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投資工具

衍生工具淺釋 ( 8 ) – 【DERIVATIVES】

        【牛熊證 (Callable Bull / Bear Contract)
 
        這是一種跟恒生指數掛鈎的期權產品。簡單來說如果投資者 (投機者) 看好後市,看恒生指數漲就買牛證,如果恒指確是漲了就能獲利,反之則買熊證也是一樣。牛證相當於一個call option加上一個knock-out,熊證則相當於一個put option加上一個knock-out條款,對莊家來說,用一個溢價發售,再有knock-out止蝕條款保護,在發行時用相應的期權買賣對沖風險,有相當肯定的盈利。對投資者 (投機者) 而言,看對了市,有一種槓桿效益,收益不錯 (knock-out條款限制的盈利),在看錯市時,最大的損失就是全部本金。
 
       牛熊證市場大受歡迎,因為它的透明度比股票「窩輪」高得多,即是說在賭局規則上,透明度較高一些,但牛熊證的投資 (投機) 有時限,高槓桿,對散戶來說風險依然很大,由於發行商自訂溢價,因此對真正投資者而言對沖作用不大,不如直接買賣期指。
 
       牛熊證的買賣真正的作用是可以用很小的資金來「入局」,「賭」的成份很大,但活躍的牛熊證買賣促進期權市場的交易,對活躍整個市場來說也有積極的作用。

衍生工具淺釋 ( 7 ) – 【DERIVATIVES】

        今天共有三篇網誌,標題是「衍生工具淺釋 ( 7 ) – DERIVATIVES】」,「生活情趣」及「孔子與中國文化 ( 50)」。
 
        【期權 (Options)
 
        以上提到的六種衍生工具,是現在市場上常見的產品,有些ELN甚至被分割成較小合約,在銀行櫃位上都可買到。
 
        期權對一般小投資者來說可能是比較陌生的一種產品,但在美歐成熟市場成交量非常大,今天的香港市場也已相當普及。
 
        期權有兩種,一種是認購期權 (Call Option),另一種是認沽期權 (Put Option)
 
        一般成交量大的藍籌,每天都有期權買賣。以call option為例,如果你在指定時間內沽出一定數量的某股認購期權,則你可以收到期權金,但你承擔一個責任,到期以指定價格沽出該股。假定到時該股股價升逾當時的市值十期權金,則投資者就會輸錢,但如屆時正股市價低於協議價,當然沒有人會向你高價買貨,你就淨賺了期權金。如果你買入期權,則你要付出期權金,但得到某種權利,例如你買入call option,屆時市值如大幅高於你買入時的股值,你仍可用協議價購入該股,即獲利。
 
        期權的使用比較複雜,從以上的描述可以推論其它。
 
        其實一切的衍生產品都跟期權的買賣有關聯,投資銀行將來一定還會有層出不窮的新的衍生產品推出來,但是基礎都建立在期權的買賣上。
 
        股票期權的買賣有公允的市場價,是否參與由投資者自己決定,因此是相當公平的。
 
        衍生產品相當複雜,我們在投資之前要先弄清楚風險所在,風險的大小,是否值得承擔,許多時候投資者是可以利用的。但「窩輪」市場的規則對散戶不公平,不值得參與。恒指期權槓桿比率很高,散戶在資訊上先天不足,也不適於參與。

衍生工具淺釋 ( 6 ) – 【DERIVATIVES】

        【累進沽股協議 (Deccumulator)
 
        顧名思義,此種協議是Accumulator倒過來做。由於不能無貨沽空,所以這種協議沒有高槓桿的風險,可以高出市價若干的價格每天沽貨,風險就是在正股價漲到協議沽貨價以上時,仍必需履行以較低的協議沽貨價沽出所持股票,這樣的風險祇是「賺少一些」,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在一個上落市中,可利用此協議沽貨,然後在現貨市場以較低價買回沽出的股票,因而獲利。由於莊家有止蝕條款保護,在正股價跌破某價位時,協議會自動停止,但那也沒關係,在你認為合適的價位可以再次建立新的Deccumulator的協議,這是一種風險不大,但在上落市中獲利的投資方法。

衍生工具淺釋 ( 5 ) – 【DERIVATIVES】

        【累進購股合約 (Accumulator)
 
        這也是一種現在市場上很流行的工具。在一個設定的時段內,投資者跟莊家訂立協議,以一個低於市價的折扣價,承諾每日購入若干股,即使正股價低於該協訂收貨價,投資者仍必需以該協定價承購所訂數量的股份。假如在協定期內正股價都高於協定價,則投資者獲利,如正股價下跌至承購價以下,則投資者損失。協議中有knock-out的條款,當正股價升至某一價位時,則合約自動失效,此一條款保護了莊家,但投資者則沒有股價下跌的保護,如認購的股份大幅下跌,仍有高價接貨的責任。
 
        有些協議給予投資者較大的股價折扣,但當股價跌破承購價時投資者需雙倍甚至三倍數量接貨。
 
        如果投資者持有相當於該協議的全部承購現金,在跌價時祇需接貨,承擔損失即可。但如投資者沒有那麼多現金,則莊家有權斬倉。今年初香港股市中即發生了這樣的事,大量做Accumulator投資的投資者被逼倉、斬倉,加速了股市的跌勢,而股市下跌又使更多的Accumulator的投資者支持不住,大量財富轉移,直至今天港股都未能恢復元氣。
 
        Accumulator也並非那麼可怕,如果選股正確,不做雙倍、三倍的承諾,風險依然是在可控制範圍內。二00四年迄今,由Accumulator賺到巨額金錢的投資者也不少。

衍生工具淺釋 ( 4 ) – 【DERIVATIVES】

        ELN (Equity Link Notes)
 
        這是現在香港市場上很流行的一種衍生產品。投資者購入一定金額的ELN,在一設定的時段內,該投資跟一隻或多隻上市公司股票掛鈎,祇要在到期日所有相關股票都在設定值之上,則投資者可獲高息。如相關股票中有任何一隻股票價跌破某一設定價位,則投資者不獲派息,要用設定的價位購入那一隻價位最低的股票 (市值低於ELN設定值),此時投資者就要虧本,可獲利息的高低跟選用股票的多寡有關,掛鈎的股票越多,息率也會越高,也跟選用股票往績波幅有關,往績波幅越大的,可獲利息也越高。
 
        這種投資工具在市況好的時候可獲高息,但享受不到股票增值的好處,在市況不好,或選錯了股,掛鈎的股票中如有一隻大跌,就要蒙受損失。
 
        這種投資工具由於是全額現金投資,最壞的情形就是被迫接受價格下跌了的股票。

衍生工具淺釋 ( 3 ) – 【DERIVATIVES】

        【認股證 (Equity Warrants)
 
        是由上市公司本身發行,通常以派送形式送給現有股東,或派送於公司員工,作為獎勵。
 
        近年來香港公司在宣佈年度業績時,很少有派送認股證了,而在以前這是很常見的一種提升股票吸引力的做法。
 
        通常認股證設定一個認購價,在某一期限內 (可以長至十年、二十年),持有人可以以此認購價認購公司股票,如果當時正股價1/股,認購證價可能訂於1.2 (或任何其它的價位),祇要正股價升逾認購價,則該認股證就有價值了。
 
        國外很多大公司,特別是科技公司,以此獎勵員工,但由於市場規範及監管不足,產生了管理層自己獎勵自己的現象,侵蝕了股東利益,更有管理層將認購價訂在公司股價最低時的水平,倒填日期,引起刑事訴訟。
 
        也有不幸的事,有銀行的員工累積了數年的認股證,但在金融風潮中公司股價狂跌,跌穿了認購價,多年的血汗獎金付諸東流。

衍生工具淺釋 ( 2 ) – 【DERIVATIVES】

        【備兌認股證 (Covered Warrants)】,俗稱「窩輪」。
 
        窩輪又有兩種,一種是認購輪,一種是認沽輪。通常窩輪不是由該相關的上市公司發行,而是由第三者投資銀行或大經紀行發行。窩輪跟某特定股票掛鈎,根據窩輪發行時的條款,購入者可在一特定時段內以設定的價格購入 (或沽出) 相關股票,所謂「備兌」是指發行商手上要有足夠的相關的股票,以備購入者到期兌價股票,但現在很多窩輪條文中已寫明沒有實物交收,一切賺蝕以現金結算。
 
        假定一隻股票,當時市值100港元一股,發行商發行一隻備兌股證,票面20元,兌換價90元,有效期三個月,理論上如果該股在有效行使期內漲,正股漲到120元,則購入者的成本為20 + 90 = 110元,利潤是120 – 110 = 10元,相對於投資額20元,則利潤是50%,是一種「以小博大」的典型例子。票面20元其中溢價是10元,包括了發行商的利潤及該證發行時段內股價的「時間值」,如果購入以後正股跌了10元,則投資者理論上已是全軍覆沒,由於有高槓桿,所以風險很高。
 
        我說風險很高,還不盡是指市場變化,由於窩輪是莊家發行的,莊家也參與買賣。以上述面值100元股票為例,如果正股漲10元,理論上股證也應該漲10元或接近10元,但事實不然,莊家可能有大量股證要沽出街,正股漲了10元,股證可能祇漲1元,甚至可能倒跌。而當正股跌的時候,投資者將爭相離場,但他們可能發現唯一的買家就是莊家,而莊家開出的買價可能是極不合理的低價。
 
        所以窩輪買賣是極高極高極高風險的賭局。由於遊戲規則對莊家有利,對投資者不利,所以投資者最好是遠離窩輪市場,在我的Blog中已經很多次提及這一點。
 
        但市場就是如此,明知賭場是贏家,仍有那麼多賭徒去碰運氣,而窩輪市場的高槓桿高風險投資也依然會吸引到有人參與,由於發行商需對沖風險,窩輪成交大的時候會令期權交易活躍,令整個市場活躍。

衍生工具淺釋 ( 1 ) – 【DERIVATIVES】

        現在市場上衍生工具越來越多,投資大師彼得.林區和華倫.畢菲特十幾年前都是對衍生產品持批評態度的。彼得.林區後來退休了,畢菲特則依然活躍於投資市場,但近年來他本人也大量投資在衍生工具上。時代變了,所謂「衍生工具」也並非全是毒藥,有時仍是可利用的,我想將香港市場上常見的股市相關衍生工具逐一作簡單介紹。我不是學院式的專家,如有疏漏望網友指出。
 
        【恒生指數期貨】
 
        這是大家熟悉的,恒指每一點代表港元50元。假定恒指22000點,則代表22000 X 50 = 1,100,000元,如果你買入例如8月結算的恒指期貨10手,則相應的金額是1,100,000 X 10 = 11,000,000。假如付出的按金是7% (交易所有權視市況調整按金比例,波幅大時增加按金),則投資額是11,000,000 X 0.07 = 770,000元。假定你眼光正確,恒指在你買入以後漲了500點,你的利潤就是500 X 50 X 10 = 250,000 (不計使費)
 
        你可選擇平倉離場,就淨賺了那250,000元,當然也可以繼續持倉觀望,反過來恒指跌了500點,你就輸了250,000元。
 
        如果你是沽恒指則一切都倒轉來,恒指跌你賺,恒指升你虧。
 
        恒指期貨的作用是讓投資者可以套戥,例如你持有11,000,000元的股票,你擔心市會跌,可以沽出10手期指 (22000點時),如果你的看法對,市場果然跌了,你手持的股票跌了,但沽期指賺了,結果是打和 (你的投資組合必需跟恒指上落同步,不是三、四線的猫狗股)。另一種情形是你準備入市,但未有足夠資金,你可以用小量資金先買入恒指期貨,鎖定入市價,如果恒指漲,你可以用原訂資金加上期貨上漲帶來的利潤,買入股票。但市場現在演變成一個賭大、小的賭場,許多參與者手中沒有股票,祇是炒賣恒指賭輸贏。但在賭大、小的賭局中,散戶在資訊上是先天性不足的,大戶掌握著市場的全面信息,如果散戶做多的比例大,大戶可以有默契地聯手做淡,殺好友,這就是恒指常在結算日無緣無故大跌幾百點的理由,反之亦然,所以如非有對沖的必要,散戶還是少參與恒指期貨的買賣,以免做了大戶點心。
 
        當然也有藝高人大膽的,在好市中常做多頭,在跌市中常做空頭,賺到大錢,但那是萬中無一的。投資還是要腳踏實地,過於冒險一次失敗就足以後悔終身。

股市中的技術性買賣盤及其對股市的影響 ( 5 )

        股市中還有許多跟期權掛的投資工具,香港人比較熟悉的是ELNAccumulate。投資者買入這些產品,產品的提供一方 (通常是投資銀行或大證券行) 就要做出相應的對沖行動,通常它們通過複雜的數學公式,作出金額相稱的跨期期權,同時買入一定比例相應股票,而持有該相關股份的比例按價升價跌來買入或沽出以作調整,相關的買賣盤可以是很大的,這些也是股市中的技術性買賣盤。
 
        在大市升的時候,每張買盤都會推高大市,而在市跌時莊家就必需沽出相關股份。
 
        投資者必需留意到賣出合約的一方是設有「此蝕」盤的。所謂Knock-out價,所以風險是設定的,可以對沖的。但買入的一方 (投資者),是沒有止蝕保謢的,要承受股價跌至零的風險。假定市場上有眾多大戶,可能是美國投資者,需套現離場,搬資金回去救市,這些賣盤就可能推低大市,而大市跌,相關莊家的技術沽盤就可能進一步推低大市,當初買入ELNAccumulate的投資者就可能會有損失。
 
        所以股市中的活動,不僅是有投資者進場或有投資者離場,在經濟領域發生的各種活動,都會以不同方式彼此關連反映在市場中。
 
        但萬變不離其宗,好的股票,盈利穩定增長的股票,總會有資金追逐的,特別是一線的大藍籌,股價不會偏離它本身的價值太長的時間,有好消息報出來的時候,股價自然會有反應。
 
        至於二、三線的股票,有的也許質素很好,但不受基金大戶注視,股價可能長期被低估,這種情形不能說沒有,但也不是我們散戶敢於去捕捉的,問題是你信不信那些公司的年報?

股市中的技術性買賣盤及其對股市的影響 ( 4 )

        現在「窩輪」市場成交熾熱,窩輪發行商的操作很類似於「牛」「熊」證的操作,不過「窩輪」代表的是特定的股票在特定期限內的行使價,有不少是到期有實物 (相關股票) 交收的,但「窩輪」發行的條款是發行商訂的,現在越來越多的「窩輪」講明是沒有實物交收的,也是羸的一方收錢,輸的一方賠錢,用現金結算。
 
        所謂「認購證」就是買股價升,所謂「認沽證」就是買股價跌,發行商也要購入一定的相關股份 (如發行認購證) 或沽出一定的相關股份 (如發行認沽證),然後根據每隻股票的實際走勢,利用同樣的數學方式,買入 (股價漲) 或沽出 (股價跌) 相關股份,從技術上來說,發行商是穩賺溢價的。
 
        投資在股票「窩輪」上的投資者 (準確點說應該是投機者) 所冒的風險,比投資在「牛」「熊」證上的投資者所冒風險更大。「牛」「熊」證用來賭輸贏的是恒生指數,指數開大開細,不是一個莊家能控制的。但股票「窩輪」,代表的祇是某一股票,而每一股票相關的「窩輪」可能有幾十隻甚至更多,因此每一股證的流通量都是有限的。以認購證為例,當正股升的時候,發行商可能大量推出股證,相關「窩輪」由於供應大增,可能升幅大大小於所謂「引伸波幅」。而當正股跌的時候,由於市場窄小,可能沒有買家,而莊家 (發行商) 可能是唯一買家 (莊家是流通量提供者,可參與買賣),而莊家開出極不合理的低價,此時投資者祇有兩個選擇,一是認賠離場,另一是繼續持貨 (賣不掉),可以想像投資者的風險有多大?
 
        莊家最喜歡選擇哪一類的股票來發行「窩輪」呢?首先該股基本質素要好,因為莊家也要落本在該股身上,其次該股市值不宜太大,市值上幾仟億、萬億的股票,股價難受操控,但該股市值也不能太小,太小則成交太少,難吸引投資者,也承受不到「窩輪」的相關交易,通常有大量相關窩輪發行的股票成交會異常地熾烈,波幅會特別大,看看報紙的窩輪報價板可以知道哪些股票是莊家的至愛。
 
        我不斷提醒朋友們不要參與「窩輪」買賣,看了這一段應該更了解我這麼做的理由。
 
        跟「窩輪」對沖風險相關的正股買賣,也是股市中的技術性買賣盤,跟該股基本因素完全沒有關係。
 
        在股市向好的時候,跟窩輪相關的買賣會更推高股市,在股市向淡時,這種相關買賣會令股市跌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