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中國富強之路
今天共有兩篇網誌,標題是「中國富強之路 ( 24 )」及「漢字的故事:<車輛,道路和船隻 ( 5-14 )>」。
「結束語」
寫了很多篇文章,因為我關心中國,我愛中國,一些觀點都是多年來出自我自己的經歷或觀察或思考,並沒有什麼參考的文獻,也沒有嚴密的論證,寫出來跟各位網友分享,供大家茶餘飯後談天說地的話題。
中國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裡的確發生了翻天覆地令人驚訝的進步,但依然有很多問題是有待改進的。
「改革開放」的核心,是私有化及市場化,企業事業祇有在私人經營的體制下,經營者才會為了自身切身利益拚博,創新,一切國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的嘗試都是失敗的。中國雖然已將許多國有的資產私有化,允許「一部份人先富起來」,但中國政府依然掌控著國家的絕大部份資源、土地、礦產、大銀行、大電訊公司、大能源公司,依然都在國家手,「土地租賃權」及「城市房產租賃權」可轉讓,還不是徹底的產權私有。國有資產的私有化仍有很長的路要走,經濟運作要市場化,更是急不容援,看到「發改委」訂油價,看到國務院下令央企救股市,總感覺怪怪地,政府管得太多,反會扭曲市場,降低效率。
另一個大問題是現在九年義務教育雖已是既定政策,但農村孩子通常祇能讀完小學 (已有重大進步,要讚政府),初中在農村不能普及,因為去鎮或縣城初中上學路太遠,住讀又負擔不起,這是教育上一個死角,國家要發展就要提高民智,就要搞好教育。另一點就要放開言論自由,包容百家,百花齊放,不能自以為自己掌握唯一真理,扼殺其它觀點。
繼續在這條路上走,中國將有光明前途。
「前瞻 ( 14 )」
中國的軍事 ( 3 )
現在花了很多精力,去擺弄那條遼寧艦,所謂的航母,我是不太贊成的。
美國要有航母艦隊,因為它是世界警察,要干預地球上任何一點發生的事,開一條航母去,它就有軍事干預的能力。
航母是在遠離國土的地方展現軍力的工具,直至現在想像不出如何才會出現這樣的情形,我們中國的航母開到哪裡去?去嚇唬誰?
遼寧艦設計古老,中國軍方都承認它沒什麼戰鬥力,現在祇是利用它發展中國自行設計航母的一個學習工具,這個實驗不知已花了多少錢?
就是美國的航母,作用也是很有限的。上次台海緊張,發生中國試射導彈封鎖台灣港口的事,美國的航母東來聲援台灣,美國航母駛在台灣島以東的海域離中國海岸1000公里,並不敢駛入台灣海峽,因為中國有上千枚陸基岸上海防火箭,射程1000公里,而航母停在中國海岸1000公里外,已經沒有對大陸陸地的攻擊能力,那麼長的航程戰機要裝很多油,已經載不了什麼武器了。
最後,今天的遠程導彈落點的誤差不到50呎,真正大國開戰,航母群是最佳鏢靶吧,祇要30分鐘就可能被敵方導彈擊毀,航母不適合中國的海軍目的。……(待續)
「前瞻 ( 13 )」
中國的軍事 ( 2 )
環顧當前世界,現在在中國的大陸上,由於外國入侵而發生大規模陸上戰爭的可能性是零,祇有可能發生小規模的邊境衝突的可能,所以我們沒有必要維持太大的陸軍。而陸軍軍備在補充裝備時性能應不斷改良,但也不必動用太多資源去研製比別人更先進的槍和炮,將陸軍的軍費省下來。
中國的當務之急是爭奪中國近海的控制權,包括東海及南海,所以發展海軍非常重要。要增建小噸位及中等噸位的,低度武裝的海洋巡邏艦,還要建中等噸位,有先進武裝的戰鬥艦,可攜直升機,有反潛魚雷,有艦載導彈,這樣的海軍適合我們國家目前的需要。尚未有人佔據的南海島礁全都應派人駐守,大的島礁可通過填海,造成真正島嶼,花多少錢都是值得的,那是中國人的新大陸,新海洋。……(待續)
「前瞻 ( 12 )」
中國的軍事 ( 1 )
每個國家都要有國防,在強國環伺的世界環境中保衛自身的安全和利益。
國防的策略,每個國家情形不同策略自然不同。以我們中國的情況看,最大的假想敵應該就是美國。要應對美國的軍事威脅,最重要是要保持我們的戰略核威攝力量。由於核武器的毀滅性威力,從核對峙的角度看,已沒有任何一國擁有絕對的優勢。美國跟俄羅斯曾進行軍備競賽,各有以萬枚計算的核彈頭,雙方過去二十年來已經協議裁減和銷毀了很多彈頭,但依然數量龐大,中國不需要那麼多核彈頭,假定我們已有400顆,世界上已經沒有人敢向中國發動大戰,美國現在並沒有擴大它的核武庫,我們也不需要大量製造,每年少量增加一些,已經足夠足夠,戰略核力量還有一個考慮,就是我們保存反擊力量的可靠性,陸上固定的導彈基地已經落後,如果敵方蓄意主動攻擊,我們的核武可能在敵方第一次打擊後全毀,沒有回擊的力量,所以要提高我們核武器的隱蔽性及機動性,必須發展陸上機動的發射站以及將核武裝在潛艇上,戰略潛艇隱伏在北冰洋的冰面下或者躲在南海深處,靜靜不動,敵方是偵察不到的,所以要發展這一方面的技術和裝備,確保我們在核戰爆發時有回擊的力量。
戰略核武器除了數量和隱蔽性之外,另一個重要考量就是發射的精確性。中國不斷在搞探月飛行,火星飛行,航天器對接,當然是為將來開發太空,但最現實的目的是改進導彈發射的可靠性與精確性。美國在發展反導系統,我們中國也在搞,我們現在的洲際導彈已經是美國無法攔截的高精密度,高命中率的導彈。
這一方面,是眼前世界上大國進行軍備競賽的主要的戰場,要花很多錢,但是不能省。……(待續)
「前瞻 ( 11 )」
中國的外交
一個國家的外交,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廣交朋友,收集各國資訊,為本國企業,個人到外國做生意,進行投資提供服務,對僑胞在當事國提供領事保護,這一點在中東、非洲這些傳統上中國不熟悉的國家,當地法制,不健全的國家,社會治安不好的國家,領事館可以發揮的作用更大,中國向海外投資,許多有冒險精神的中國人單身匹馬去異國他鄉闖天下,現在越來越多,政府和當地國家建立良好關係,在當地支援需要幫助的本國國民,對這些出去創業的人將是很重要的。
總之外交不是叫口號,不是到當地作意識形態推銷,外交要實際,為國家,人民的實際利益服務。
……(待續)
「前瞻 ( 10 )」
中國的外交,對台灣關係
據說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初期,對外交部的講話中也提到對台關係,鄧的指示大意是:兩岸最終一定會統一,但需要時間,不過時間是有利於大陸的,鄧說他大概是活不到看到兩岸統一的一天。對台政策要懷柔,要有耐心,鄧特別提到不論何時不能武力攻台,誰這麼做誰就成了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了。
鄧的指示是非常有遠見,含意深刻的,兩岸的人是親兄弟,台灣人民如果滿意現狀,不想被大陸統一,就這樣維持現狀也很好。大力發展經貿關係,歡迎並扶持台商來大陸經商開廠,給予台灣各項經濟優惠,大陸吃虧一點都不要緊,同時促進兩岸人員來往,文化交流,彼此有共同利益,減少敵意,將來如何留給子孫後代去解決,何必現在動力動槍?中台關係在國民黨統治下有長足發展,即使民進黨上台,兩岸關係有阻滯,發展慢一些也沒有關係,「統一」根本不是急事,以實力對比來看,民進黨不能也不敢挑釁大陸,以大陸為敵,中台關係應該可以保持平穩,現在的局面就已經很好。……(待續)
「前瞻 ( 9 )」
中國的外交
改革開放前,中國的外交是「意識形態掛帥」,自以為是世界的中心,唯一掌握真理的國家,跟美國跟前蘇聯全都鬧翻,自己的人民還不能吃飽卻出巨資去援助「第三世界國家」,想做大哥,這樣的外交愚蠢至極,而受援助的國家往往反臉成仇,中國變成自我孤立,在世界上到處樹敵,處處碰壁。
外交的主要目的,是要在世界上為自己國家找到合適的定位,廣結善緣,在跟其它國家交往貿易的過程中為自己國家獲得利益,跟國家實力相配合,制定最實際的擴張本身利益的目標。
據說鄧小平曾做過外交政策的指示,鄧認為中國最重要的對外關係就是對美國的關係,要搞好對美關係,必要時甚至可以忍辱負重,有關說法並沒有官方的文件,從過去三十年中美關係看,我相信鄧是有這樣指示。
前蘇聯瓦解以後,美國是世界唯一霸權,它的霸權不但來自它的經濟和軍事實力,還來自它的政治影響力,西歐、日本、加拿大、澳洲、中東油國,都把它看成大哥,它們的保護者,如果與美國為敵,就會影響和這些國家的關係。其次,從實際利益出發考慮,美國霸權維持的這一戰後基本上世界和平的局面,對我們中國的發展非常有利。
舉例來說,當年伊拉克獨裁者,大野心家薩達姆進佔科威特,下一步他很容易進軍沙特阿拉伯,控制中東石油出口,美國出兵打敗了它,維持中東石油穩定出口,我們並沒有能力做這件事,美國做了,中國是極大的得益者。
改革開放以後三十多年,歐洲、美國都成了中國的主要市場,外國投資,外國技術也主要來自歐美,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可算良好的中美關係。……(待續)
「前瞻 ( 8 )」
中國的政制 ( 2 )
歷史已經證明,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各社會階層力量的消長而演變進步的。中世紀的歐洲,基本上是農業社會,是封建的皇朝制度,國王及貴族,他們擁有土地,其它人都附著土地依賴他們而生存,所以權力在國王及貴族手中。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中產階級興起,他們雖不擁有土地,但他們有工場,作坊,開店或是政府的高級公務員,他們也擁有財富和知識,不滿權力被國王和貴族壟斷,所以出現了十八世紀「民族、民主、民權」的思想,引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及後來的議會民主制。除了有些地方生產不進步,國家長期陷入分裂和無政府狀態,否則一切社會都會循相近模式演進。以北韓來說,金日成借抗日戰爭之名,組成軍隊,在戰後在北韓建立金氏皇朝,迄今大約60年,但在歷史的長河中60年算不了什麼,總有一天北韓的金氏皇朝會倒下,事情如何發生,如何演進我們不可能事先知道,但事情會發生,最後北韓人民可獲自由、民主,卻是可以預見的事,如果這一切和平地發生,當然是最理想了。
在世界各國的政制中,我最推崇英國的議會民主。不同政黨代表不同的社會階層的利益,各自在議會中表述自己的立場,爭取百姓的支持,並互相監督,遇到重大議題,爭吵是不免,但用投票決定,一旦立法,各方都要尊重。
這樣的制度有很大的彈性,容納不同的聲音,議員對選民負責,確保國家一切重大決策符合大多數國民的利益。
這樣的制度又有不斷地自我完善的功能,糾正社會上的不公正的現象,權力的移交公開透明,有法可依,有程序可循,一切有條不紊,由英國的議會制衍生出現代的議會制度,向國歷史,文化不同,議會制有的很有效,例如在美國、日本、德法等等大國,也有議會制無效,徙具形式,例如在一些欠發達國家。中國最後應走的路,應該也是類似英國的議會制,如何達到就費思量了。……(待續)
「前瞻 ( 7 )」
中國的政制 ( 1 )
中國的政制,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就講明是共產黨一黨專政的制度,以前還提:「無產階級」專政,現在進步了許多。資產階級 (先富起來的那一個階層) 已經允許入黨,隨著歷史的演變,共產黨也在改變,黨的領袖也嘗試用新的表達來描寫黨的性質。以前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先鋒隊」,現在的描述,黨代表先進的生產力及全民利益,所謂三個代表,「革命」的色彩大大削弱了,但一黨專政的制度不變。「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中國經濟和社會經歷巨變,不能不承認共產黨的領導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個制度也是存在問題的,首先領導不是經過民主的全民選舉產生,政權的合理性及人民的認受程度有問題,所以不斷地強調現在是第幾代領導人,還是用武力奪取了政權。接著是一代代的繼承,表達這個政權的合法性。另一個問題是權力在一個小圈子中私相授受,它的穩定性有問題。假定在一個重大的有爭議的議題上,最核心的掌權的人有不同意見,他們如何解決爭議呢?西方的議會制,不管有幾派可以自由爭論,最後用投票決定,中國的制度,最高領導層不能公開爭論,外界也不明了他們如何妥協,這引起政治不穩定的可能。
再有一個問題是權力太集中,黨主導修憲,黨比法大,黨又指揮軍隊,黨又掌管經濟,如果領導層中產生一個獨裁者,無人可制約他的權力,情形就很危險。
現在國家機關內腐敗現象大家都承認很嚴重,但沒有反對派監督,沒有輿論監督,依靠紀律委員會自己查自己,並不是長遠有效的措施,有一天這些有執法特權的人,很可能自己被權力腐蝕。黨內有另一個執法系統,跟政府的執法系統並行,這種制度並不正常。
為什麼現在國內的人略富裕一些,就把資產調到國外?把家屬送去外國,歸根究底是害怕政制不穩,害怕受不公正的權力迫害。
在過去的三十多年,證明現在的制度能駕駁經濟發展經濟,但不保證未來也是這樣,如果發生政制不穩定的事,中國的前途堪憂。
我不敢妄言應該如何如何,但希望新資產階級及知識階層的崛起,會從內部改造黨,改造並不斷完善現在的政制。……(待續)
「前瞻 ( 6 )」
工業 ( 2 )
前面提到國有的資產仍應繼續私有化,有一些大企業,例如大銀行、大電訊公司、大能源公司難以分拆的,應向私募基金、保險資金定向售股,減低政府持股比例,而讓相關基金派員入董事局監督並參與管理,現在政府所謂「所有制多元化」,也許正是向這個方向走。
除了服務民生,但難以牟利的企業,例如鐵路、城市地鐵 (投入太大,資金成本太高,難以牟利),仍由政府補貼經營,其它可以私有化的資產應該盡量都私有化。
此外,政府對企業外銷應予鼓勵,減稅免稅可能太引人注目,也跟WTA規章可能有抵觸,但可以用貸款減息,原材料補價等等其它方式幫助企業出口。
對高新技術新企業,政府可用創投資金資助,又給予減稅免稅優惠,基至給予價格補貼,直至相關行業成熟,具有足夠競爭力。……(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