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

        「內銀股價修復」

        我在二月九日貼過一篇博文,題目是內銀並無大量發展商壞賬問題,當時建行股價約4.90元/股。

        去年所有私企發展商都出現財困,市場估計銀行來自發展商的壞賬會非常多,因此股價跌了又跌,但去年十二月,中國央行宣佈會通過商業銀行向發展商貸款,這是中國式的QE,總金額不得而知。如果發展商獲得商業銀行融資,資金鏈不斷,業務繼續,那麼就不存在產生大量壞債的問題。而四大內銀實質是國有的,而內銀派息對國內的保險和退休基金的資金週轉十分重要,如果銀行盈利不減 (壞賬沒有大量增加),則派息也不會減,這一估計基本上正確,內銀盈利都有5-6%的增長,股價雖然極低,派息不減反增。

        近日建行股價大升,昨天報5.63元/股,兩個月大約升了18%,現價的四大內銀如果長揸,每年收息7-8%是相當有把握的,風險不大。

        順便提一下,股神又沽比亞廸,我在想當然他是在獲利計數,但是不是從一個側面反映美資正在撤離中國?不能說中間完全沒有政治因素。

3 responses to “雜談

  1. 深圳灣大空頭
    發佈於2023-05-17 07:48來自iPhone · 廣東
    https://xueqiu.com/9764533926/250560156

    全球所有的發達國家裡面只有美國長期維持了2%的增長速度,而且人口和人均GDP都是不斷增長,這真的是一個奇蹟了,其實並不是什麼美聯儲牛逼,更不是什麼白宮了,其實還是移民政策給力,自由獨立的文化吸引著全世界最聰明的人才,加上時不時出現幾個天才企業家,發明各種科技產品,不斷提升國家勞動生產力。經濟最終還是得靠天才企業家。 。 。 $蘋果(AAPL)$ $特斯拉(TSLA)$ $英偉達(NVDA)$

    • 星輝雪夜: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啊,財富和機會的聚集效應啊。

      投石哥:
      看看國內就知道,為什麼搞金融的去上海?為什麼創新創業的去深圳?為什麼大學畢業的年輕人愛去一二線大城市找機會?

      很多人其實沒明白自己想問的,應該是:為啥這裡能成為聚集奔赴之地,而不是那裡成為聚集奔赴之地。

      很明顯,放在中國,為啥朝歌是周朝政治中心,現在不是?為啥開封宋朝是權貴人才聚集地,現在卻在北京?為啥東三省一度是亞洲最具活力的經濟中心,現在變成大度假村和養老院?

      天時地利人和,包括很大的偶然性和運氣。否則,世界金融中心和創新中心也不會從歐洲/英國轉移到美國。而美國是否能延續這種優勢,也是受未來的天時地利人和影響,比如現在的多種族,昂撒人口占比的急劇縮減,政治正確性鬧劇,會不會撼動其經濟科技賴以生存和營養的人文根基?我認為會的,慢慢看吧。

      我們左右不了天時,改變地利也有限,但老少爺們可以少點抱怨和牢騷,少點冷嘲熱諷,努力爭取人和,最大程度把我們自己的國家建設好。

      美國,歐洲,覺得好就去;覺得暫時走不了就待下來好好乾;熱愛國家就努力把自己的活干好,日子過好。梁園雖好,終非故土。我個人是不會選擇去國外的,雖然現在我無論哪個國家的投資移民資金都是夠的。

      就像在股票投資一樣,人家是AI,新能源或者中特估賺錢,和我沒關係。我學習,但不羨慕不嫉妒不眼紅。股票這樣,生活,工作也這樣,國家之間不也應該這樣嗎?羨慕美國,可以,挖苦自己國家,什麼心態?歷史條件都不一樣,卻要求這個那個。看不到中國的進步嗎?一切都需要時間改變。

      $貴州茅台(SH600519)$ $中國移動(SH600941)$ $騰訊控股(00700)$ $寧德時代$

  2. 【專訪】陶冬:美祭新華盛頓共識 在產業政策上向中國學習

    user-tb1bl2ws3f
    美國要學中國?他們享盡榮華富貴貫了! 可以像中國人這樣吃苦耐勞嗎?我很懷疑啊?謝謝陶博士!

    kinleung1082
    説得對, 中國這些年的成就是靠中國人的刻苦耐勞, 不斷的加班, 離家去別省打工賺錢而成就出來的。 這些西方國家崇尚個人享受主義, 一星期四~五天工作, 那就可以達到今天中國的成就嗎? 光靠政府推行改革, 人民不願捱苦可是煌然的, 法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博士, 你這次的分析評論可能只較表面了!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