他常常看到馬路上也有差不多顏色的車,並非像他以前所想墨綠的車似乎很少的情形。

        A先生有一位女同事,她懷了孕,一天同事閒聊時那位女同事提起她常常見到懷孕的女人,她問同事是否最近懷孕的女人特別多?

        A先生這才想到這是典型的心理學上稱之謂「視網膜效應」的現象。當你具有某種特徵時你會特別留意周圍是否有其它人有相同特徵,馬路上墨綠色的車並沒有增加,孕婦也像平時一樣多,祇是我們留意了才會覺得看到的多了。

        如果你是一個脾氣急燥而又容易怪罪別人的人,你可能發現許多人跟你一樣有這樣的壞的特徵,而你更視自己的態度是當然的。

        其實從現在開始你應開始發堀和欣賞你自己的長處和優點,而從其它人身上找到相同的特徵,你就能改善自己的人際關係。

180則智慧結晶 ( 132 )

        「第一百三十則:貝勃定律」

        一個人右手舉著300克的砝碼,這時在他左手上放305克的砝碼,他多數不能感覺重量的差異。但如果左手的砝碼增加到306克,多數人會感覺左手所持砝碼比右手重。如果右手舉著600克重的砝碼,給他左手606克重的砝碼,多數人感覺不到重量的差異,這時左手的砝碼必需加至612克,人們才能感覺到重量的差異。

        人們的感覺有時很敏感,但有時卻有惰性,陌生人給你的一點關心,你可能會十分感激,但親人對你的寵愛,你可能視而不見。

        由於感知的惰性,我們很容易犯錯,所以要用謙卑的心面對萬事萬物,不斷累積經驗與智慧,整個的一生都應該虛心學習,接受批評,擺脫自已狹隘的成見。

180則智慧結晶 ( 131 )

        「第一百二十九則:投射效應」

        <在生活中人們常將自己個人的好惡,自己個人的慾望,觀念,情緒等投射到它人身上,以為別人跟自己一樣>

        典型的例子是一個足球迷,逢人就講各場球賽如何如何,他卻不明白對方對足球毫無興趣。一個經常撒謊的人,一定也是一個不信任它人,疑神疑鬼的人,從一個人對它人的評價,可以看出一些這個人本身的心理特徵。

        宋代時大文學家蘇東坡跟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次兩人對坐說禪,蘇東坡說:「我看你像是一堆屎」佛印笑著回答:「我看你像一尊佛」蘇東坡頗為得意,回來說給妹妹,也是大文學家的蘇小妹聽,蘇小妹指出:「哥哥你錯了,佛家有云『佛心自現』你看別人是什麼,就表示你自己是什麼。」

        不應錯誤地「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應隨便想當然地以為別人跟你想法一樣,否則的話隨時會撞板的。

180則智慧結晶 ( 130 )

        「第一百二十八則:刺蝟定律」

        <在人際關係中,保持一種適當的距離,掌握分寸是很重要的>

        刺蝟是一種全身長滿刺的動物,在天氣寒冷時牠們會聚在一起保暖,但太近了,牠們會刺傷彼此太遠了也起不到保暖的效果,所以刺蝟群雖聚在一起,彼此卻保持適當的距離。

        好朋友之間,也要注意保持適當的距離,中國古諺「君子之交淡如水」,就是說的這個道理,朋友之間都要給對方留有空間。

        朋友之間太過疏遠,變得淡漠,太過親密難免疲憊,祇有保持適當的距離才能長遠相處。

        留出距離是彼此尊重,留出距離是更多的理解和珍惜。

180則智慧結晶 ( 129 )

        「第一百二十七則:觀眾效應」

        <一個人,在有其它人在場的時候,會無意識地有一種競爭心態,爭著表現自己,心理學家茅曼第一個總結了這種心理狀態>

        如果在空蕩蕩的馬路上,你一個人在散步,如果發現有人快步從後追上來,你會不自覺地也加快一些步伐。如果你是一位老師,身體不太舒服,當你走上講堂面對學生時,精神會來了,還可以看到不少演員或運動員在觀眾越多時候,精神會越亢奮,如果觀眾寥寥,就提不起精神了。

        1904年,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對這一現象進行了研究,他對一群學生進行追縱觀察,在有觀眾在場的情形下,學生的思維和反應會比沒有觀眾的情況下更快一些,好一些。不僅人是這樣,科學家觀察到動物也有同樣行為,這就是所謂「觀眾效應」。

        人都喜歡被人接受,甚至讚賞,別人的評價,會喚起個人的內在潛力。

180則智慧結晶 ( 128 )

        「第一百二十六則:槓桿原理」

        <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利用你能發現的最好的支點,利用槓桿原理用最小的力氣做成最大的工作成效>

        2200年前,西西里島上,數學家阿基米德對國王說:「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動整個地球。」國王大笑答道:「你雖是我的親戚,但我也不願聽不實的說話,你能真實的表演一下嗎?」

        阿基米德笑著回答:「能撬動地球的支點確實是不存在的,但我能用很小的力量,利用機械和工具移動極重的東西。」

        國王指著海邊剛造好的一艘大船,對阿基米德說:「我不管你用什麼工具或機器,如果你能一個人推動那艘大船,我就相信你了。」

        過了幾天,阿基米德請國王去參加那艘大船的下水禮,阿基米德請國王拉住一根繩子的一端用力一拉,奇跡跟著出現了,阿基米德安裝的一套槓桿系統開始啟動,最後那大船緩緩移動起來,滑入水中。

        力學原理告訴我們,以支點來分割,動力臂大於重力臂就是省力槓桿。

        在我們做事的時候,要常常想想,有沒有可以借力的「支點」?又有沒有可以借用的外力?讓我們做事可以事半功倍?

180則智慧結晶 ( 127 )

        「第一百二十五則:吞鈎現象」

        <人們犯錯以後,祇是不斷地自責,卻不仔細想想為何犯錯?如何避免再次犯錯>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是一名垂釣愛好者,他發現人的心理上,常會發生一種對過失和錯誤自責的心理反應,這種反應令人陷入更大的心理創傷,就好像上了鈎的魚拼命掙扎,結果是魚鈎越陷越深。他指出犯錯,受辱和失落並不能完全避免,但人應該警惕「吞鈎現象」在分析了犯錯的前因後果後,要盡快地擺脫所受的心理創傷,再次恢復平靜和理性向前走。

180則智慧結晶 ( 126 )

        「第一百二十四則:權威暗示效應」

        <暗示者的權威,令被暗示的人產生信任感>

        一位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他自己在一個大教室中對一群學生說,他將打開一個瓶,瓶中有臭味的氣體,請聞到嗅味的同學舉手,心理學家打開瓶以後,學生並無反應,對心理學家說他們聞不到味道,而實際上心理學家手中的瓶也祇是一個空瓶。

        心理學家找來一位化學教授,做同一個實驗,當化學教授擰開瓶口以後不久,前排就有同學舉手表示聞到了味道,接著後排也有人舉手,而實際上化學教授手中的瓶子也是空的!

        這樣的情形生活中是經常出現的,我們常常會很容易地相信書本上或者報紙上登出來的故事或說法,認為能夠在書本上或報紙上刊登出來,怎麼會是錯的呢?有權威人物審視過,一定不會錯,實際上當然不是那麼一會事,偏面地報導或者有意地誤導是經常發生的事,所以對事物一定要有我們自己的立場或分析,不能輕信。

180則智慧結晶 ( 125 )

        「第一百二十三則:從眾效應」

        <生活中群體的引導或施加的壓力,將使人的行為朝向與多數人的行為一致的方向>

        新鮮的事物,一個人叫「創新」,四、五個人就叫做從眾,成百成千的人一起做便叫做流行。可是流行的卻不一定是好的,一味從眾可能就喪失了自我,失去了新思想的火花,拋卻一片本來屬於自己的領地。

        心理學家發現,影響從眾效應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持某種意見的人的人數的多少,而不是意見本身,人數多已經是意見正確的證明,很少有人能在眾口一詞的情形下,堅持自己的不同意見。

        「木秀於林,風必催之」,「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種種教條束縛著我們,不能做出與眾不同的行為,而在某些團體內,更是保持著高度一致的思想及行為模式,任何不同的行為會被標籤為異端,甚至「叛徒」。

        利用名星做品牌廣告,造成一種潮流,是廣告商應用從眾效應的典型例子。

        從眾效應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效應,無所謂對或不對,但我們每個個人還是應該對每件事作自己的分析判斷,從眾之餘不忘獨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