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朋友的文章

朋友的文章

       今天共有三篇網誌,標題是「朋友的文章」「股市隨筆」及「180則智慧結晶 ( 68 )」。

        上海閒話的三字經, —–老上海們回味一下呵,集中體會上海閒話的風味,是不是有點懷舊的秘道?

                        血血紅﹑雪雪白;蠟蠟黃﹑墨墨黑。

                        鹹塔塔﹑甜咪咪,苦茵茵﹑酸嘰嘰;

                        淡刮刮﹑辣蓬蓬,香噴噴﹑臭烘烘。

                        木噱噱﹑戇嗨嗨,急吼吼﹑篤姍姍;

                        生碰碰﹑茄嗒嗒,嘲嘰嘰﹑鮮格格。

                        糊達達﹑爛糟糟,實敦敦﹑輕飄飄;

                        老渣渣﹑幹麩麩,小結結﹑脹鼓鼓。

                        胖墩墩﹑福嗒嗒,瘦剮剮﹑癟塌塌;

                        薄答答﹑厚篤篤,緊繃繃﹑松撲撲。

                        硬邦邦﹑軟咚咚,慢悠悠﹑急匆匆;

                        瞎來來﹑野豁豁,騷呼呼﹑花插插。

                        短局局﹑長么么,迷糊糊﹑渾淘淘;

                        新簇簇﹑舊蛤蛤,壽噱噱﹑癡答答。

                        嚇勢勢﹑抖索索,停怏怏﹑呆膊膊;

                        清光光﹑水湯湯,亂轟轟﹑順當當。

                        疲塌塌﹑死板板,滑膩膩﹑懶甩甩;

                        毛呼呼﹑光溜溜,隨弄弄﹑神兜兜。

                        碧碧錄,尚尚亮。截截細,老老粗。

                        水晃晃,粘嗒嗒,油光光,嚇老老;

                        熱乎乎,冰冰陰。毒格格,陰篤篤。

朋友的文章

抗戰史衍生的話題(附錄)

此資料是從網路上拷貝下來的,僅供參考。主要是用來讓大家看到從兩個資訊源得來的資料的比較,由此可見史學家考證事實的重要性。

中共戰報與日軍戰報的比較

1、平型關戰鬥 :八路戰報:殲滅日軍10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167人,傷94人(兒島襄著:《日中戰爭》,日本文藝春秋社1984年版)

2、廣陽伏擊戰 :八路戰報:殲日軍千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傷亡63人(臼井勝美著《中日戰爭》)

3、晉察冀區反八路圍攻 :八路戰報:殲滅日偽軍20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17人,傷52人;皇協軍傷亡69人(臼井勝美著《中日戰爭》)

4、三次破襲平漢路 :八路戰報:殲滅日偽軍12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2人,傷11人,無皇協軍傷亡報告(《支那事變陸軍作戰》)

5、冀中1938年春季反“掃蕩”
:八路戰報:殲滅日偽軍10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6人,傷26 人, 皇協軍傷亡71人(《華北治安戰》)

6、120師收復晉西北七城戰役
:八路戰報:殲滅日偽軍15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22人,傷51人,皇協軍傷亡101人(《華北治安戰》)

7、易(縣)淶(源)戰鬥 :八路戰報: 殲日偽軍14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9人,傷22人,皇協軍傷亡40人(《支那事變陸軍作戰》)

8、129師晉東南反日軍九路圍攻
:八路戰報:殲日偽軍40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11人,傷10人,皇協軍傷亡79人(《華北治安戰》)

9、晉察冀區1938年秋反圍攻 :八路戰報: 斃傷日偽軍50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39人,傷132人,皇協軍傷亡107人(臼井勝美著《中日戰爭》)

10、冀中區五次反圍攻 :八路戰報:殲日偽軍55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21 人,傷65人,皇協軍傷亡99人(臼井勝美著《中日戰爭》)

11、冀南1938年反“掃蕩” :八路戰報: 斃俘日偽軍6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3人,傷11人,皇協軍傷亡16人(臼井勝美著《中日戰爭》)

12、冀南春季反十一“掃蕩” :八路戰報:殲日偽軍30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37人,傷70人,皇協軍傷亡81人(臼井勝美著《中日戰爭》)

13、115師陸房突圍:八路戰報:斃傷日偽軍13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10人,傷122人,皇協軍傷亡67人(《華北治安戰》)

14、五臺山區1939年5月反圍攻 :八路戰報:殲滅日軍宮崎部隊8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4人,傷 27人(《華北治安戰》)

15、太行區1939年夏季反“掃蕩”
:八路戰報:殲日偽軍20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7人,傷37人,皇協軍傷亡70人(《華北治安戰》)

16、冀中1939年冬季反“掃蕩”
:八路戰報:殲日偽軍25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27人,傷89人,皇協軍傷亡71人(《華北治安戰》)

17、北嶽區1939年冬季反“掃蕩”
:八路戰報:斃傷日偽軍36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9人,傷34人,皇協軍傷亡95人(《華北治安戰》)

18、平西區1940年春季反“掃蕩”
:八路戰報:殲滅日偽軍800餘人,擊落日軍飛機1架

日軍戰報:日軍亡8人,傷40人,皇協軍傷亡22人(《華北治安戰》)

19、冀中1940年春季反全面“掃蕩”作戰
:八路戰報:斃傷日偽軍30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11人,傷91人,皇協軍傷亡62人(《華北治安戰》)

20、抱犢崮山區反“掃蕩”(亦稱魯南區1940年反“掃蕩”) :八路戰報: 斃傷日偽軍22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9人,傷60人,皇協軍傷亡58人(《華北治安戰》)

21、129師白晉鐵路破擊戰
:八路戰報:殲日偽軍6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2人,傷9人,皇協軍傷亡12人(《華北治安戰》)

22、晉西北1940年夏季反“掃蕩”:
八路戰報:斃傷日偽軍4490餘人俘53人(內含日軍11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37人,傷107人,失蹤3人,皇協軍傷亡失蹤201人(《華北治安戰》)

23、冀中1940年夏季“青紗帳”戰役
八路戰報:斃傷日偽軍2100餘人俘偽軍5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19人,傷22人,皇協軍傷亡39人(《華北治安戰》)

24、百團大戰 :八路戰報:斃傷日軍2萬餘人、偽軍5000餘人,俘日軍280餘人、偽軍1.8萬餘人

日軍戰報:亡302人,傷 1719人,皇協軍傷亡失蹤1202人(《華北治安戰》)

25、太行區1940年秋季反“掃蕩”
:八路戰報:
殲日偽軍2800餘人 。

日軍戰報:日軍亡29人,傷60人,皇協軍傷亡44人(《華北治安戰》)

26、冀中 1940年冬季攻勢 :八路戰報: 殲日偽軍23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10人,傷27人,皇協軍傷亡59人(《華北治安戰》)

27、太嶽1940年冬季反“掃蕩”
:八路戰報:殲日偽軍26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傷7人,皇協軍傷亡15人(《華北治安戰》)

28、晉西北1940年冬季反“掃蕩”
:八路戰報:斃傷日偽軍25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亡8人,傷44人,皇協軍傷亡102人(《華北治安戰》)

國軍戰報與日軍戰報的比較

因戰爭比較多隻對出動部隊十萬以上的戰役進行比較

1、淞滬會戰

國軍1937年戰報:日軍傷亡6萬餘人;孫元良個人在2005年估計日軍傷亡4到5 萬。

日軍戰報:日軍在1937年公佈自身死亡9115人,傷31157人,共計傷亡40672人.

2、太原會戰

國軍戰報:斃傷日軍4萬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傷亡2.6萬餘人(《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

3、南京保衛戰

國軍戰報:斃傷日軍1.5萬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傷亡7600餘人(《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

4、徐州會戰

國軍戰報:斃傷日軍5萬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在1937年承認傷亡3.2萬餘人

5、武漢會戰

國軍戰報:斃傷日軍20萬餘人

日軍戰報:自身傷亡3萬餘人,因病減員6.7萬餘人(《中國事變陸軍作戰》)

6、隨棗會戰

國軍戰報:斃傷日軍4萬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傷亡1.3萬餘人(《中國事變陸軍作戰》)

7、棗宜會戰

國軍戰報:斃傷日軍2.3萬人

日軍戰報:日軍傷亡9000餘人(《中國事變陸軍作戰》)

8、南昌會戰

國軍戰報:斃傷日軍1.2萬人

日軍戰報:日軍傷亡9000餘人(《中國事變陸軍作戰》)

13、上高會戰

國軍戰報:斃傷日軍2萬人

日軍戰報:日軍傷亡9000餘人,病減員6000人(《中國事變陸軍作戰》)

14、晉南(中條山)會戰

國軍戰報:斃傷日軍9900人

日軍戰報:日軍損失計戰死 670名,負傷2292名(《中國事變陸軍作戰》)

15、第二次長沙會戰

國軍戰報:斃傷日軍2萬餘人(也有說4 萬)

日軍戰報:日軍傷亡7000餘人(《中國事變陸軍作戰》)

16、第三次長沙會戰

國軍戰報:斃傷日軍5萬餘人

日軍戰報:傷亡6000人,其中死亡1600人(《中國事變陸軍作戰》)

17、浙贛會戰

國軍戰報:斃傷日軍3萬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傷亡17148人(《中國事變陸軍作戰》)

18、鄂西會戰

國軍戰報:斃傷日軍4萬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損失4000餘人(《中國事變陸軍作戰》)

19、常德會戰

國軍戰報:斃傷日軍5萬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損失2萬餘人(《中國事變陸軍作戰》)

20、豫中會戰

國軍戰報:斃傷日軍4000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損失3350人(《中國事變陸軍作戰》)

21、長衡會戰

國軍戰報:斃傷日軍6萬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損失6萬餘人(雙方數字驚人的相似)(《中國事變陸軍作戰》)

22、桂柳會戰

國軍戰報:斃傷日軍3萬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損失1.6萬餘人(《戰史叢書–大本營陸軍部》)

23、緬北會戰

國軍戰報:斃傷日軍9萬餘人

日軍戰報:日軍傷亡4萬餘人(《中國事變陸軍作戰》)

24、雪峰山會戰

國軍戰報:斃傷日軍20萬餘人

日軍戰報:不詳

朋友的文章

抗戰史筆記-起因和前期(下)

華北盡陷,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的失利,並未使國民政府因失去戰力而求和,反而將首都內遷以冀求長期戰爭的勝利。因此,日本陸軍不得不策劃新一輪攻勢,將南北佔領區連成一塊。於是日軍便在徐州尋找戰機,企圖以大規模決戰方式殲滅中國軍隊的戰力。日本參謀本部的原先構想是在1938年夏季發動攻勢。然而,從九一八以來,日軍的精英軍官一直對大本營的“消極”政策感到不滿,他們已習慣於“先發動攻勢造成既有事實,再逼迫軍部認可”的思考方法。這樣,他們在作戰計畫未準備好之前就開始進軍,根本不顧大本營的戰略。

1937年底一部日軍便從南京地區揮軍北上,而另一部日軍亦從華北方向南下,實行南北對進,戰略意圖是先占徐州,後取鄭州,再奪武漢。中國軍隊由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以主力集中于徐州以北地區,抗擊北線日軍南犯,於是在1938年一月發動徐州會戰。李宗仁所指揮的幾乎全部是各地的雜牌軍,這是歷史上第一次雜牌軍協同作戰。但可貴的是,各派系部隊均摒除歧見,接受李宗仁的統一指揮,共赴國難。

戰役初期,山東省主席韓復榘為保實力便抗命撤退,放棄黃河防線,致使津浦線大門洞開。北線日軍乘勢南下,連克數城,山東北部盡失。二月至三月,為阻止日軍從韓復榘敞開的缺口中向南進犯,中國軍隊頑強抵抗,傷亡慘重。苦戰到三月十七日,滕縣被陷,守城師長王銘章殉國,至此日軍才得以南下徐州。南線日軍於二月三日攻佔臨淮關、蚌埠,旋在此強渡淮河,向北岸發起進攻。中國軍隊奮勇抗擊,協調反攻,至三月初恢復淮河以北全部陣地,以後雙方隔河對峙。

台兒莊戰役是抗戰後中國軍隊首次在正面戰場取得的勝利,史稱台兒莊大捷。台兒莊位於徐州東北三十公里的大運河北岸,是一個外面有禦敵圍牆的小村落。三月二十四日磯穀師團在飛機,坦克的掩護下,向台兒莊發起進攻。連續猛攻三天三夜,終於沖進莊內,兩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在日軍佔據了全莊三分之二的惡劣形勢下,中國守軍仍死守陣地,爭取時間,使外線的中國軍隊得以完成對日軍的反包圍。二十九日,日軍司令部見形勢不利,便急令板垣支隊馳援台兒莊,但遭阻擊,救援計畫落空。磯穀師團見救援無望,決定以死相拼。此時,台兒莊內守軍已幾近傷亡殆盡,四月四日深夜,第二集團軍總司令孫連仲打電話給李宗仁請求撤退,李宗仁命令死守,以為“勝負之數決定於最後五分鐘”。
孫連仲即命令炸斷村外小橋,自絕退路,背水一戰。終於,湯恩伯軍團按計劃在日軍背後出現,使磯穀師團陷入重圍。四月六日,李宗仁命令對磯穀師團發起全線出擊,此役幾乎全殲日磯穀師團,中國軍隊士氣大增。

中國軍隊雖然在台兒莊取得輝煌戰績,但此畢竟僅是一局部的戰役,在總體戰場上日軍還是掌握著主動。五月中,日軍對徐州的四面合圍已形成,中國最高軍事會議決定放棄徐州。

接著,第五戰區命令各部隊分別突圍,十九日徐州陷落,六月六日日軍佔領開封。為阻止日軍前進,蔣介石於九日下令在鄭州東北花園口炸開黃河大堤,日軍被迫向黃泛區以東地區撤退。這次會戰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阻滯了日軍的進攻速度,為部署武漢保衛戰贏得了時間。但是,當時中國最高軍事當局也錯估了總體形勢,企圖與日軍在徐州附近決戰,使會戰後期陷於被動。此役,中國出動兵力六十萬,傷亡約十萬,十八位將軍殉國。日軍動用兵力二十四萬,傷亡超過一萬六千人。

由於1937年在中國的諸次軍事行動,日本感到兵源匱乏,而且平時的經濟體系已無法負荷戰時的消耗。於是日本在1938年改組內閣,並於同年五月五日發佈國家總動員法,自此日本進入戰時經濟體制。日本的總體戰略是“北進”或“南進”,以此爭霸世界。為達目的,必須給中國最致命的一擊,迫使中國政府投降,以騰出手來將軍力挪去下一個戰場。當時,無論日本政府或軍部均預期武漢的陷落將令中國停止抵抗。因此日本決定孤注一擲,傾舉國之力投入武漢會戰。

在中國方面,南京淪陷後,武漢成為戰時首都,大量資源也都聚集在武漢,中國不得不集中軍事力量保衛武漢。為此,超過一百萬中國軍隊參加武漢保衛戰,由蔣介石親自指揮,並得到蘇聯航空志願隊的支援。該戰役共進行了四個半月,是整個抗日戰爭中時間最長,規模最龐大的戰役。

二二八空戰和四二九空戰拉開了1938年間為期四個半月的武漢會戰的序幕。六月十三日,在海軍支援下日軍登陸攻佔安慶,這是武漢會戰的開端。日軍在長江南岸沿江西進,衝破中國軍隊的層層防線經江西,過湖北,於十月二十二日逼近武昌。在長江以北,七月二十四日日軍由安慶過太湖,突破中國軍隊的防線,進軍湖北。中國軍隊曾重兵佈防,但是面對擁有強大火力和豐富作戰經驗的日軍仍遭遇巨大傷亡,不得不步步後撤。十月二十四日,經過血腥苦戰,日軍終於迫近漢口,至此對武漢的合圍之勢已經形成。十月二十六日,開始對武漢發動總攻。翌日,日軍完成攻佔武漢三鎮的行動,武漢會戰落幕。

在長江南岸,日軍106師團沿江西進,于江西德安西面萬家嶺地區遭第一集團軍包圍。在總司令薛岳指揮下激戰持續三天,日軍106師團幾乎被全殲,僅約一千五百兵士突圍逃出,史稱萬家嶺大捷。為了阻擋日軍從南北方向逼近武漢,第五戰區也組織軍力在大別山地區進行了頑強的抵抗。

經過四個半月的激戰,中國空軍耗損極大,中國海軍基本上被消滅,日軍成功攻佔武漢。但是,日本所計畫的在武漢作最後決戰,早日結束戰爭的戰略意圖沒有達到。中國軍隊的大部分主力仍然存在,並撤退到西南後方。會戰成功地爭取到時間,使以前運來武漢的物資安全遷移至西南地區,為以後長期抗戰奠定了基礎。之後,中日戰爭陷入僵持狀態。縱觀武漢會戰,中國投入一百十萬軍力,傷亡約四十萬,有十位將軍陣亡。而日軍投入三十五萬,傷亡約十四萬人。

值得一提的是,徐州陷落後,國民政府在武漢附近集結了超過一百萬的軍隊,大約二百架飛機及三十艘軍艦防守武漢,並在河南地區設置防線以滯遲日軍的進攻。由於中日實力過分懸殊,河南防線迅速崩潰,但其時武漢之防衛尚未部署完成。於是,六月十一日國民政府於鄭州花園口炸開黃河堤壩。這場人為災害雖阻延了日軍對武漢的進攻,但是亦導致五十萬至九十萬平民的死亡。“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後世的史學家們該如何作出公允的評價呢?

朋友的文章

抗戰史筆記-起因和前期(上)

香港陽光衛視的四十集電視紀錄片“國殤”敘述了中國的抗戰歷史和日本侵華的歷史根源,令人耳目一新,值得一看。我閑來無事,查閱了一些抗戰史的資料,茲記錄如下。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起,中國的抗戰實際上延續了十四年,所謂八年抗戰是從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開始起算的。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軍事和工業均得到飛速的發展,而日本地小土貧,缺乏資源。戰略上,佔領東三省成為日本實行開拓最佳選擇。在1932年傀儡小王朝滿洲國成立後,東京當局對那時的形勢已很為滿意,也無繼續開拓的意願。畢竟小國日本控制了朝鮮和東三省後,佔領的地盤比日本本土已大了許多,需要很長時間來整頓。

但是日本這個國家有一個奇怪的政治制度,即軍人往往不服從內閣的指揮,而高級軍官又可以自作主張行動。這是因為當時日本有一批精英軍官,他們都是“陸軍大學校”或“海軍大學校”出身,這些軍官的素質的確很高,他們聰明絕倫,學業優異,許多人還有烜赫的家世。所以他們自視甚高,“糞土當年萬戶侯”,蔑視周遭所有的人。不幸的是他們幼讀軍書,但不諳世事,博學多才,但不懂社會,更無一點外交內政知識。他們指點國是,以極為淺薄的見解來議論政見,偏偏許多人還崇拜他們,相信他們,甚至按他們的意願修訂國家的政策。這種奇怪的現象,後來終於導致日本一步步走向戰爭的深淵。七七事變就是這些軍官的執意之作,當時這並不是東京的本意,日本內閣,甚至軍部都認為以日本現實的經濟和軍事實力還不足以進攻,統治中國這麼大的領土和人口。但是關東軍高層卻自行製造了盧溝橋事件,而且將此擴大化,在沒有軍部命令的情況下擅自進攻宛平,然後一路南下。中國軍隊不堪一擊,紛紛潰退,日軍快速地佔領華北地區。那個勝利是來的那麼的容易,關東軍的行動向日本全國表明這些精英軍官判斷的正確性。於是內閣和軍部也開始昏昏然,陸相衫山元向天皇提出“三個月解決支那問題”。於是,日本大軍肆意推進,企圖一舉佔領全中國。

在中國,各路軍隊在爭強鬥狠的軍閥內戰之中的表現還強差人意,因為那是爛兵對爛兵的戰爭,誰狠一點就能贏。但是中國軍隊同裝備精良,並訓練有素的日軍一比,則就不是毫釐之差的問題了。更何況軍閥大戰剛結束,各派系之間鏖戰方休,宿怨還在,地方軍根本不服從中央的命令。此種形勢,作為最高領導人的蔣介石了然於心,他認為如果同日軍正面拼戰,中方必敗。在1936年的西安事變時,蔣介石作出了聯共抗日的承諾,史學家唐德剛對此評為,“國共之爭的光榮收場”。至此國民政府一改“攘外必先安內”之方針,全國上下一致抗日,群情激憤,中華民族出現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團結。但民心誠可嘉,國力軍力卻如此之弱,抗日的口號不能阻止日軍的推進,血肉之軀也無法同日軍的機槍坦克抗衡,最高當局必須對整個戰局重新部署。從地形等綜合條件考慮,蔣介石選擇四川內地作為最後的抗戰根據地,並提出“以空間換時間”的正確的作戰戰略。縱觀抗戰前期的過程,中國軍隊大小戰役都是以此為綱所組織的。

盧溝橋事變後,日軍迅速佔領北平與天津,國民政府在確定同日本和談的希望落空之後,於1937年八月首次將中國軍隊劃分成五個戰區。後來視戰爭實際情況,戰區的劃分又做過幾次相當大規模的更動。但是無論如何調動,都擋不住日軍勢如破竹地向南推進。於是,1937年八月淞滬會戰爆發。緊接著在九月份,華北第二戰區決心與日軍決戰,又發起太原會戰。

九月初,日軍在連陷河北省和山西省的幾個城市以後,逼近內長城,企圖突破平型關和茹越口,以殲滅中國第二戰區主力。根據國共合作協定,中國共產黨派出林彪的115師和賀龍的120師配合第二戰區作戰。115師在平型關以東設伏,殲滅日第五師團輜重部隊千餘人,取得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對日軍的第一個殲滅戰的勝利。在晉北戰場,中國守軍得到從河北趕來的第十四集團軍的增援,並和處於日軍後方的第十八集團軍(後改編為八路軍)密切配合,多次給日軍重創,使日軍陷入苦戰。由於上海方面戰事擴大,日軍必須迅速完成作戰任務以抽調兵力增援上海。十月底,日軍分兵強攻,形成合圍太原之勢,中國守軍主力不得不倉促後撤。十一月九日太原陷落,太原會戰至此結束。此役,中國方面投入軍隊五十八萬,傷亡約十萬,五位將級軍官陣亡,日軍投入十四萬,傷亡約三萬。

從八月十三日開始的淞滬會戰,是中國方面在上海主動發起的一場戰役。當時日軍以迅雷之勢橫掃華北,下一個步驟必定是從華北沿平漢鐵路和津浦鐵路南下。中國軍隊的主力大多集結在東南沿海,日軍向南穿插一旦得逞,則會對東部的中國軍隊形成合圍。

從整體戰場來考量,華北,華中,華東以平原為主,日軍機械化程度高,有大量的坦克,卡車和履帶車,利於平原作戰。西部多山,則中國軍隊可利用地形進行防守,這是國民政府部署西遷的主要原因。而且按西遷的大戰略,1937年間許多工業物資已由長江運往武漢,日軍南下必然進攻武漢,如果武漢被迅速佔領,戰時工業西遷的計畫必將成為泡影。蔣介石認為必須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為由東向西,這樣一則可避免東部的中國軍隊被圍殲,二則可爭取時間將物資西運,以利於長期作戰,這就是淞滬會戰的主因。這場不宣而戰的戰役將中日兩國之間的地區性衝突升級,標誌著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

會戰前期,蔣介石決定沿滬寧鐵路調動軍隊,向上海周圍集結。而日本則以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為主,由軍艦將大量增援部隊運送到上海。八月十二日晚,日本海軍陸戰隊部署完成。戰役初期的一個月裡,雙方持續增兵使戰爭陷入僵持狀態。九月十二日起,兩軍捲入血腥的巷戰,爭奪對城市的控制。最後中國軍隊不敵,於十一月十二日上海陷落日軍之手。是役,中國出動六十萬軍隊,傷亡十五至二十萬人,包括十五位將級軍官殉國。日軍動用三十萬軍隊,傷亡約七萬人。雖然中國軍隊裝備很差,但也出動了飛機和坦克,只是數量上與日軍相較則實在不成比例。

淞滬會戰的慘烈程度,在中華民族抵禦外來侵略的歷史上,鮮有前例。會戰以中國軍隊失敗告終,但是會戰迫使日軍從華北戰場調兵,最後大量陳兵東南沿海,形成自東向西之勢,而中國方面以此完成了自己的戰略部署。但是,中國方面在淞滬會戰中幾乎投入所有的精銳部隊,代價慘重。對日本政府和軍部而言,中國政府對日本毫不妥協的態度使日軍必須增兵,以保證在對華戰爭中已經獲得的利益,這是日本決策者們過去從未考慮過的,現在他們不得不面對因此而造成的軍力和國力的進一步透支。

從1937年十二月一日開始的南京保衛戰是淞滬會戰的繼續,大部分中國軍隊都是剛從上海前線撤退下來的殘缺部隊,僅有幾個整師是從雲南等地趕來,本應增援上海的滇軍。而日軍則是挾上海勝利之勢而北上的驕兵,指揮官松井石根大將屬軍方的強硬派,根本無視參謀本部的命令,放任各師團追擊,以逼迫軍部擴大在華戰線。南京保衛戰只持續十二天,在司令長官唐生智下令撤守南京後,軍隊各部之間發出很多互相矛盾的命令,士兵不知所從,以致少有機會成功撤退的。十三日晨,日軍入城,隨後展開了六個星期的南京大屠殺。大部分參加南京保衛戰的中國軍隊是不滿編制的殘軍,計七萬至八萬人,傷亡則有五萬,有十一位將軍殉國。日軍有二十四萬人參戰,傷亡僅六千。

關於日軍針對平民和戰俘施行的“南京大屠殺”的遇害者人數上,遠東國際法庭認定“在日軍佔領後最初六個星期內,南京及其附近被屠殺的平民和俘虜,總數達二十萬以上。。。。。。這個數字還沒有將被日軍所燒毀了的屍體,以及投入到長江或以其他方法處死的人們計算在內”。但是,至今中日雙方政府或民間在認知上還有很大差距。中方幾乎一致認定人數約為三十萬,這同國際法庭認定的數字接近。而日本學者之間有不同的觀點,日本政府則態度不明確。2007年日本內閣會議通過的答辯書,還表示對於南京大屠殺,“不能否認發生過殺害非戰鬥人員和掠奪等行為,但在具體的被殺害人數上存在各種議論,政府作出斷定是困難的”。可見,六十餘年之後,日本官方仍然不承認遠東國際法庭所判決的大屠殺的最低遇害人數。

朋友的文章

講起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大家都認定他是最大的賣國賊,但有種說法並不否認他是賣國賊,但引清兵入關是否是明朝覆滅的主因卻有商榷:

 歷史上已有定論,都說吳三桂引了清兵入關,所以清兵才占了天下。可是看史實,在此之前,清兵已經多次繞道越過長城,侵入長城以南的中原地區,長驅直入,軍隊到達河北山東,如入無人之境,搶掠了大量財物、牲口,俘虜了許多人口,呼嘯而來,滿載而歸。

由清兵曾多次入侵這一點來看,即使吳三桂不從山海關引清兵入關,清兵也有辦法從他途入主中原。那道關口,好象並不足以改變歷史。明朝之亡,是亡在腐敗,亡在統治階層的昏庸無恥和窮凶極惡的貪婪。江山被異族所占,是由於李自成的造反軍腐敗、昏庸無恥和窮凶極惡的貪婪。所謂「自作孽不可逭」,吳三桂開不開山海關,結果恐怕都一樣。

 至於汪精衛,現在的爭議更多,不論海外或國內網站都有大量文章論述。其實中華民族已有兩次被異族奴化的記彔,但看現在的電視的清宮戲(好象元朝較少)無不美化清廷,並稱為乾康盛世,同現在一樣的盛世,我想如果當時日本奴化成功,現在的歷史又不知如何寫了,至少不會餓死三千萬人吧!劉波波曾說香港一百年殖民地變成今天這樣,中國那麼大,當然需要三百年殖民地,才會變成今天香港這樣,三百年夠不夠,我還有懷疑。當然他的意思是中國的現代化需要經過長期的西化過程方能實現信念的極端表達,但是否可算是曲線救國呢?我想鳥有之輩肯定會群起而攻的。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在一片石戰役中擊潰李自成,是大清立國的關鍵人物,有功之臣。但後來又起兵反清,成了大清的叛逆。既然歷史是滿洲人的清王朝編寫的,為什麼吳三桂會成為漢奸的符號人物呢?清人的歷史應該強調他是忘恩負義才對呀!我認為當年的編史翰林們受到皇室的指示要刻意強調吳三桂漢奸的一面,而把它後來反清的一面卻淡化了,目的是要漢人恨他,但又儘量不要觸及武裝暴動這樣的敏感話題,和諧嚒,做宣傳工作的就是要少讓老百姓看到此類刺激性字樣。所以直到今天中國歷史上的大漢奸還非是秦檜和吳三桂莫屬。皇帝的恨他目的達到了,只要在歷史上吳三桂成為一個壞人,小人,管他什麼理由都無所謂。

 奇怪的是,怎麼到了今天我們的多數民族漢人還在照著當年皇帝的節拍跳舞,傻不傻呢?你看二月河的小說裡的那個定西王吳三桂要多壞有多壞,西選的官吏都是不學無術,貪贓枉法,魚肉鄉民的壞胚子。他手下的將軍們又粗鄙,又無能,還不會打仗,你閉眼一想那一個個都長得像陳佩斯。而朝廷派出的官吏不論滿漢,那都是一身正氣,視死如歸,當然他們得由當年朱時茂這樣的人來演。

 當時的形勢是這樣的,崇禎十七年,李自成逼近北京,吳三桂奉旨放棄寧遠入援京師。他帶領他的部隊勤王,其中有當時最強悍的關寧鐵騎,但是同時為了免受關外清軍的荼毒他也帶了部隊家屬和百姓。因為太多非戰鬥人員的拖累,而且他一定也沒想到北京城會破得那麼快,一路走得比較慢。出發才幾天,當部隊抵達河北豐潤時,得知義軍已進入北京,崇禎自縊,北京失陷,他不得不撤兵退保山海關。那時他想向李自成請降,也有記載說他已接受李自成的招降,但得到消息說父親家被抄,父親被農民軍關押拷掠以求財物,愛妾陳圓圓被大將軍劉忠敏搶去府裡,劉大門不出,日夜宣淫。吳三桂派人去見李自成要求放回父親和小妾作為招降的條件,得到李的同意。但是當李自成見到劉忠敏不得不送回來的陳圓圓時,驚為天人,就把自己的諾言付諸腦後,擁她到後宮享受去也。此時吳三桂才上書多爾袞,請清兵入關討伐大順。李自成得訊,親率二十余萬大軍,赴山海關攻討。吳三桂首戰失利,求救於多爾袞,然後開門揖清兵入關,吳軍和清軍聯合在一片石戰役中大敗李自成。關於擄劫陳圓圓的故事並不見於正史,但吳梅村曾有詩慟哭三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說明這事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

 吳梅村的詩句相當有影響力,他給我們的印象是吳三桂是為了女人把國家和民族都賣了,這比為了榮華富貴賣國的漢奸還要無恥。但是且慢,我們在給吳三桂蓋棺定論時有沒有把當時的形勢考慮進去。我覺得給吳三桂掛上漢奸桂冠的時候,太多的中國式的道德思維影響了我們的判斷。中式思維對人的道德要求是非常高的,往往不考慮環境,也從來也不設身置地地想一想。假設你在此刻,處在吳三桂的位置,你將怎麼做?有三條路,聯合清軍,投降大順,繼續勤王。這第三條路是無法走了,北京城已破,皇帝自盡,那時又沒網路,對南方情況懵然不知。身為明臣,已無處可盡忠,也不知去勤那個王了。北是清軍南有大順軍,他只有五萬將士,山海關裡還有幾萬家屬百姓,突圍已無可能,要打的話全城軍民將陷入萬劫不復之地,而最主要是不知為什麼打。第二是投降大順,他曾與滿清拼殺了十幾年,本來他歸降大順是順理成章的。但是農民軍進城後就搶劫他家,鞭打他父親,尤其是輪奸他的老婆,如果是你的話,是否還要為了民族大義再要老婆去為他們生幾個兒子。第三是聯合清軍,吳三桂從十幾歲起就跟著父親和清軍打仗,大小血戰無數次,那真是玩命的,所以我看不到他在這之前有任何降清的動機。現在二十萬大順軍兵臨城下,打了一仗,敗了,清軍又虎視眈眈成夾擊之勢。假設你是領軍主將,你做什麼決定?想想國仇家恨,是我的話也只有和多爾袞議和,並聯合清軍打他李自成這龜兒子的。

 這裡所議論的是吳三桂放清軍入關的那一段歷史,至於後來在他身上發生的諸多事件實際上除了史學家我們也瞭解的不多,但是我們罵吳三桂的理由就是因為開山海關的這段歷史。中國歷史上三個大漢奸秦檜,吳三桂,汪精衛我們瞭解多少?大家都是人云亦云,從來沒有做過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對歷史和社會的現象國人往往以道德為制高點來作出判斷,我想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這種思路應該改變了吧。

 李約瑟是英國生物化學家,抗戰期間來中國領導中英科學研究的合作,回國後寫了中國科學技術史。他沒受過漢學教育,不大懂中文,也不是歷史學家,他是因為一個戀人是中國人又在中國住過幾年而對中國文化發生興趣。是他首先提出中國的四大發明。我這裡來議一下指南針,即古代所稱的司南。

 中國古代最早記載的司南是戰國時韓非子的有度篇,三百年後東漢王充的論衡又提及司南。李約瑟認為指南針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根據應該主要就是這兩篇文章。不過語文老師一直教導我們看文章必須要看全文,要把前後文聯在一起才能領會文章的本意,否則就會被稱為斷章取義

 韓非子的原文是夫人臣之侵其主也,如地形焉,即漸以往,使人主失端、東西易面而不自知。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故明主使其群臣不遊意於法之外,不為惠於法之內,動無非法。法所以淩過遊外私也,嚴刑所以遂令懲下也。威不貸錯,制不共門。

 再看王充的原文古者質樸,見草之動則言能指,能指則言指佞人。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魚肉之蟲集地北行,夫蟲之性然也。今草能指,亦天性也。

 晉朝也曾有文提及使大夫宴將送至國而還,亦乘司南而背其所指,亦朞年而還至。記裡鼓車,駕四,形制如司南。

 固然,文章都提及司南一詞,古文好的朋友可仔細推敲一下,這些先賢都在闡述什麼呀。據記載李約瑟的中文水準不過在普通會話的層次,他能否讀懂上面的古文我絕對懷疑,我猜測是找一個像我這樣的古文和英文都糊塗的人做的翻譯。韓非子文中的司南是個執法官,王充說的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聽來最像指南針,但將前後文一聯,這明顯是一種古文中常見的比喻手法,根本不是在說指南針這一具體物件或指南這一磁性現象。晉文更和指南針就更沒關係了,應該是指一種形狀或名稱和司南二字有關的車。除了稱呼北斗星或作形容詞用,別處還居然沒有司南的任何記載。

 解放後中科院下屬的研究所一直要製作一具司南,但是無論用什麼辦法,天然磁石製作的司南因摩擦阻力的作用卻總不指南。本來指南針是否是中國人發明的問題僅僅是一件科學史學術上的不同觀點而已,更何況提出這個觀點是一個既不懂中文,又不是科學史專業的洋人。但我們的學術界,文化界的精英們偏要把這昇華到中華民族尊嚴的高度,似乎不同意就是漢奸就是反華。再說了,如果指南針真是祖先在二千多年前發明的,那麼我們這些不肖子孫窮一國之力,六十年下來還是不明其製作的奧妙之所在,將來如何去面對地下的列祖列宗?那不就是說我們現代中國人的智慧很低嗎?精英們不是在自找麻煩嗎?

 魯迅先生說過我向來不憚以最壞的惡意揣測中國人,這個把他自己都包括進去說法,打擊面太廣了。但是自古以來中國知識界永遠是用最高的道德標準來衡量一切,這在現代演變成什麼都提到國家和民族的高度。有沒有注意到南宋以來凡是主和的都是壞人,漢奸,凡是主戰的都是英雄,沒有例外,知識界用當局的態度來判別決策的對錯而永遠不審度當時的形勢。這造成歷史上不論發生什麽事,大多數人都喜歡表現出義憤填膺的樣子,因為那種表演永遠是安全的。當局的決策多少得照顧一點所謂民意,實際上是知識份子之意,而最高當局還要為自己掙點臉面,要青史留名,結果製造出多少荒唐的故事,既誤國又殃民。

 現代人喜歡用漢奸這個詞來形容賣國,把持有對牽涉到民族,國家,歷史的傳統觀點有異見的人都認為是漢奸。實際上,只有那些廟堂之上的決策者或手握重兵的將軍才有資格做漢奸,漢奸是一種行為而不是觀點。漢奸行為有兩種,一是在外國佔領軍卵翼下建立傀儡政權的行為,二是為了個人或政黨的政治目的而出讓國家利益或領土的行為。吳三桂在山海關和清軍合作不能算是漢奸行為,他當時是和清軍訂立協議合作抗李,這在歷史上有記載,連多爾袞都不會想到後來區區幾萬八旗兵能席捲全國,以至於最後清人能入主中原。以後吳三桂削髮降清,接受封王,殘殺桂王等倒是不折不扣的漢奸行為,可是在清人的歷史中又把這些淡化了。在中國歷史上,秦檜能算漢奸嗎?我看未必。他殺嶽飛只能說是內鬥的結果,客觀上可能對金國有裡,但不是漢奸行為。李鴻章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是漢奸行為嗎?我認為不是。弱國無外交,設身置地想一想,在兵臨城下的形勢下他又能怎麼辦?現在有研究者發掘大量資料來研究汪精衛出走和建立政府的動機,作為歷史研究這是必要的,值得鼓勵,道德家們把這種研究者稱為漢奸是混淆是非,但毋庸置疑汪精衛在日本扶植下建立偽政權一定是漢奸行為。中印邊界戰,中方在打勝仗的情況下從實際控制線後退二十公里,造成永久性的國土淪喪,當時沒有國際壓力,那麼無論出於何種政治考量,最高當局的決策者們出讓領土就是漢奸行為。

 道德家們往往用漢奸來稱呼那些試圖澄清歷史的學術人士或對某些現象有賣國觀點的人,對他們來說我認為指南針不是中國人發明的,那麼我絕對是漢奸了。許多對中國五千年文明,對南京三十萬人大屠殺,或對其他問題質疑的人現在統統被稱為漢奸,以致于對這些歷史的研究成了一言堂,我不禁要問這種氛圍是不是正常?這和國際上的氛圍如此格格不入,將來我們的子孫會怎麼來評價我們這一代人?

朋友的文章

 

各位網友:

 

我有一位朋友住在美國,是一位機械工程師,退休以後在研究歷史,思考人生,現附上他的文章與各位分享,我想他以後可能常常會有些短文寄給我,我將他的文章歸為「朋友的文章」一欄,這位朋友並非嚴謹的研究歷史的專家,不過有些觀點也很有趣,值得大家了解和思考。

 

在歐洲,法德兩國打了幾百年仗,他們是兩個不同的民族,拉丁人和日爾曼人。二戰時希特勒在法國投降時把對法蘭西民族的侮辱推到了極致,可以想像這兩個民族之間的仇恨程度。戰後戴高樂,阿登納和一批有識之士致力於民族和解,為此作了不懈的努力。要知道在歐美國家,政府引導輿論是很難的。政治人物有他們的理念,當然理念有對有錯,有真有假。但不管怎樣要實現理念還必須讓大多數選民認為你提出的理念是符合他們利益的,他們才會選你,選不上誰睬你,什麼事都不能做。所以引導輿論真的很難。但現在去歐洲看看,兩國之間只有經濟上的競爭,絕對不可能再有戰爭。他們是真正的愛國政治家。他們的人民因為基督教哲學和騎士精神的薰陶,他們會懺悔,會寬恕,會反思,他們大度。實際上得益的也是人民。

在美國有個陣亡將士紀念日,是以紀念南北戰爭陣亡的士兵,南北戰爭在1862年結束,1866年起就有人發起紀念活動。開始時南北方各自紀念己方的士兵,幾年以後有個婦女團體發起同時紀念雙方的士兵,因為雖然理念不同,但他們都是為國犧牲的。當然現在這天的意義已經是為了所有為國捐軀的軍人了。看過“飄”的人都知道,那時有多少人家破人亡,南北之間的仇恨不單是地域或理念的問題,還牽涉到黑人。設想被打敗的南方人看到那些低素質的黑人趾高氣揚地滿大街跑是什麼心理。但是為什麼他們的絕大多數人都不記仇,沒有仇恨?這就是騎士精神,歐美人輸的服輸,贏的大度,從來不計較小細節。

1991年美國發生一件校園槍殺案,作案的是中國人叫盧剛的博士生,因不滿他的論文沒能拿到最高獎賞,在另一個中國同學的答辯會上開槍殺人,造成五死一殘,他自己自殺。他是研究電漿這個非常冷僻的領域,據說這一開槍,把世界上這個領域裡十分之一的研究人員都打掉了。事情過後一個受害人的母親寫信給盧剛的母親說,我失去了女兒,而你失去了兒子,我們一起分擔哀傷云云。這是什麼精神?這是基督教哲學,寬恕,大愛,是非分明。

反觀我們,我不敢褻瀆中華民族和我們幾千年的文化,因為那是我的祖先,我的思維來源,我的根。但為什麼我們總會有那麼多的恨?像黑龍江方正縣砸碑事件,當然那個縣太爺絕對是一腦子漿糊,招商就招商,建什麼碑呢?但縣太爺和他的手下畢竟只是一批小丑級的鄉下人而已。我要說的是碑的本身,碑上面刻的是日本滿洲開拓團在華死亡者名錄。確實他們曾經是侵略者,但他們又是平民,當年會送來東北的日本人我想也不是什麼大人物,只是些小農民而已。我認為他們死了立不立碑本來都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但那五個砸碑人卻成了“勇士”的“壯舉”,網上對那些日本人是一片罵聲。我在想,我們的國人是否可以少一點恨了,當年我們恨國民黨反動派,結果現在他們來人民大會堂握手了,當年我們恨萬惡的資本家,現在他們可以入黨了,是無產階級先鋒隊的一分子了。再恨誰呢?是不是有點“拔劍四顧心茫然”的感覺。縱然我們不信基督教,我們能不能還有點寬容的心,能不能大度一點。

在法國諾曼第海灘,有一大批美國軍人,英國軍人,德國軍人,法國軍人的墓,他們一起被紀念,一起受尊重,到了節日總統們還要去為他們禮拜。在美國阿靈頓公墓,南軍總司令李將軍的墓可能占地最大,他可是內戰的罪魁禍首哦,現在海軍陸戰隊的儀仗隊在那裡為南北軍的軍人二十四小時守靈。就是那個華盛頓納粹大屠殺紀念館,那些陳列的照片使人目不忍睹,但看完以後你的感覺是對這事件應該反思,必須反思,而不是恨。你會想要怎麼讓才能這樣的事情永遠不再發生,而不是殺他狗日的德國人。但有件事可不要忽略了,對於那些逃亡的納粹罪犯,猶太人可是花了六十年,追蹤到天涯海角也拿來歸案。

我覺得歷史是用來借鑒,用來反思的。我們出生以來有過抗日戰爭,國共內戰,朝鮮戰爭,文化革命(也是戰爭,我們的宿舍不是燒了嗎)。這幾個歷史真正整理過嗎?我們恨日本人,恨國民黨,恨美國人,文化革命革命群眾打革命群眾,都是好人,恨誰?茫然了吧!中國歷史上的好人和壞人是隨著年代的變遷和統治者的需要不斷地變換,看看郭沫若寫的關於江青的詩,上半年寫“獻給在座的江青同志”,下半年寫“粉碎四人幫”。其實歷朝歷代的文人都和他一差不多,而那時書的印刷量更少,一般像我們這樣的人還不是跟著學,中國式的教育的特點就是不求甚解,我們把這些偽歷史背下來,經過考試,都記住了,實際上是都被洗了腦。中國文化裡歷史永遠是用來歌頌主人,打擊敵人的,而且對敵人,敵人的後代歷史傳播的是恨,然後報仇的做法是無所不用其極。伍子胥鞭屍傳為美談,豫讓漆身吞炭為報仇,人性扭曲到這種地步,卻世代被人傳頌。而歷史又是用來為本朝統治者服務,有清一代留下資料最多,也編得最為厲害,以後再專門寫,各位也可發表宏論。這種情況歐洲也有,但要好很多,因為沒有統一過。美國歷史短,就很少見製造歷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