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
「中國經濟奇迹四十年背後的深層原因」
最近讀到一篇兩年前某外國經濟學家寫的論文,感覺非常貼地,內容深刻,文章太長,簡介一些主要內容:
1) 集裝箱運輸技術到七十年代未趨向成熟,跟傳統的散裝運輸比,成本節約了95%,這令到工業由發達國家遷移到不發達國家成為可能,由於運輸成本低,消費地和生產地區離遠近影響極小。
2) 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政策,中國有大量低成本勞動力,80年代初中國勞工的平均收入祇有美國同等工作的工人的3%。
政府就外來投資實行優惠,便宜的勞動力,便宜的土地使用費,優惠的稅制吸引大批工廠遷入中國。
事實證明中國工人心靈手巧,刻苦耐勞,遵守紀律,是全世界難找的勞動力市場。
3) 中國政府外交政策的配合,低調,同美日歐等發展友好關係,他特別提及,當年鄧小平要訪日,改善兩國關係,吸引日本資本來華投資,當時日本政府提出了釣魚島主權問題,中國讓了一步,在堅持擁有釣魚台島主權的同時,承認該島主權是跟日本有爭議的,這樣才順利地訪問了日本,改善了中日關係。
4) 香港發揮了獨特的作用,是香港的企業家率先將工廠遷入中國,起了一個示範作用,中國改革開放早期進入中國的所謂「外資」主要都是香港資本,遷入中國的港企全都獲得了豐富的回報,美、歐、日的資本才相繼投入中國,並大部份都很成功,直到今天.。
5) 中國內部,政府放棄了計劃經濟,在90年代政府將大批國企 (省級以下的) 私有化,激活了中國內部經濟。
6) 政府將農地的租賃權賦與農民,而且允許租賃權可以有價轉讓,不僅釋放出大量財富,而且令土地向最有能力經營的人集中,奠定了今日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基礎。
7) 原來城市中政府擁有的房產,價值雖然龐大,但祇能收到少量租金,像農村土地一樣,政府將租賃權賦與當時租住的人,而且允許租賃權轉讓,又釋放出巨量的資本。
這樣的文章令人耳目一新,眼光開闊不少,跟各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