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
「再談中東」
自從瓦特發明蒸汽機以後,機器代替了人力,開始了現代工業,當時用的燃料是煤,英國有不少煤礦,成了全球第一個工業化國家。
大約要到1860年代,美國在賓夕法尼亞州成功開掘了第一口油井,石油比煤熱值高,容易運輸,容易處理,從此開始了石油的年代,接着在德克薩斯州發現大油田,美國的石油業蓬勃發展。
我們都知道洛克菲勒這個名字,知道他是石油大王,他的煉油廠當時的主要產品是煤油,用於點燈做飯的,剩下的油渣 (重油) 才拿去燒蒸氣,那時汽車仍未發明,燃油的發動機也在研究中,沒有生產。
到上世紀20年代 (1920年) 中東才發現石油,最早是在伊朗,英國油公司捷足先登,接着在現在的海灣區發現了巨大的油藏,當時沙特半島跟現在的海灣區是一片沙漠,鳥不拉屎的地方,阿拉伯的遊牧部族你來我去,沒有現代國家,沒有現在的城市,當時的石油公司,主要是英資的兩家大公司,各自扶植幾個較大的阿拉伯酋長,給他們武器,教他們作戰,各自霸佔一塊地盤,石油公司則在他們的同意下採油,皇室和政府都是要聽命於石油公司的。接着美國油商在沙特阿拉伯也找到石油,美國的勢力開始進入,海灣這些油國都是人口極少,沒有文化,軍力脆弱的國家,歷史上都接受英國和美國的保護,直到今天,而西方也對中東石油予取予攜,政府祇能收到可憐的一點點稅,這種情形在上世紀70年代開始發生改變,這些阿拉伯政府有更大的自主權,逐步將油田國有化,但開採,提煉,銷售仍在西方公司手中,國家安全則依靠美國軍事保護。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墨西哥發現大油田,接着巴西也發現大油田,美國就改用更近的墨西哥,巴西進口,逐漸減少對中東石油的進口,進入21世紀,美國成功開採頁岩氣,自己成了能源大的生產國,還能出口能源。
這時亞洲的中國,日本,印度,印尼成了中東石油的主要買家,美國不再是大顧客,當然影響力下降。
以前是西方勢力,絕對控制中東油國,但美國支持以色列,美國鼓吹民主體制,美國代表的是基督教文明,跟阿拉伯的價值觀完全不同,阿拉伯國家對美國的作為祇能逆來順受。
今天中國勢力滲入,阿拉伯國家是歡迎的,至少可以平衡部份西方影響力,左右逢源增加自己談判的籌碼,所以給習主席那麼盛大的歡迎儀式,也有重要政治含意,做給英美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