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隨筆
「政府政策對經濟的影響」
中國政府經常出政策干預經濟,市場也是已習慣了,但以前的政策多是以平衡和調節經濟為出發點,鼓勵某些行業或抑制某些行業,刺激經濟或避免經濟過熱,但近兩年的政策干預,很多是出自政治正確的考量,不考量經濟得失。
一個例子是滴滴出行美國上市受到網信辦嚴厲徵罰,引發美國投資者集體訴訟,滴滴出行公司造成重大損失,最後又引發美國證監出台「外國公司赴美上市問責法」,從此沒有中國公司能赴美上市,我們普通投資者總以為國家不會對本國公司下重手,又認為赴美上市是集資的重要渠道,但網信辦考慮的是「國家安全」,不會顧及經濟利益。
另一個例子是對公司的反壟斷調查,特別是提及「打擊資本的無序擴張」,一般的巨型網企,股價都跌去了60%,是不是國家根本不喜歡看到私企的資本擴張太快,經濟影響力太大?
還有一個例子,國內有一個說法,黨媒沒有人看,網上媒體卻很熱鬧,但沒有人管,西方的價值觀,不健康的內容泛濫,所以政府也有介入來管來整頓,小到名藝人的作風,直播帶貨的逃稅,大至立場是否正確都要管,都要糾正偏差。
順便提一句,對私企地產業的巨企的打擊,應該也是「反對資本無序擴張」政策的體現,私企發展成幾萬億價值的企業,不符合政治正確的理念,而且其中可能有官商勾結,寡頭貪腐的情形。
近年來一些政策對市場影響很大,這些政策的考量不是從發展經濟出發,而是更注重政治正確,投資者應該要理解這一點。
所有中國政府經濟政策都是為了維護大多數國民的利益, 也就是維護國家穩定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