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博奕策略

博奕策略 ( 23 )

        我在博奕策略 (9)115日貼出】中提到,根據博奕理論的研究,對每一個理性的人來說,「誠信」做人是人生的最佳選擇,現代的博奕論研究更証明了。  在一個重複的無數次的博奕過程中,參與的各方最終總是會發覺合作、不對抗、不背叛,是最符合各方的最大利益,這是撇除了人的感情因素的結論。而人始終是有感情、意氣的,所以現實生活中的現象當然要複雜千倍。而且現實生活中,像「囚犯困境」那樣一次性的博奕也經常出現,這就要用我們自己的智慧和良知來判斷了,具體事情,具體處理,在很多情形下,個人私利跟群體利益也並不是必然相悖的。
 
        博奕論還研究了一個人跟不同的人輪流博奕的情形,由不同的專家寫出不同的電腦程式,輸入電腦模擬合作、背叛不同的情形,看哪一種程式得分最多,最後勝出?最後勝出的一種程式叫「一報還一報」,這種程式永不首先背叛,但它的次一步行動,就會針對上一局對方的反應,如果它上一局的對手是背叛,即程式自動地也選擇背叛,如上一局的對手是合作,則程式自動地也選合作。這個程式與人相遇是善意的,它永不首先背叛,然後它的反應是「一報還一報」,經過無數次的輪番博奕 (在電腦上),其它程式會了解它,遇上它時選擇合作,最後這個程式跟其它電腦程式合作的次數最多,總分勝出,也許這個模式最接近我們生活中的實況。
 
        博奕策略寫到這裡要打住了,一方面是最出名、最經典的故事都已經介紹過了,在我們常識範圍內都是容易理解的,而進一步的博奕探討牽涉到數學的應用太抽象、太難懂,也因此不實用。

博奕策略 ( 22 )

        「妥協是一種藝術」
 
        博奕論告訴我們,當人們必需長期共處時,合作和妥協往往是明智的選擇。
 
        如果雙方處在「爭鬥」狀態,則時間、精力、資源耗損巨大,如果非關重大利益或者非關重大原則,則「妥協」是最佳選擇。
 
        「妥協」是務實,通權達變的智慧,智者都懂得在恰當時候接受別人的妥協,或向別人提出妥協,畢竟人要生存,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意氣。
 
        寫到這裡我想到一個著名的故事,「胯下之辱」。名將韓信在張良推薦下,劉邦築台拜將,幫助劉邦打敗楚王項羽統一中國,在他年青時有一次走在街市上,一位流氓向他挑釁,要他跪著從自己的胯下爬過去,這是一種奇恥大辱。但韓信看到那流氓身材魁梧,又帶有酒意,二話不說,就低頭從他胯下爬過去,那流氓得意地哈哈大笑,韓信若無其事的繼續走自己的路。朋友都為韓信不值,但韓信認為那流氓是一個市井小人,犯不著與他爭鬥,低頭相讓就是了。假如韓信當時與他爭鬥,也許把命都送掉了,後人講起這故事都欽佩韓信的忍讓與大度。
 
        在「妥協」時,也要看當時的條件,即使你佔據優勢,也不要「有風駛盡」,要為對方留一條後路,避免逼虎傷人。
 
        當然我們在這裡討論的不是國家主權、民族大義,我們在談的是人際交往,利益衝突,「妥協」常常是一種適當的利益交換。
 
        即使是國家聲譽、國家主權、民族大義這些大題目,在今天科技發達,武器有毀滅性的力量的情形下,也不能輕啟爭端,要設法擱置爭端,妥協共存。

博奕策略 ( 21 )

        「博奕策略 ( 14 ) 附錄」
 
        最近有多位網友向我提及,他們讀了博奕策略(14)「女王選夫」的故事 (貼在1110) 以後不太理解,為什麼說「決策的過程比結果重要」?任何事情,難道有可能有比「結果」更重要的因素嗎?
 
        這一段確實有些難理解的地方。
 
        我們先要看那一句我接著寫的話「因為並不存在一個最優結果」。
 
        AB兩位男士,都是萬中挑一的極優秀的男士,「百花入百眼」,挑A或選B並不能說AB更好或BA好,那取決於女王自己主觀的感覺,所以說並不存在一個最優的結果。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是非常多的。譬如說一個龐大的政黨,組織部門要甄選提拔幹部,那一套設定的考核標準,甄選程序,及最後決策的程序比最後選中誰是更重要的。而假定領導層更新換代以後,新的領袖企圖擴張自己的影響力,他一方面要在組織部門 (管理幹部的調派及提升) 提拔自己的親信,另一方面要修改既定的程序,增加自己在這一方面的影響力,從這個例子可以清楚明瞭「程序比結果重要」。
 
        現實生活中,質量認證體系,客戶信貸評級等等等等,企業管理方面的東西,都是企圖發展出一套客觀的、有效的、擺脫個別管理人員個人好惡影響的好的管理方法,在這些體制底下,嚴格按照程序辦事是首要的,可以避免個別管理人員判斷不當引起的錯誤,我們相信好的程序可以帶來好的結果,至於那結果是否最佳?祇有天知道了。

博奕策略 ( 20 )

        「【鮮花】為何插在【牛糞】上?」
 
        現實生活中我們常見一位漂亮賢淑的太太嫁給一位能力平庸、相貌平庸的、也不見得有錢的丈夫,為了發洩一下我們的嫉妒心理,我們姑且稱這位先生為「牛糞」。
 
        漂亮賢淑的女孩子為什麼嫁給那麼平庸的男士呢?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沒有人追求她,因為她太漂亮了,她的條件太好了,所有的男人都在想:一定有年青、英俊、有錢的男士在追求她,自已配不上,結果變成沒有人去追求這位漂亮女孩,她祇能降低要求,答允了剛好出現的一位追求者,現在的「牛糞」。
 
        另一個原因是假設有一個「牛糞」,一位「帥哥」都在追求這位漂亮小姐,「牛糞」先生一定是最勤力的全心全意在追求的人,因為他沒有其它的女朋友,無後顧之憂,用盡自己的時間、精力去追,如果追到,「牛糞」當然攜得佳人歸,報酬是最大。如果追不到,他也反正沒有其它女友,損失不大。
 
        「帥哥」則不同了,他可能同時也有幾位其它女友,不能那麼專心追這位美女,在美女眼中,那位「牛糞」先生可能比帥哥更忠實、更有誠意,「牛糞」贏了「帥哥」,毫不出奇。
 
        這中間有一個資訊的問題,沒有人知道美女其實沒有人追,個個人都祇看到自己的不足處,誤以為自己沒有機會,真是大錯特錯。
 
        生活中這樣的事例是相當多的,如果想要得到某樣東西、某個職位,諸如此類,為何不學毛遂自薦而妄自菲薄呢?

博奕策略 ( 19 )

        今天另有兩篇網誌是回應網友「SID」及「後輩先生」。
 
        「同時行動的博奕」
 
        假定你正和女朋友通電話,電話斷了,這時有兩個選擇,你馬上打回給她或等她打來,你的女朋友同時也在這樣想,她在你撥號的時候也同時撥號給你,兩邊都是忙音,如果你等她打來而她也在等你打來,則兩人都在等待,直到某人再一次接通電話,很多人都有相同的經驗,你跟女朋友中途斷了的電話要接兩次甚至三次才能接通。
 
        在每一次斷線的事情發生時,雙方都不知道對方會採取什麼行動,平均要嘗試兩次或以上才能再接通電話。
 
        在同時行動的博奕中,有三個行動法則。一) 尋找和運用優勢策略。
                    二) 尋找和避免劣勢策略。
                    三) 尋找和運用均衡。
 
        在這個例子裡你可以和女朋友約定,再發生斷線的事,由你撥號給她,保證一次就可以接通了,通過協調你和女友之間就找到一個均衡點。
 
        當然這是一件極小的小事,但設想一下,馬路上有成千上萬的車,大家都想向前行駛,對面還有車駛過來,還有許多馬路的交匯點,解決的方法就是一套交通規則,紅綠燈系統,人人都了解並遵守,就達成了一種均衡狀態。
 
        在各種博奕的實例中有時祇有一個「均衡」點,從設定的條件可以準確地預見結果,有時則出現多個均衡點,事件就可能有幾種不同的結果,「均衡」就是指事件能達到穩定的一種狀態。

博奕策略 ( 18 )

        「人際關係中的博奕」
 
        與其它人溝通的能力,是我們每個人個人能力的一個重要的構成部份。
 
        當然其中包括很多因素,有很多書教我們如何與人相處:經常微笑、辭令得體、好的禮儀、投其所好等等等等,但這一切祇是「技巧」,當然是有用的。但最核心的問題不是這些技巧,最核心的問題是我們如何促成與其它人的「合作」關係,發展雙贏的關係。
 
        人跟人的關係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並不是「你輸我贏」的「零和關係」,雙方可以都做得很好,也可以都做得很差,制勝不是靠打擊對方壓倒對方,而是靠引導、說服對方採取雙方都有利的行為,即合作行為。
 
        要做到這一點,你需要具有一些品質:
 
1)    胸懷開闊,能包容。
2) 心地善良,從不首先背叛。
3) 尊重對方,不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對方,你給對方多大的壓力,對你自己來說就
       受到同等大的反壓力,實際上傷害了自己。
4)    不要期望完全的公平。 
    在人際交往中,不要擔心是否公平,而要考慮什麼對你最有利,事實表明許多人
       在擔憂事情是否公平時,往往會做出不明智的決定。
 
       人際關係中的博奕策略追求合作、互利,人都是自我中心的,但成功的人都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設想,發展利己利他的關係。

博奕策略 ( 17)

        今天另有兩篇網誌是回應網友「Conservative Girl」及「KKW」。
 
        「皇帝的新衣」
 
        這是一個十分出名的安徒生童話,安徒生描寫了兩個騙子,他們聲稱能做出世界上最漂亮的衣裳,但愚蠢的人將看不到這件新衣。在兩個騙徒裝模作樣在為國王「穿上」這新衣時,皇帝的侍從、大臣,其實沒有看見任何衣服,但他們不肯定其它人是否看到這件衣服,他們害怕自己成為看不到這件衣服的愚蠢的人,於是眾口一詞,稱讚這件衣服的漂亮。國王也跟他們是一樣的心理,「相信」自己穿上了一件如裁縫所描述的華麗的新衣,出皇宮巡視一周。老百姓給了他許多讚美的說話,但此時一個小孩說出了「皇帝光著屁股」這句話,這句話立刻傳遍全城,皇帝狼狽地折返了皇宮。
 
        那兩個狡猾的騙徒,利用他們權威的身份──他們是世上唯一的懂製作這麼華麗衣服的人,而看不到這種衣服的都是笨蛋,騙去了皇帝的巨額金錢。
 
        騙徒為什麼能得逞呢?──無人敢說出真相,其實每個人都看到皇帝沒有穿衣服,但他們不能肯定別人是否也看到皇帝沒有穿衣服,他們又知道祇要自己不說出「皇帝沒有穿衣服」這個資訊,別人也不知道他其實了解這個資訊,於是怕自己成為一個愚蠢的人,怕引起皇帝的不快,出於種種考慮,每個人出於自己利益的最佳選擇,就是不捅破這個騙局,直到一個小孩子說出了真相。
 
        這是一個含意極深的童話故事,看上去很荒謬,但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天都在發生。
 
        我曾多次去過華盛頓美國國立美術博物館,地下大堂的入口處,整幅牆上展出的是一位出名的當代藝術畫家的作品,那整幅巨大的畫是白底,中間有大約三尺寬的一條單一土黃色的帶,其它什麼都沒有。我曾幾次對這幅畫呆視,在解釋這幅畫是如何偉大的說明書中有多名權威,以及評論家的令人難懂的評論,但我無論如何不明白,為什麼這幅這麼簡單的圖案畫有那麼偉大,可能因為我不懂繪畫,所以成了看見皇帝沒有穿衣服的兒童?
 
        生活中我們越來越崇拜權威,崇尚名牌,看著身材苗條的太太小姐,辛苦地提著沉重的大至不成比例的手袋,也有一種看著皇帝穿新衣的感覺,不知有沒有朋友跟我有同感?

博奕策略 ( 16 )

        「從禁煙廣告說起」
 
        香港最初是立法禁止香煙做電視廣告,接著兩年以後又禁止香煙做戶外廣告,所以現在市民很少見到香煙廣告了。而美國1971年就立法通過了禁止香煙做電視廣告,香港相對來說晚了很多年。煙草行業是一個財雄勢大的行業,每次有對它有不利的立法 (例如包裝上加印吸煙危害健康) 它都會動員力量,頑強抵抗。但煙草業對於禁止香煙廣告,反應出奇地平靜,這是因為煙草業推銷的是十分相似的產品。因此,為了吸引消費者,它們必需花巨款宣傳,而每家公司都花巨款,它們也祇是維持一個市場的均衡,沒有人實質獲利。禁止香煙廣告的法令一出,它們求之不得,省下了大筆廣告費,煙草公司利潤因此大幅上升,本來它們爭相做廣告,害怕自己廣告做得少生意給別家公司搶了去,明知廣告不能帶來新生意,這一筆錢還是要花出去,現在政府成了不准做廣告的仲裁人,還義務監督行內任何作幣的公司,煙草公司真是求之不得!對煙草工業來說禁止廣告還帶來了一個潛在的好處,沒有新加入者來競爭,煙草業成了一個競爭少,利潤高的行業,看美國大煙草公司的股價就能清楚看出這一點。

        政府的法令幫助它們從「囚犯困境」的博奕中脫身。
 
        而另一方面也看到政府的公權力在一個有效的政制體系下如何發揮作用,政府的公權力限制了煙草公司擴張的企圖心,保護了更多民眾,種種禁煙措施最終會令吸煙人口減少,至少在積極禁煙的發達國家已可以看到這一趨勢。

博奕策略 ( 15 )

        今天另有一篇網誌,標題是「回應網友 – KKW」。
 
        「哈丁公用地悲劇」
 
        這也是一個博奕論述的經典故事,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發生在英國。
 
        有一個古老的村莊,有一片向全村牧民開放的牧場,那是該村莊村民共同擁有的土地。當牧民養牛的數量超過那牧場的承受力時,草地會耗盡,牧場會退化,在牧場退化的過程中,村民並不去考慮可能的結果,反而是增加自己養牛的頭數,補償養牛產出的下降 (草不夠了,牛奶產量下降,或牛成長較慢),而最後的結果當然是草場的徹底破壞,所有人都受害。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哈丁,論述了上述情形,並指出不加限制的個人選擇可能給社會整體帶來災害。
 
        十五、十六世紀時出現了圈地運動,公用地被圍起來,成了貴族的私人產業,放牧者付租,業主管理草場,問題解決了。
 
        同樣的事在香港也經常發生,最典型的就是大廈的管理和維修。有很多舊樓,沒有業主立案法團,即沒有一個公權力,去管理公共的地方。公共地方的燈壞了,沒有人修,公共地方的衛生條件一塌糊塗,大廈的公共設施日益殘破,各家隨自己的喜好,改建、僭建。
 
        要解決這種困境,靠道德教育是沒有用的,唯一的方法是改變制度。
 
        效率低下的公有財產,設法讓它私有化,正如大陸前幾年大規模的國有企業的「轉制」,「轉制」前連年虧損的企業,轉制以後都開始交稅了,又孕育出一大批新的「民營企業家」。
 
        不能私有化的公共設施設置有公權力的管理機構。例如香港的居民大廈中的業主立案法團,政府鼓勵,扶持業主立案法團,由法團委托管理公司管理公共地方,現在這一制度已深入人心,大家明白到要為公用設施承擔責任 (付管理費)
 
        最大的公權力是政府,政府收了稅要將國防、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環境保護、基礎設施等工作做好。
 
        私有產權不明晰或公權力不彰顯的地方 (軍閥割據),都是今天世界上最貧困落後的地方。

博奕策略 ( 14 )

        今天另有一篇網誌,標題是「回應網友 – Daniel Lu」。
 
        我是很喜歡讀博奕理論一類的書的,它有趣的地方就是故事就發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耳聞目賭但不去思考故事背後的因果邏輯,一旦我們懂得了那一套思維的邏輯和方法,很多時候,祇要我們知道了設定的條件,參與各方的背景、利害關係,我們可以相當正確地預測出結果,這可以提升我們的能力,處理好從工作到人際關係的一系列問題,我希望青年朋友們對這個題目有興趣。
 
        今次說一個「女王選夫」的故事。
 
        女王是一個假定的形象,她是聰明、美麗、有智慧、有權勢的女人,假定任何男人被她選中都願意做她的丈夫。
 
        女王要找一個如意郎君,她的大臣找遍全國,找到兩位男士,AB。為了比較AB哪一個更好,他們將期望的素質分為:健康、智慧、容貌、口才、才能、門第、聲譽……..等等很多類,分別給予評分,希望總積分高的那一位是最好的理想的丈夫。
 
        但總積分出現了,大臣們卻猶豫不決了。假定總積分是AB高,但有多項素質是BA為好的,會不會這幾項素質實際上更為重要呢?大臣們發現他們陷在困境中,現在的問題變成哪種策略更合適?是總分決勝還是素質比較,兩種策略孰優孰劣?
 
        大臣最後一致同意,他們不能決定AB哪位更好,便讓女王自己來選。      
 
        女王來了,她立刻也陷入困境,無法決定。此時一位大臣提出建議,選出總積分最高的那一位,也就是A,然後來逐項評比女王自己特別重視的素質。如果該些素質也不差才決定選A,如果女王特別重視的素質BA強,則選B,女王遵循這個建議選到了一位丈夫。
 
        所以關鍵是:決策的過程比結果重要,因為並不存在一個最優的結果,祇存在一個最佳的決策過程。如果這一類「選夫」的工作經常需要做,那最佳的決策過程會演變成一種程序,嚴格根據程序辦事比將要處理的那一件事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