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

        「中國經濟奇迹四十年背後的深層原因」(之一) – 集裝箱運輸

        有網友對我貼出的「中國經濟奇迹四十年背後的深層原因」很有興趣,但覺得敘述太簡單,看不太懂。

        幾天的長假期中,讓我慢慢來解釋。

        上了年紀的朋友一定記得,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是看不到今天我們的習慣見到的集裝箱,當時的運貨卡車,車頭後面就是裝貨的平台,三邊有鐵的圍板圍住,貨物打包吊上平台之後還要設法綁紮固定,如果下雨還要用油布遮起來。1960年在美國加州有一家大的運輸公司,有上千輛卡車,從事在美國西岸由南面聖地牙哥到北部俄勒岡州的運輸,老闆每天都在想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他第一個念頭就是將裝貨四週的平台用安裝波紋鋼板並裝一個頂,本身就是一個結實的防雨的結實的箱子,貨從後門裝卸,裝完以後鎖上後門就可以走了,省卻很多固定包紮等工作,卡車的裝貨平台長度是標準的,二十呎,圍板的高度是八英呎,後門的寬度是八英呎,就是今天我們見到的貨櫃的前身。

        這個老闆又想到整個運輸路線都是沿着大西洋海岸的,何不用一艘船裝着貨車航行到目的地碼頭讓貨車從船上開走,省掉幾千輛行南北來回跑的柴油,這個構思也得到很大的成功,他的運輸公司成本比別人低很多。

        過了一年,這老闆又想到將卡車拖頭開上船是多餘的,祇有一箱貨下面有一個車架就可以了,到了碼頭從當地開一架拖車頭上船將箱和車架拖下來就可以了。又過了一段時間他又想到箱下面的那個有輪的貨架也是多餘的,到了目的地將裝貨物的箱從船上吊下來放在來接貨的拖車上不就行了?這樣就成了今天我們隨處可見的集裝箱了!

        隨後全世界的運輸都向這個方向發展,今天最大的集裝箱船可載8000個20呎標準箱,到了碼頭由計算計控制的吊車一小時可以吊下50個貨櫃,下面拖車等着,直接送去客戶門口,現在更在發展無人的碼頭,一切都自動化操作。

        有很多很多統計數字,運輸從散裝到貨櫃化,成本降低了95%!

        正因為運輸成本的降低,在生產成本中勞力成本及其它成本,例如土地租金,變得比重大增,工廠開始由高生產成本向低成本生產地區轉,其中最大的得益者是中國,發達國家也得益不少,從上世紀80年代迄今,四十多年全世界通脹極低,背後最重要一個因素是中國的平價勞動力進入世界的工業產業鏈!其它的因素下次再談!

One response to “雜談

  1. 張老師的對集箱貨運歷史和期後的經濟分析得非常好,真獲益良多。
    隨著疫情緩緩過去,令今年經濟向好,現很多財經人士都看好油、電、電訊版塊等,未知老師對這些可有甚麼看法?
    祝新年快樂,身體健康!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