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簡介投資大師

簡介投資大師 ( 55 )

        我的經驗,一個平衡的投資組合經常要保留10 – 15%的現金,祇有在市勢大旺的時候,才可以100%地購入股票,而在你的持股短期內大漲以後,你應沽出部份持有的股票,恢復15%的現金持有,而如果股市下跌,例如跌了5%10%,你也應繼續沽出,直至持有40 – 50%的現金,這樣讓你減少在跌市中的損失,又保有彈藥在低價時買回股票。通常我會買入自己曾經沽出的股票,當然在低市中也可以將資金投入中華電力、煤氣等一類公用股。
 
        在股票和現金比例的調撥中,我們減少了在跌市中的損失,增加了低價入貨的機會,這不是什麼特別的理論,所有成功的基金經理都用這樣的方法,祇是平時我們難得聽到這樣的介紹。

簡介投資大師 ( 54 )

        真如彼得.林區所說,沒有哪一隻股票,你買入以後可以鎖入保險箱不理的,你要留意一切有關的信息,大形勢轉變時,你應做出反應,一種是技術的轉變,會否影響你所持有的公司?一種是政府政策的改變,會否影響你有持有的公司的專利地位?另有可能是突發災難,總之你持股不必太多,但要清楚了解你所持有的公司的經營情形,經營環境是否有變?
 
        另外一個需要你做出反應的經常發生的情形,就是你持有的股票在短期內漲得太快、太多,像去年發生的中人壽、平保的大幅上漲,中石油的大幅上漲等等,如你持有該些股份,就應該沽出,至少沽出一部份,讓盈利套現。下文的想再談一談如何調整你自己投資組合的股票VS現金比例。

簡介投資大師 ( 53 )

        買入心儀的股票之後,要能做到長期持有,給時間你買入的公司,讓它替你每天每天的賺錢,股價一時的下跌也沒有關係,你沒有多餘的財力再「溝低」成本也沒有關係,既然是經過考慮,反覆比較的大藍籌股,它們是不會消失倒閉的,它們在市場上的壟斷地位,確保它們可以得到滿意的盈利,祇要持之以恒,通常在我持有半年一年之後,即使買入時股價曾下跌,但最終始終會回升並有盈利。

簡介投資大師 ( 52 )

        本已寫完了結束語,又想到一些問題,再寫幾段。
 
        我在早年曾經讀過很多介紹這四位投資大師的書,這一次為介紹他們,又重溫了一遍這些大師的著述,希望讀我Blog的朋友,各人有各人的體會,各人能有收獲。
 
        投資大師都教導我們,要謹慎選股,買入價格合理的優質股票。彼得.林區更教導我們,許多好公司其實就在我們的身邊,要在市場注意到它們的價值之前,先發現它的價值,他舉了一些快餐連鎖店,一些成功的時裝品牌。但在實際生活中,我覺得作為一個住在香港的小投資者,要是根據市場資訊去發現未為人知的好的、小型的快速成長的上市公司,根本是不可能的。我試過這樣做,根據的資訊就是報紙上的「每日一股」的推薦,但成績很差,因為揸住這些成交疏落的三、四線的小型股,心中很不安樂,不可能有膽量長揸,所以幾年以後我就放棄了這種努力,甚至不看報紙的「每日一股」,開始認識到投資股市祇能揸大藍籌股,或有專營權概念的大公司股,在以後多年的實踐中,發現這是我能做到的唯一正確的選股方法。
 
        而且發現好的大藍籌,例如80 – 90年代的匯豐、中華電力、新鴻基地產、或國外的大油公司,雖然市值龐大,但股價依然可以很快上升。

簡介投資大師 ( 51 )

        【結束語】
 
        簡介投資大師寫了50篇,非常精簡地介紹了四位投資大師,格拉漢、費雪、華倫.畢菲特及彼得.林區。我在多年前就讀過他們的書,最近為了寫Blog又重讀了一次,我的一個感想就是,投資理論並不是高不可攀的深奧的理論,都是在每一個人的常識範圍內能夠理解的。
 
        然後我的第二個感想是,這些理論懂得是一回事,能不能自己運用又是另一回事。我們每個人從開始學習投資到慢慢成熟,都會犯上很多錯誤,更重要的是在學習了大師們的理論和經驗後,不斷地自己在實際的投資活動中檢討每一次成功的經驗和錯誤的教訓,不斷累積自己的經驗,鍛錬自己面臨大升市或大跌市時的精神素質,將學到的理論變成自己的經驗,經常能做出正確的決定,不犯大錯,長期而言你在投資市場必能成為贏家。
 
        第三個感想是世事在變,投資市場變化更快。格拉漢的時候,紐約股市都是很小的,當時一些鐵路公司,一些鋼鐵廠已經是股市中的大藍籌,當時也沒有期貨市場,也沒有衍生工具。格拉漢看到的股市和我們今天看到的股市是大不相同的,但他的「價值投資」、「安全空間」等概念是永遠都適用的,祇是今天的股市資訊流傳快速,真假資訊難辨。那些二、三線公司即使你讀了他們的年報,訪問過他們的企業,一切都似乎沒問題,很「抵買」,但對我來說仍是不會買相關公司的股票,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那些董事局成員高層管理人員是否誠信。所以我早已放棄了尋找股價偏低的股票的努力,祇買大藍籌公司,當它們價格合理時買入,期望隨著時間過去,所投資公司能帶來好的回報。
 
        而華倫.畢菲特正如我較早時提及的,他早已超出了普通股票投資者的範疇。他常常買入整家公司自己經營,他的成功是正確選股及正確選擇經理人員,當他是公司的大老闆而公司又經營很好,他怎麼會賣出公司的股份呢?當然他也有大量的小比例持股,例如他在中石油的投資,他通常在認為價值被低估時買入,在股價偏高時沽出,常常持有多年,但這些都不是他的「核心」投資,他的「核心」投資是他持有控股而又親自管理的公司 (主要是一些保險公司)。我們在他身上可以學到的是仔細評估公司價值,耐心等待適當時機買入,買入以後如該股下跌 (即是經常發生的事),他會增持,持有多年,直至回報豐厚。
 
        彼得.林區是我非常欣佩的一個投資家,他兼具格拉漢和華倫.畢菲特的特性,作為一個基金經紀,受到基金條例的約束 (例如單一股票持股量不能超過整個組合投資的5%。又例如基金的現金現有量不能超過5%),而又能令所管理的基金表現長期遠遠超越同儕,在我所知的事例中,他似乎是唯一的一位,他有一個重要觀點,就是發掘市場仍未留意到的高質素的好股,但我的經驗告訴我,我們香港的小投資者不可能做到這一點,因此我甚至在介紹他的篇幅中特意略去了這一點,避免誤導缺乏經驗的年青朋友。我的看法不一定對,但二十多年來每逢我買入二、三線的小股 (從報紙專家處得到的意見),總是損失的多,又不敢長期持有,所以所有的經驗都不愉快。彼得.林區有獨立思考的選股,將股票分類,在升市跌市時調整投資組合等方法是很實用的方法。
 
        所有的投資大師都告訴我們,正確選股,價格合理時入市,長線持有,不要被跌市嚇怕,追求合理的回報率,不過度曝露在風險中。
 
        投資的大道理真的不複雜。

簡介投資大師 ( 50 )

        【彼得.林區 (Peter Lynch)
 
        另有一種錯誤的想法:「我有什麼好擔心的?保守型的股票不會有太大的波動」。
 
        彼得.林區說,足足有兩個世代的保守投資者都認為認為投資公用事業股絕對不會出錯,買回來以後鎖在保險箱裡,等領股息就行你,你買了愛廸生電力公司,結果碰上了核能災難,股價跌去了80%
 
        公司是動態的,因此其前景也持續變化,投資者一定要跟上這一變化,世界上沒有哪一隻股票是你可以買回來放著不管的。——照看好的籃子裡的每一隻雞蛋!

簡介投資大師 ( 49 )

        【彼得.林區 (Peter Lynch)
 
         投資者的謬誤想法。
 
        有人會說:「等股價反彈到10美元,我就賣掉」。
 
        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以林區的經驗來說,好像沒有哪一隻套牢的股票,會漲回到你決定賣出的價位,很可能它的價格一直在9.75元左右逡巡不前,然後下跌到4美元,再下跌到1美元,每當彼得.林區心中出現這樣的想法時,他就會提醒自己,除非自己對該公司有研究,有信心,並且願意加碼再買進,不然就應該果斷地賣掉,有虧損也在所不惜。

簡介投資大師 ( 48 )

        【彼得.林區 (Peter Lynch)
 

        幫雜草澆水 (彼得.林區交章的原標題)
 
        彼得.林區說:「有些人總是不自覺地賣掉贏家 (上漲的股票),並且緊抱輸家 (下跌的股票),這不是把花園裡的花拔掉而為雜草澆水嗎?」
 
        彼得.林區又說:「有些人則賣掉輸家,緊抱贏家,這樣也高明不了多少,正如我們看到當前股價的漲跌,根本無法提供公司未來前景的訊息,而且股價還常常跟公司營運的基本面背道而馳。」
 
        彼得.林區認為,比較好的策略是根據公司題材有關的股價變化,適時地調節換股。例如原先設定某穩定成長股大概會上升40%,等它的股價達到這個價位而又沒有更多的利好消息出現時,這時就可以把股票賣掉,或賣掉一部份,轉投另一隻自己以為好的,但股價仍偏低的股票。
 
        一隻好的股票股價下跌並不算什麼,祇有當你在股價下跌時賣出而且不加碼買入時,這才是一個錯誤,對彼得.林區來說,該股下跌正是逢低承接的好機會。

簡介投資大師 ( 47 )

        【彼得.林區 (Peter Lynch)
 
        何時賣出股票?
 
        彼得.林區先說了過早賣出好股票的痛苦經驗,他認為自己也常常受到傳媒以及市場「專家」的言論的影響。有一次一位股票技術分析專家打電話給他,他不信技術分析,但禮貌地接聽了那位專家的電話,通話中談起了華納傳播公司 (Warner Communications),那位專家的意見是「股價已經超買」,當時是26美元,林區沒有聽他的,但心裡不知怎麼一直記著這位專家的話,然後華納的股票漲到28323638美元,不知為什麼他開始大量出貨,但該股一直上漲,1983年時達180美元/股。彼得.林區認為受傳媒短炒信息的誤導,過早離場,是很常見的事,要避免這樣的情形就要自己不斷地檢討這些公司的基本因素。如果自己當初購入時的理由依然成立,就不必去理會那些專家、評論家。
 
        在不斷檢視自己的持股時,在基本趨勢改變時,當然要考慮沽出股票。例如19861987年美元大幅貶值,他就沽出了ToyotaHonda等外國汽車公司的股票,因為它們依賴美國市場,美元大幅下挫一定影響它的盈利。
 
        但通常彼得.林區沽出股票是因為他找到另一隻更為吸引人的股票。
 
        對於他自己分類的六大類股票,他有自己獨特的操作方法。
 
- 他很少買入緩慢成長股。
- 穩定成長股,當P/E高於同類公司,公司沒有新產品,公司管理層不購入自己
  公司的股票,公司成長率趨緩,他就會沽出。
- 景氣循環股:要學習行業的經營特性,該行業的景氣循環的過往的經驗。例如
  造船量大量上升肯定對航運業不利,經濟不景氣對航空工業特別不利,某些公
  司雖然嘗試減低成本,但依然無法跟外國公司競爭等等等等,景氣循環股是很
  難操作的股份。
- 何時賣出快速成長股
        所有的快速成長股最後成長速度都會放慢,要密切留意自己持有的股票。如果
  營業額及盈利顯現下降,如果它賴以快速打張的基本因素改變,例如缺乏新產
  品推出,市場飽和,經營優勢減退等等,都是必須減持甚至沽清的訊息。隨著
  成長率降低,市盈率會漸漸降低,股價失去上升動力。

簡介投資大師 ( 46 )

        【彼得.林區 (Peter Lynch)
 
        買進和賣出的最佳時機。
 
        彼得.林區是美國的股票基金負責人,他舉的例子當然是美國的例子,但仍值得我們參考。
 
        他認為第一個好時機是每年年底的節稅賣壓期,在美國不少散戶投資者,都喜歡賣出帳面上虧蝕的股票,用這筆錢來對沖收入或盈利,以減少納稅額。法人投資機構也喜歡在年底出清賠錢的股票,一方面是清理投資組合,另一方面是讓賠錢的股票名字不要出現在年報上,這就是所謂的「年尾粉飾櫥櫃活動」。這些沽壓當然會驅使這些股票的股值下滑,而價格偏低的股票會跌得更慘,因為股價一旦跌到6美元/股以下,許多融資機購就不接受作為融資擔保品,往往此時有些股票會跌到很不合理的低價。如果你有研究,等著要買進某些股票,這就是一個大好的機會。
 
        另一個買進的機會,是每隔幾年就會在股市出現的劇烈震蕩,如果你能在「恐慌時期」鼓起勇氣集中精神搶進你有研究的好股票,你會得到夢想不到的好回報。
 
        1972年,1978年,1983年,1987年都出現過這樣的機會,彼得.林區還詳細列出了他每一次在危機發生時搶進的股票的詳盡記錄以及它們在危機過後一年的股價,收益從31%83%。彼得.林區說,他說了這麼多,不是要讓大家以為他是一個時機選擇者,事實上祇要你能說服自己,你已經找到一個不錯的目標而價格相宜,那就是好的時機。祇是以上的兩個特定時機,你往往較容易買到超值的好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