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
「社會政治體制的演變」—星期六的冥想。
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政治體制,是由當地的文化,生產力以及構成社會結構的各階層的形態決定的。在古代,全球都是皇權制度,因為當時世界處於農業社會,自然經濟。最大的,幾乎可以說唯一的資源是土地,土地屬於皇室和貴族,其它所有的人幾乎都是依附於土地,是皇室貴族的佃農,農奴或奴婢。這些人沒有受過教育,他們仰望主人高高在上,也接受這樣處境,祇求主人慈悲一些,生活有溫飽就滿足了。
到了中世紀,十六,十七世紀,生產力發展了,出現了作坊主人:磨坊主人,磨小麥的;烤坊主人,做麵包的;紡織作坊,織布的,又有很多高級政府高吏,醫生,放高利貸的……,他們沒有土地,但他們有知識,有財富,他們再也不會像佃農一樣仰望他們的高貴主人,他們覺得自己已有知識,有能力,有財富,為什麼要比貴族低一等?而且他們要求自己的私有財產得到保護,於是就有思想家提出人人平等,也就是人權這個概念,並提出了民主,這個概念實質就是中產階級,要爭取自己的地位,反對皇權獨裁,爭取自身的權利。
在法國通過大革命,流血的鬥爭,打倒了皇權,一步一步確立議政制度,並發展成今天的議會民主制度。在英國則用比較和平的,協商的方式,皇權一步步退出權力核心,到今天皇室祇是一個裝飾品。在中國,一直到日本入侵,基本上仍是一個農業國家,農民佔人口80%以上,並沒有強大的中產階級。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雖然推翻了大清皇權,但最後形成的是舊的軍閥勢力的崛起,很像歷史上的群雄割據,直到抗日勝利,建立新中國,仍是農村包圍城市,本質上是又一場農民革命。直到今天,中國的經濟,技術,生產力飛速發展,中國才有了教育普及,中產發達的社會。
教育普及的社會,老百姓不易被愚弄,日益增強的維權意識都在推動社會不斷向前發展,不是任何人的意志能左右的。
給大家分享
給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