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

        「中國經濟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

        最近讀到了香港大學經濟學教授朱曉先生的文章,他提到從1990年到2007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年GDP增速平均達9.5%,當時的社會全要素生產率 (TFP) 達到4.5%的高水平。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在那一段時間內中國經濟發展體制日益市場化,資源和勞動力的配置流動流暢,民營經濟高速發展。

        而2008年以後,政府干預明顯增加,經濟體制變得由上而下,出現資源錯配和生產效益下降的問題。

        由2008年到2022年,全社會生產要素生產率 (TFP) 指數降到1%。

        中國經濟增速的來源,是國內貿易自由化,人員和物資流通暢順,以及市場驅動的技術轉移,由90年代後期開始,政策制定越來越集中化,中小企獲得資本困難,政府主導研發和專利數量急增,但效果不盡人意。

        朱教授認為要搞好經濟,不能祇靠國企,要發展創新也不能靠計劃指令。

        要依靠民企,鼓勵民企,幫助民企。

        專家的話講到了本質上,是不是有人會聽?不知道了。

One response to “雜談

  1. 近年似由趨勢成為政策,此可由國央企等改革和股價上改變可見一班。在符合國家政策路線同時,希望在政策上研究調調,令民間經濟活動力更具彈性和年青人在創新上更有活力。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