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雜談
「生成式AI前途無量」
自從CHATGPT發佈以後就掀起一股熱潮,特別是CHATGPT的升級版CHATGPT-4發佈以後,它確實好用,許多專業人士,許多公司都在研究,基於CHATGPT-4的功能開發自家個人或公司應用的軟件,並已有了確確實實的成果,得到理想的的結果,節省了很多營運成本,提升了企業管理效能。
微軟的雲業務本已是世上超大,數一數二的記憶運算的系統,但由於AI熱潮,微軟都來不及擴充自己的設備,要租用甲骨文的Server。
微軟非常迅速地將AI技術融入自己的電腦應用軟件中,最近還同美國最大的電腦保安公司簽約,授權它們應用AI技術,用於電腦保安中。
最近,頂級的電腦製造商HP宣佈2024年開始它們出品的新型電腦就會融入AI技術,讓很多AI的計算可以在自己電腦中完成,可以期待電腦技術將有一次大升級。
微軟又有意經過自己的Bind將AI發展成每個人的貼身助手,自己不知的事可問它,自己有為難的事可以跟它商量,這個助手在各行各業都有專家級水平,而且知識無限。
上面的每一項都可能給微軟帶來巨大收益,對微軟的估值變得很困難。
今天共有兩篇網誌,雜談 ( 1 及 2 )。
「如何刺激國內經濟?」( 2 )
上週六貼了一篇希望政府盡早出手救經濟,次日報紙新聞市場傳聞中央要出手救經濟,主要內容都是如何救樓市,跟我的想法一致,當然管經濟的有很多專家,問題是政府不一定每次都聽專家意見,政治正確常常優先於一切其它因素的。
過去三年,經過防疫的嚴格封控,通過對房地產私企的打擊和網絡大公司的監管,經濟嚴重受損,而政府因收入減少,為節約開支,減公務員,教師,國企工作人員獎金,福利,花紅,本來經濟的問題就是資產縮水 (股,樓大跌),消費不足,加上大量職工收入減少,消費變得更差。
一九二九年全球大蕭條,各國政府遵循古典經濟學理論對外國貨加徵關稅,希望提升政府收入,保護本國工業,結果所有國家都這麼做,國際貿易就死掉了,各國經濟更差,又因為政府收入減少,政府開始裁員減開支,結果是失業大增,需求更弱,經濟螺旋式下跌。直到羅斯福總統上台,啟用凱恩斯的方法,在市場經濟無形的手失效的情況下伸出國家的手,干預市場,當時做法是政府舉債,大搞基礎建設,造公路,造水壩,增加大量工作崗位,經濟才逐漸活躍起來。
以今天的經濟規模,搞多一些基建,請不了多少工人 (高度機械化),也拉不動經濟,新的做法就是乾脆向市場派錢,Covid其間美聯儲不但無限制買債向市場注入資金,甚至幾次直接派錢給每一個人,保住美國經濟,底層沒工作做的勞工也少些痛苦。
中國要救市可以用中國版本的QE,當然可以用好聽一點的名字,應該有辦法的,大家等着吧!
最重要一點要鼓勵創業精神,要讓中國的中產有信心他們賺了錢,財產是安全有保障的!如果有錢的人都認為財產移往國外,經濟失去動力。
「美國國債上限獲兩院通過提高」
在死線來到前的最後一刻,美國參議院快速通過了暫停債務上限法例上限,美國道指也因此漲了700多點。
所謂債務上限祇不過是一個題目,讓兩黨議員有一個機會上鏡辯論一番,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人人都知道這個提高債務上限的法案,最後是一定會通過的。
我查了一下,除了美國,世界上還有一個國家——丹麥——,是有限制國家債務的法案的,但它的天花板比現在的國家債務要高三倍,也就是說丹麥政府借債是有分寸的。
美國財長耶倫在前幾天說過,一旦國會通過提高債務上限,財政部立即就準備發1190億美元新債。
有經濟學家推論,財政部如此發債,將吸乾市場的流動性,效果等如加息。其實這種說法不太確切,這個數字看似很大,但不要忘記現在美國國債總額達32萬億美元,一年365天,平均每天到期的舊債已近千億,保險公司和銀行,在舊債到期後急需購入新債,它們的錢多到沒有地方可放,所以不需擔心太多,市場上是有錢的。
祇要一個國家的經濟能維持正常運作,能維持正常的產出,政府發些債是沒問題。
但不能像津巴布韋和委內瑞拉,經濟垮了,或轉入地下經濟,政府沒收入,還大規模印鈔,那就不行了,央行信用崩潰,本國貨幣沒有人要,奇怪的是兩國政府仍能維持。津巴布韋和委內瑞表市場流通的是外國貨幣,主要是美元,都是特殊的歷史因素造成的,本國央行信用破產。
「如何刺激國內經濟?」
最新的經濟數據出台了,經濟仍處於收縮狀態,而且比預期還要差,也難怪A股港股都大跌。青年失業率很嚴重,暑假就要到了,新一批大學畢業生就要踏上社會,沒有工作崗位怎麼辦?
大搞基建是一個老方法,但已有太多無效益的項目,許多高鐵,高速公路是賠錢的,客流量不足。
振興房地產業是一條生路,可以拉動建材,裝修服務,家電,傢俬,很多行業創造很多就業機會,問題是整個產業的結構出了問題,很多私企發展商仍陷財困,要不要救它們?如何救它們?它們是否肯定接受財政援助的條件?都是問題。
國內另有一種看法是房地產業本有泡沫,應讓泡沫爆破,忍一下短痛,市場反會健康一些。
真要救經濟,政府出手越早越好,減息十點子,減儲備金幾十點子都沒有用。
宏觀來說,政府要表明堅持改革開放,支持私企發展,要允許發展商降價賣樓,允許降低按揭成數,鼓勵買樓,新樓銷不出去,經濟就活不起來。
科技創新,騰籠換鳥,不是政府說了就做得成,要市場本身有需求有動力才能搞成,當然政府可啟用工具,還有很多,不過要快些下手了,遲了成本更高。
「日本通過新的能源法案」
昨天新聞,日本通過新的能源法案,核電廠的使用壽命可以延長到60年,停工的年期不計在內!
2011年3月福島以東海域發生大地震,福島第一核電廠反應爐受損,泄漏核輻射,當時全日本的核電站都關閉,但一、兩年後逐一低調地重啟,因為沒有核電電力就嚴重不足。
德國也在那一年,通過全民公投,廢除核電廠。最近的消息,德國最後一座核電廠也已關閉,德國興建了新的天然氣發電廠及綠色電能,能滿足全國需要,日本就做不到了,一些已相當舊的老式的核電站還在運作,現在還通過立法,讓這些老舊的核電廠還可以繼續運作20年!日本真的是人窮財盡了?
當年核反應爐受損為了降低反應爐溫度泵入了大量冷卻水,這些冷卻水都受到放射性污染,儲在儲罐裡,經了十二年,日本說這些水放射性已經極低,準備排放到大海中,當然引起全世界關注,中國和南韓明確表示反對。
我曾請教過懂一些技術的朋友,這水真的沒其它方法處理?朋友說可以考慮鑽1000到2000公尺的鑽井,將污水注入地下,那個深度已遠離地表水,不會造成污染,當然成本要高一些。
日本不願意多花一些錢,不願意自己國土被污染,寧願冒天下之大不韙,將污水倒入大海中,行為是極自私的。
污水中的放射性主要是放射性銫,它有半衰期,隨着時間過去,放射性會減弱。
太平洋很大,又有國際原子能機構監督,可能放水入海也不會有太嚴重長期後果,但這總是令其它國家人民不愉快,也讓日本丟臉的事!
日本福島核廢水貯罐
「裝修拆掉承重牆危險嗎?」
將軍澳日出康城一個單位裝修得美輪美奐,但裝修過程中拆了一幅承重牆,此事引起全城熱議。
香港現在起樓都是鋼筋水泥框架為基本結構的,一幢幾十層的大樓,可以想像成是一個巨大的立體的蜂巢結構,每一個單位是一個較大的空間,每一間房是一個更小的空間,這麼一個大的結構中最主要的當然是大柱大樑了。現在的設計,核心的主力承重結構多是電梯槽。
將軍澳裝修單位涉及的一小幅承重牆,其實在這麼一個大結構中是不重要的,整幢樓宇不會有危險,就是住在上一層的人危險也不大,壓力會傳遞到結構的其它部份。但這樣在輿論上大量宣傳一下,也是好事,此風不可長,如果太多人都覺得拆了承重牆沒關係,那就危險了,承重牆不能拆,讓社會上形成強烈共識是必要的。
有記者問屋宇署長,屋宇署會不會展開這方面的普查?署長回答:「不會,我們不可能入到每個人家去檢查,發現這種情況依靠舉報!」
這一次事情曝露出來是不是也是有人舉報呢?
為了私利,為了地方大一點拆掉承重牆肯定是有的,此風不可長!
「印度崛起?成為世界強國?」
有不少人認為印度將崛起成為世界強國,理由有幾點:
-
人口眾多,現在已超過中國,大約有14.5億人,人力資源豐富,但是我們要注意,印度本身並沒有肯定這一點,政府對印度究竟有多少人口是矇查查。
-
印度人年輕,平均年齡不到三十歲,既然人口普查是矇查查,平均年齡也是矇查查。有一個調查說印度人平均壽命66歲,全球排第125位,實際情形可能還要差。
-
印度是英語國家,跟世界接軌容易一些。實情是印度除了大城市,或受到良好教育,14億印度人中能用英語的人不到一億,各邦各地都用本地語言,有幾百種不同語言,可能印度懂英語的人,比我們中國懂英語的人還要少!
印度有一個很大的致命傷,很多人都忽視了它,就是印度歷史上從來不是一個統一國家,分成無數小邦,無數土皇,是英國殖民者不斷蠶食,將印度全境併成一個國家。但兼併的過程中各地土皇,豪族都享有特權,今天的印度有十七個邦,各邦種族不同,語言不同,宗教不同,各自為政。基層還有土皇,豪族,邦跟邦之間貿易要徵稅,嚴格來說印度算不算一個統一國家?有沒有一個統一市場?
在全球一體化的過程中印度雖是WTO成員,但卻是釘子戶,常不遵守WTO規定,它也沒參加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用高關稅封鎖外國貨,不參加國際經濟競爭,因為它知道自己太差,開放市場,本國的製造業就要崩潰。
印度那麼大國家,我們有沒有聽到任何一個有影響力的印度品牌?一個都沒有!
最後,印度是一個老大陸板塊,沒有石油,沒有有價值的礦藏,甚至沒有煤,跟它的人口相比,它擁有的天然資源很少。
印度也有富人,也有聰明的人,但對百姓來說那是一片淒苦的大地。
「俄羅斯吃印度人大虧?」
看到一條外媒消息頗有趣,跟各位分享。
自俄烏開戰以來,受到西方集體制裁,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賣不出去,祇能以優惠價賣給中國及印度,並以買家本幣結算,中國沒有問題,向中國買日用百貨,汽車,家電樣樣都能供應,如俄羅斯用不完人民幣,還可以向中國買黃金,俄羅斯很滿意。
印度就是另一個故事,據說一年多以來印度買了四百多億美元的俄羅斯能源產品,俄羅斯手裡有大量印度盧比,但俄羅斯想買印度產品,印度的答覆是我們的產能不夠,耍優先供應本地市場,迄今相當於四百多億美元的盧比,俄羅斯祇花掉了16億美元等值的盧比,揸住大量盧比不知如何是好?外媒嘲諷俄羅斯遇上了史上最大的詐騙集團?
印度是一奇特國家,它人口已超中國,但農產品產量祇有中國一半,中國還大量進口外國大豆,玉米,小麥,印度卻還能出口稻米,有一個解釋是印度沒有冬天,人體能量的消耗少,印度人平均又比較矮小,不需吸收太多能量!
說到印度的古怪可以寫很多篇,以後有機會再寫。
「美國債務違約?」
這件事每過幾年就出現一次,因為美國政府發行國債在法律上是有上限的,由眾議院立法通過,現在允許的國債上限是31萬餘億,即將觸頂,如果議會不通過新法例,提高政府借債上限,美國政府就會用盡手頭的錢,發不出政府僱員薪金,發不出福利金,還不起到期美債,真是發生的話,就像天塌下來一樣,全世界經濟大亂。
每當出現這樣情形,在野的一黨就要留難當權的一黨,議員爭取曝光率,兩黨做一場戲,有驚無險,狼來了叫得太多了,大家也不以為意了。
美國政府從立國開始就已經債務累累了,華盛頓的獨立軍借了很多錢,美利堅合眾國成立以後就成了政府債務,當時政府新成立,稅收不上來,沒有人認為新政府還得起債,所以市場上面值100元的國債,市價還不到30元,當年的財政部長是漢密爾頓,就在國會上提醒議員,有一批債券要到期了,必需贖回,要議員表態如何解決?議員們議論紛紛,都說市價30元,就用30元贖回吧!漢密爾頓強烈反對,說政府一定要有信用,照票面價贖回,政府手上不夠錢,可以發新債還舊債,政府有信用,發債很受歡迎,就這樣,美債累積至今,信用評級是AAA,它的息率是市埸標竿,一直延續到今天。
美債雖越滾越大,但美國經濟規模也越來越大,祇要經濟體正常運轉,債疊債是可以維持下去的。我忽然想到國債是有上限的,但聯儲局資產是沒有上限的,哪一天白宮用什麼手段通過一條法律,聯儲局擁有的國債,不計在國債額度裡,不是以後就沒有國債上限這會事了嗎?
國債有上限,在世界大國中似乎祇有美國有,沒聽過英國,德國,日本,包括我們中國有國債上限這會事,相信有一天,美國也能避開這個束縛,有需要政府就可以印錢,像變魔術一樣,花掉的到底是誰的財富?我到現在還是搞不明白!
「國內投資氣氛很差」
A股連續重跌了幾天,上證指數又跌破3200,反映了國內經濟放緩的現實。
二十大以後新的班子上台了,當然是很想搞好經濟的,但自從放開防疫政策,初初兩、三個月還有一點復甦的勢頭,踏入四月份經濟明顯停滯。
由於去年打壓房地產,樓價下跌,交投停滯,雖然大力催谷,允許兩代人動用強積金買樓等等,但新屋銷售仍無起色,私企發展商財困未解,在職的不少人減福利減薪,年輕人失業率高企,消費當然上不去。
更麻煩的是社會上層最有錢最有辦法的人,都在千方百計將資金外移,再投資的意欲很低,經濟前進失去了動力,外部環境也差,不去說中美貿易戰,科技戰,全球現在高息的環境抑止了需求,跟俄羅斯中亞的貿易增長在整個外貿規模中佔比是很小的。
不過環境也會變,中央可能會有更多刺激經濟政策,對私企友好的政策,外部的加息也近結束,但高企的利息不會很快減,一切刺激政策也都需時間,眼前會有一段困難的時間。
從中國M2數字看,央行今年已提供了不少流動,祇是似乎沒有進入實體經濟,不知沉淀在什麼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