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介紹張五常教授的文章

介紹張五常教授的文章 ( 13 )

「完結篇」

像張教授介紹思考方法這樣的文章,是極少見到的。或者要到講邏輯學的經典著作中去找,但那些文章是極難懂而又無趣味的,所以寫了十多節來介紹,雖然依然是難懂,希望網友不會覺得太悶。

最近看到一本台灣東文林堂出版的書,書名叫「你知道你多富有嗎?」這是一個系列的書中的一本,輯錄了大約七十個小故事,頗有幽默、智慧及哲理,從明天開始,將逐篇介紹一些小故事。

介紹張五常教授的文章 ( 12 )

        私產可養魚千里 ( 3 )
 
        如果在河口捕撈則易如反掌,但誰有在河口捕撈的權利呢?
 
        如果隨意讓人在河口捕撈,則沒有人願意投資三文魚的孵化,而三文魚也可能因過渡捕撈而產量大幅減少。
 
        一個有效的辦法,就是政府推行三文魚漁業的私產化,如果是一家 (或數家) 公司在經營三文魚的私養,則該公司一定會為孵化三文魚從事研究及投資,在捕撈時則會適量,為的是熙顧到將來的長遠利益。
 
        政府已經著手推行這一方面的工作,讓經營者有一定的私產權保障。
 
        由於以這種方式鼓勵三文魚私人經營,則魚產量會大增,魚的售價就會下降,而價格下降會讓高成本的海洋捕撈自動停止。
 
        在俄勒岡州,在華盛頓州都有大公司成功經營三文魚的孵化及捕撈,原估計會有5%的魚苗能回來,實際的數字是15%!所以三文魚產量近年激增!(全文完)

介紹張五常教授的文章 ( 11 )

        私產可養魚千里 ( 2 )
 
        想做就去做。
 
        張教授立刻去查詢有關孵養三文魚的資料,殊不知一查之下才知道早有投資者捷足先登。
 
        三文魚在淡水河流中孵化,魚苗就會順著河水游入海中,在海洋中長大,迴游範圍達幾千公里。三至七年後 (品種不同),成年魚就會游回自己出生的河床,從來不會出錯,產卵之後就死去了。從河口到出生地,三文魚要逆流而上,到達目的地時已是遍體鮮傷,魚肉變質,所以必須在海洋中或河流入口處捕釣。
 
        在海洋捕撈費用極高,由於海魚非私人財產,船主與漁民各有立場,前者希望減少漁船牌照,後者要限制入這行業的漁民數目,於是公會對立,各執一詞,結果是漁船減少,漁民減少,捕撈成本大增,產量減少,損失的是消費者。所以三文魚野生的數量雖大,卻成了貴價的魚類。

介紹張五常教授的文章 ( 10 )

        張教授的思考方法,簡單地介紹過了,我們來看一篇短文「私產可養魚千里」,從中也許名以領會到一些思考問題的方法。「私產可養魚千里」是寫於一九八四年二月二十八日,發表在信報上。
 
        私產可養魚千里 ( 1 )
 
        當時張教授在美國華盛頓某處海邊,買了一個住宅,有一條小溪,流經那屋子的後園,流入了太平洋中。張教授在後園建了一個魚塘,利用小溪水飼養鱒魚。
 
        某一個冬天早晨,散步時看到魚塘裡竟有一條二十多磅的大魚,是一條三文魚,定神一想就明白了道理。這條三文魚是在若干年以前,在這條小溪的上游某處出生,順著溪流出海,現在依著這種魚的天性,回歸出生地產卵。三文魚的出現,立刻引起張教授的聯想,在魚塘中養魚飼料很貴,成本很高,如能在自己的魚塘孵化魚苗,讓幼魚游出海,長大以後游回來,不是可以無本萬利嗎?

介紹張五常教授的文章 ( 9 )

        思考的方法 ( 9 )
 
        【百思不解就要擱置】
 
        人的腦子有難以想像的功能,有時拚命想時想不到的答案,卻在不經意走了出來,這是常常發生的事。我們可以想像,不經意中走出來的答案,一定是我們以前想過的問題。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可以置信。
 
        百思而不得解的問題,我們曾作的努力並沒有白費。
 
        既然沒有答案不妨暫時擱置,等待是思考的一部份,時機成熟了,就會有收獲的。

介紹張五常教授的文章 ( 8 )

        思考的方法 ( 8 )
 
        【實例遠勝符號】
 
        用實例的基本法門還有:
 
第三:例子要新奇。比較新奇的例子,啟發新的思考。例如高斯在研究工廠污染了
            鄰居的經濟學問題時,採用了牙醫工具的聲浪擾及鄰居,以及大廈的陰影減少
            了隔鄰泳池的陽光等這些新的例子,都產生了新的見解。
 
第四:要將例子一般化。將多個不同的例子歸納為同一類,加以一般化,是尋求一個
            普通有效的理論的有用方法。
 
第五:要找反證的例子。思考要找正面支持的例子,但考據就要找反證。可靠的理論
            一定要有可以想像的反證,一切反證不成立,理論才成立了。

介紹張五常教授的文章 ( 7 )

        思考的方法 ( 7 )
 
        【實例遠勝符號】
 
        推理時可用例子,也可以用符號,有些人兩樣都不用,只是照事論是,隨意加點假設,就算是推理,其實這祇是茶餘飯後不經心的辯論,算不上是認真的思考。
 
        嚴格來說任何語言文字都是符號,畫面是沒有符號的,但也是表達的一種方式,用大量文字來描劃畫面,就成了例子。
 
        思想是抽象的,要證實抽象思想的正確性,數學就大有用途,因為它是最嚴謹的語言。
 
   但有效的思考方法,還是要將抽象的東西現實化,所以在思考上用例子比用符號更有效。
 
        善用例子有幾個法門:
 
第一:例子要簡單貼切,越能用簡單的例子,複雜的思想越容易說得清楚。
 
第二:由於實例被簡化,所以嚴格地說沒有一個實例是真實的,我們說的是現實生活
            中發生而可以理解的事件,不是幻想出來的東西。

介紹張五常教授的文章 ( 6 )

        思考的方法 ( 6 )
 
        【轉換角度可事半功倍】
 
        思考任何一個問題,一定可以有多個不同的角度來推想,換言之,同樣的問題可以用不同的預感來試圖分析,轉換角度來思考,可有如下的效能:
 
第一:茅塞頓開。芽塞 (Mental Block) 是一種很難形容的思想障礙,每個人都會
            碰上,淺而重要的發現一個聰敏才智之人可能絞盡腦汁也想不到,但若將
            思考的角度轉變一下,可能芽塞頓開,想不出的答案,大多不是由於過於
            艱深,而是所用的思考角度不對,看不到淺的一面。
 
第二:角度可以衡量答案。從一個角度看的答案可能是對的,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卻可能是錯的,要從一切可能的角度反覆思量該暫定的答案,如果都正確,
            則可以增強我們的信心,當然最後可靠的答案還是要靠嚴密的邏輯推理及
            事實來證明的。
 
第三:角度有遠近之分。思想一集中,腦袋就戴上了放大鏡,不但重視細節,還能
            將問題盡量推到遠處,以作整體性的思索。

介紹張五常教授的文章 ( 5 )

        思考的方法 ( 5 )
 
        【不要將預感抹殺了】
 
        有不少獨具遠見卓識的學者,其邏輯推理能力卻是平平無奇,他們的重要科學貢獻是經後人修改而成的。英國早期的經濟學家馬爾薩斯 (T.Malthus),推理能力不及一個普通大學生,近代獲諾貝爾獎的海耶克及舒爾茲,推理也沒有過人之處,可見思想見解 (Idea) 是首要,邏輯次之。馬克思雖有創見,但他本人在推理上是個低手,邏輯不通,而一些後人為他修改,卻弄得更一團糟。馬克斯的理論經不起邏輯的考驗,現代經濟及社會的演變,也證明了他的理論是有問題的。
 
        預感是每個重要發現都缺少不了的。嘉素 (R.Kessel) 曾有一句名言:「無論一個預感是多麼不合理,它總是比一點獨立的思想都沒有為強。」
 
        我要強調的是預感是跨越常軌的思索的重要,有了一個思想再用邏輯及推理去證明它。

介紹張五常教授的文章 ( 4 )

        思考的方法 ( 4 )
 
        【不要將預感抹殺了】
 
        邏輯是思考的基本要素,不依邏輯的推理當然會矛盾叢生,不知所謂。但非經邏輯就想也不想也不是正確的思考方法,那常會將富有創意的預感 (Hunch) 抹殺了,以致什麼都想不到。
 
        邏輯可以幫助達成推理的正確性,但祇是一種方法,卻不是思想或創造的根源。純以預感而起,加上想像力去多方推敲,有了大概,再反覆以邏輯推理去證實該想法,是更正確,更有創意的思考方法,祇要得到的想法合乎邏輯的規格,又經得起實際的考驗,當初是怎麼想出來的,就變得毫不重要,不能拘泥於學究式的思維,產生於預感的一種創新的想法是很寶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