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故事系列

古文欣賞 ( 24 )

        第四篇:「黃州新建小竹樓記 ( 1 )
 
原文: 黃岡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
    其節,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價廉而工
    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毀,蓁莽荒穢,因作小樓
    二間,與月波樓通,遠吞山光,平挹江瀨。
    遼夐,不可具狀。
 
白話解說:黃岡這地方出產很多竹子,大的像屋椽那麼粗大,竹工將竹子剖開,
                 挖空竹節,用來代替陶瓦。家家戶戶都這樣,因為這樣做價錢低廉而且
                 省功夫。
 
                 內城的西北角上,矮牆都已坍塌毀壞,雜草叢生使周圍顯得荒涼而骯髒,
                 我在那裡建了兩間竹樓,跟月波樓連接起來,從這兩間小竹樓上,遠眺
                 可見四周的山色,平視似能舀取沙上的流水。其情其景,幽靜遼遠,真是
                 不知怎麼描述才好!

故事系列 – 故事三十九

        「結束語」
 
        介紹「你知道你多富有嗎?」這本書中的故事,至此也都介紹完了,有些故事我沒有介紹,因故事本身太俗或太過功利。
 
        在讀書過程中不禁感覺到功利主義或古惑技倆雖不可取,為人應循正道達致成功,但各種功利、權術的手段,普遍存在在我們的世界上,存在在真實的生活中,迴避這些東西,我們也缺失了一種知識和經驗,像一個沒有免疫力的人,易被疾病入侵,不懂功利與權術,也易受人欺騙。
 
        於是產生一種想法,在我的Blog上介紹一下李宗吾的奇書「厚黑學」,也許也有網友讀過此書,不妨大家一起來研究一下吧!
 
        這本書說它「奇」,因為它是講做人的道理,但說法非牛非馬,沒有嚴密的邏輯推演。它的寫作半文言文,半白話文,也是似通非通,不算好的文字。作者自己的態度,看似認真,但也似乎有些詼諧幽默,但一部書出版了一百年,到今天在許多中文的書店裡書架上還找得到,一定也有道理,請各位網友自己評定罷。

故事系列 – 故事三十八

        「生氣的時候跑三圈」
 
        在古老的西藏有一個叫愛地巴的人,每次生氣跟人一起爭執的時候,他總以很快的速度跑回家去,繞著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然後坐在田邊喘氣。
 
        愛地巴很能幹又勤勞,他的房子越來越大,田地也愈來愈廣,但祇要與人爭論而生氣時,他會繞房子和田地跑,直到自己沒有力氣爭吵。
 
        所有認識他的人,都感到疑惑,但愛地巴從來不說出他的理由。
 
        直到有一天,愛地巴很老了,他的田地也很廣大了。一天他又發脾氣了,一如從前他不與人爭執,卻柱了拐仗向田裡走去,等他好不容易走完一圈,已經忍不住坐在田頭喘氣,他的孫子陪著他,此時才又問他:「爺爺,他能告訴我一生氣就繞著田地跑的秘密嗎?」
 
        愛地巴終於向孫子傾吐了心中的秘密:「我年輕時每逢生氣就繞著房子和田地跑,邊跑邊想,我的房子這麼少,田地這麼少,哪有時間去與人生氣呢?想到這裡氣就消了,拚命地工作。」
 
        孫子又問:「爺爺,你年紀這麼大了,為什麼還要繞著田地跑呢?」
 
        愛地巴笑著說:「我還是會生氣,生氣時繞著房子和田地跑,我會想:『我已經這麼老了,房子那麼大,田地那麼多,又何必跟人計較呢?』」
 
        解:做人常應保持平和氣質,平和不是緩慢,而是均衡地前進,平和不是鬆懈,而是穩定,不是無為而是專注。

故事系列 – 故事三十七

        「小不忍則亂大謀」
 
        清時江蘇吳縣有一位尤翁,他開了個典當舖。
 
        一天,將近年底,他聽到門外一片喧鬧,夥計進來報告,說是一個客人將一些衣服典當了,空手來取,正在大吵大鬧。
 
        尤翁出去一看,來人是一個典當附近的窮鄰居,見尤翁來了,不但不離開,反而吵得更厲害了。
 
        尤翁見此情景,走上前去,從容地對那人說:「我知道你的意圖,年關近了,難過年是不是?」
 
        他叫夥計拿出那人的典當之物,共有衣服、蚊帳約六、七件,尤翁指著一件棉襖跟一件長袍說:「這兩件衣服拜年禦寒不能少,你拿回去吧,其它的不急用,還是留在我店裡吧。」
 
        那位窮鄰居取到了兩件衣服不好意思再鬧下去離開了。當天晚上,這位窮漢竟然死在另一家人家的家裡,窮人欠了那人家的錢,給逼債不想活了,先服了毒藥,想死在典當舖裡,但尤翁寬宏大量,他就去了另一位債主家,留一條人命官司給他心目中的仇人。
 
        事後有人問尤翁,為什麼能知情而容忍他?尤翁答道:「我不知他的心事,但凡是無理挑釁的人,一定有所依仗,如果在小事上不忍讓的話,那麼災禍就可能會來了。」

        大家都佩服尤翁的見識。

故事系列 – 故事三十六

        「樹上的猴子」
 
        在一座深山裡,有一座平和的小樹莊。
 
        有一天村裡來了一個奇怪的老人,他在眾目睽睽下將些土和水混在一起放入一個大碗中,然後用一根木棍去攪動,接著點燃了一個火把,將火去燒碗中的土和水的混合物,接著,奇跡出現了,在碗裡開始掉出金塊來。圍觀的村民都很驚訝,老人說這就是煉金術,村中的長老請求老人教他們煉金的秘訣,老人也答應了傳授了一些咒語,但再三叮嚀:「在煉金時千萬不可想到樹上的猴子,否則就煉不出金來。」
 
        村民們都很高興,以為很容易辦到,等老人走了以後,由村長開始煉金,村長中心告誡自己不可想到樹上的猴子,但越不想去想猴子就越是不斷地浮現在他的頭腦中,他祇能交由另一位長老去煉,就這樣一個人接一個人,沒有人能不想到樹上的猴子,金子終究還是煉不成。
 
        解:專注於你正在做的事,本身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故事系列 – 故事三十五

        「心無所羈」
 
        心態放鬆後往往能做到最好。
 
        到過日本京碧寺的人,都會看到山門上「第一議諦」四個大字,那是一件書法傑作,吸引很多人駐足觀看欣賞。
 
        這四個字是二百多年前洪川大師的手跡,相傳洪川大師為這四個字寫了八十五遍。
 
        洪川大師有一位為他磨墨的弟子,這位弟子是極具眼力而又直言無諱的人。洪川一天要為山門寫匾,就是這四個字,也是這位弟子磨墨,寫了第一幅,弟子批評「這幅寫得不好」。
 
        又寫了第二幅「這一幅也不好,比剛才那幅更差」。洪川是一絲不苟力求完美的人,因此寫了又寫,寫了八十四幅「第一議諦」,遺憾的是沒有一幅得到這位弟子的讚許。
 
        最後,這位弟子要上洗手間離開片刻,洪川鬆了口氣,在心無所羈的情形下揮就了第八十五幅「第一議諦」,那位弟子回來一看,由衷地讚嘆:「這是神品」。

故事系列 – 故事三十四

        「雙胞胎的心態」
 
        某一人家,有一對雙胞胎兒子,外表酷似,但品性大不一樣。
 
        一個是極端的樂觀主義者,一個是極端的悲觀,為了試他們的反應,父親在他們生日那一天,將悲觀兒子的房裡堆滿新奇的電動玩具,而樂觀兒子的房裡則倒了一堆馬糞便。
 
        早晨兩個孩子都先後醒來了,父親見到那悲觀的兒子正在哭泣,父親問道:「你得到那麼多禮物,為什麼還有哭啊?」
 
        「因為我的朋友都要妒忌我,我還要讀那麼多的使用說明,也不知道我能不能學懂,這些玩具還要換電池,最後它們都會壞掉!」
 
        走進性格樂觀的兒子房裡,父親發現兒子正對著馬糞,高興地拍手掌,父親問:「你高興什麼呢?」
 
        兒子答道:「我能不高興嗎?這附近一定有一匹小馬!」
 
        【無解】

故事系列 – 故事三十三

        「俠士與學者的賭局」
 
        大徹大悟的人就是可以衝破各種難關的人。古時,有一位粗獷魯莽的俠士跟一位優雅富有的學者設賭,俠士如能在一間暗房裡獨處五年,學者願把全部家產輸給他。
 
        初初,由於寂寞難耐,俠士不斷發威動怒,接著他向學者借書看,一連三年多,俠士都沉迷在書本中,第五年他棄卷靜思,默默地思考人世間的道理。
 
        到了約定的期最後一個夜晚,俠士不告而別,放棄了財產,祇留下四個字「進去出來」。
 
        【無解】

故事系列 – 故事三十二

        「營銷心理」
 
        一位年青人傑美,在紐約市一個熱鬧地區開了一家賣保險箱的店舖,雖然門前每天人來人往,但他的生意卻很差,很少人光顧。
 
        一天他靈機一閃,去警察局要了兩張通緝重犯的海報,一個是竊匪,一個是搶匪,並將大大的海報貼在店舖的玻璃櫥窗上,海報貼出以後,行人都被照片吸引,紛紛駐足觀看,看到了逃犯的照片,人們自然產生一種恐懼感,本來沒想到要買保險箱的人,此時也想到要買一個,傑美的生意立刻大好起來。
 
        解:人的消費心理可以通過外部的誘導和剌激來增強。

故事系列 – 故事三十一

        「商品的價值」
 
        假如你手中有一隻杯子要推銷出去,成本價是20元,你能賣出什麼價錢?
 
        如果僅是賣杯子,也許你可以開價40元或50元。如果這杯子能冠上一個名牌,賣100元也不成問題。如果吹噓這杯子有磁化軟化水質的功能,也許可賣到150元。
 
        如果再給它配上漂亮的包裝,也許可以賣到200元。如果這杯子能跟某名人或某事件拉上關係,賣上1000元也不貴。
 
        如果這杯子有獨特的經歷,例如是從沉沒的鐵達尼號上打撈出來的,則可能能以萬元以上售出。
 
        同一個杯子,它的使用價值不變,但它身上的依附物不同,價值也就不斷變化,由此不難發現,我們賣的和買的,不僅僅是杯子本身,更多的是杯子以外的東西。
 
        消費者有著豐富的想像力和不同層次的心理需要、物質的需求和精神的需求,名的需求和利的需求,早已排成了自然的因果程序融進了我們靈魂的深處。
 
        人們買衣服,不再是為了禦寒,同時購買的還有美和自信,購買食物不再是為了生存,還是為了追求快樂和享受……
 
        解:雖然沒有一個人能跳出這圈子,但懂了道理,可以幫助我們做一個聰明的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