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物種起源
各位網友:
介紹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已經結束,當時是我自己忽發好奇心想讀一下達爾文究竟說了些什麼?不止「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八個字吧?物種起源的中文節譯本都有三百頁的篇幅,讀完以後感覺是「不虛此行」,值得!
最近手邊有一本鄭培凱教授寫的「雅言與俗語」,是鄭教授發表在明報專欄的文章匯集成文集,有趣而且知識性很強,有興趣於中國文學歷史的朋友,應該喜歡看,每篇文章都不長,徵得了鄭教授本人的同意,我在Blog上將每日一篇的形式貼上。
鄭教授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1970年負笈美國,獲取耶魯大學歷史學博士,曾在紐約州立大學,耶魯大學,台灣大學任教,現為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學中心教授,學術淵博,著作等身。
「從猿到人的理論今天的面貌」
現代人是由猿經過達爾文所闡述的自然選擇進化而來,已是無可懷疑。自從1980年代DNA排序的技術發展成熟以後,更有了令人驚訝及科學的證據。
現代人類跟現存黑猩猩的DNA有98.4%是完全一樣的。
根據基因研究,現在全世界的人類,不論膚色,體型的差異,都是來自同一祖先。大約距今25萬年前,在非洲埃塞俄比亞某處出現了現代人的始祖,稱為智人,智人最後遷移散播到全世界,在歐洲也出現過古猿人,稱為尼安德特人,在亞洲也出現過古猿人,稱為丹索爾人,這兩個「人屬」物種,最後都滅絕了,但在現代人的DNA中,卻發現有少量這兩種猿人的基因,可能是智人向歐洲遷移和向亞洲遷移的過程中曾相遇這兩種古猿人,至此我們大概可以知道自己是從何處來的,以上資料是維基百科全書提供的。比較遺憾的是未提及北京周口店古猿人,大概那塊頭骨失落了,未留下DNA線索。
現代人還在演進,譬如生活在極寒地帶的人有特殊的抗寒機能,生活在高原缺氧地方的人,紅血球有更大的溶氧功能,生活在熱帶常年曝曬在環境中的人,膚色及皮膚結構也有不同,但從基因的層面去看,這祇是極微小的差異。
「物種起源讀後記」
達爾文 (1809 – 1882) 的年代,宗教在社會上有支配勢力,聖經上說上帝創造了世界,所以達爾文的理論是一種悖論,但他勇敢地探索,追求真理,寫出了物種起源這部偉大著作。他當年的一些推論,猜想,被現代科學一一證實。
達爾文的偉大當然令人欣佩,但他在生時已經贏得社會的尊重,並入葬西敏寺大教堂,令人不得不欣佩英國社會的理性,包容,尊重,真理,鼓勵探索的精神。
「第十三章:結論 ( 5 )」……續上
在胚胎中,人的手,蝙蝠的翅膀,海豚的鰭及馬的腿,居然都是由極為相似的骨骼構成的。長頸鹿和象的頸椎數目也是相同的。
這些通過生物進化學說都可以得到解釋。例如小牛是有牙齒的,但牙齒已退化,不穿出牙齦,它的遠祖一定是有發達的牙齒的。
生物的變異當然受到自然環境變化直接的影響,但也許還有我們不知道的自發的變化。
對於本書中所提出生命的本質或物種起源的研究,就目前來說,仍有不少學者有異議,但我堅定地認為這一學說是正確的,我也並不期望能說服這些反對者,希望將來年青的博物學者能用他們更多的知識和獨到的見解來解開自然的謎團。
望著窗外動人的自然景象,你是否相過生物之間如此不同,又競爭又和諧地生存在地球上,到底是受何種法則的支配呢?…… (完)
「第十三章:結論 ( 4 )」……續上
地質記錄所提供的證據,也支持了生物進化學說,盡管地質記錄並不完整,新的物種總是緩緩出現,舊的類型則被新物種取代。
所有跡象都表明所有已滅絕生物以及現存生物都是來源於同一祖先,祇是在悠久的歷史進程中物種的性狀發生了差異。
在生物的地理分佈上,由於歷史上地理條件的改變,已及許多已知的未知的散佈方法,使得生物曾經發生大規模的遷移,才形成了今天的分佈格局。…… (待續)
「第十三章:結論 ( 3 )」……續上
變異受到很多複雜法則支配,如相關生長,器官的增強使用和不使用補償作用,外部環境變化等等,家養生物也在發生變異,而且也能經遺傳持續無限世代。
一切生物都在生存環境中競爭生存,更能適應周圍環境的生物,最終能勝出,而且改變該地區的競爭狀態,對於雌雄異體的動物,雄性之間為交配權而競爭,結果是強而有力的雄性勝出,自然界選擇較優的品種留存。…… (待續)
「第十三章:結論 ( 2 )」……續上
對於我所提出的生物進化學說,盡管有變異及自然法則為依據,但反對的聲音依然不絕於耳,我已盡量通過大量的事實來回應。
我相信,自然界中所有生物較複雜的器官和本能的完善,必須遵守行對個體生存有利的無數輕微變異累積而成。
現在我們知道同一物種的一切個體,同一屬甚至更高級類群的物種,都是從同一個共同的祖先傳下來的。
自然選擇學說已經說明無數中間類型的物種確實存在過,它們就似現存的中間物種一樣,把同一類群中的所有物種聯系起來,然而,我們都不能直接看到它們,祇能在各個現存物種的某一已滅絕的物種之間,看到它們的影子。…… (待續)
「第十三章:結論 ( 1 )」
「進化」的意思是發展和完善,這個被用來描述所有生物隨時間推移,環境變化而發生變異的現象,這個理論有三個部份:
第一是變異:所有生物的大小,形狀,顏色和力量都不同,世上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生物。
第二是適應:變異是為了適應,能否適應決定了生物能否生存和繁殖。
第三是遺傳:幫助生物生存的適應性能夠遺傳,不斷累積的變異能經過遺傳傳遞下一代,正是這三個作用,使今天地球上有幾百萬種不同的動物,生物。…… (待續)
「第十二章:生物間的親緣關係」
<殘跡的,萎縮的和不發育的器官 ( 2 )>……續上
這些器官,它們有明顯的「廢棄不用」的特徵,也就是說在它們演進的某一階段,這些器官曾是有用的,後來由於自然條件的變遷,生物演進的過程,某些器官的功能漸變無用,但通過遺傳,它們依然在胚胎或成體中存在。
對於那些有用的器官,無論它們怎麼小,怎麼不發達,也不能視為殘跡,那些器官可能處於初生階段,正向更發達的方向演化。…… (完)
「第十二章:生物間的親緣關係」
<殘跡的,萎縮的和不發育的器官 ( 1 )>……
研究者發現,很多生物身上都可發現一些無用的器官,如雄性哺乳動物的乳頭,不能飛翔的鴕鳥翅膀等等,應如何解釋呢?
殘跡的,萎縮的,無用途的器官在生物界十分普遍,在高級動物中幾乎出現更多,它們都具有「廢棄不用」的特點,例如哺乳動物退化的乳頭,蛇類退化的肺葉,小羽翼鳥類的羽翼,它們嚴重退化,以致不能飛行,鯨魚的胎兒都有牙齒,長大後反而消失了,未出生的小牛上顎有牙齒,但從來不穿出牙齦。……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