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 ( 2 )
「淺談躺平」
躺平現在在大陸成為一個熱門詞,意思就是放慢手腳不做事了。既然不做事了,躺平就更舒服些,怎麼會現在出來這樣的詞呢?這反映一種什麼社會現象呢?
能夠「躺平」而仍有飯吃的人,肯定不是普通的打工仔,應該是政府的幹部僱員或者是老板階層的那一個水平的人,是社會的中堅,很重要的那一批人。
為什麼幾十年來他們都拼命工作,中國能夠發展到今天,而現在都不想做了,想躺平了呢?
試試分析深層的原因。
中國是一個有悠久歷史的中央集權的政府,歷來都有大量的各級官僚,而這個系統在運作中,除了我們看到的法律的規限之外,是有大量潛規則的,這些潛規則隨着歷史的演變,一朝一朝或有改變,但從來都是普遍存在的,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形成不同的潛規則。
清朝時雍正皇帝即位後,認為官餉的虧空太大,雍正是非常勤力又精於計算的人,他於是就致力肅貪,蒼蠅老處一起打,但隨着大批大批貪官落馬,他發現施政困難,於是近臣中有人向他進諫,有大量陋規 (潛規則) 不能算是貪腐,官員祇靠有限薪俸過日子都過不去的,潛規則維繫了官場的運作,維繫着政府的效率,如果再這樣肅貪,官員都要躺平了,政令無法貫徹,結果雍正帝,貴為皇帝也要認錯,收歛了肅貪,並向官員發放「養廉銀」,意思是好好工作,不要貪那麼多,政府增加一點你的津貼,讓你日子好過一點。
不同時代的潛規則是不同的,但它永遠存在在中國的官僚系統中,確切地說它也泛濫到商界中,基本的道理是用權力去交換利益,或者倒過來說也可以,是用利益來驅使權力來為他做事。正是這種互利的關係驅動着整個系統的運作,在很多情形下這種互利關係是心照不宣的,也不一定違法,也不一定很醜惡,體現在外表的可能是人情世故,完全無害的。
雍正皇帝的嚴厲肅貪最後是失敗的。
另一種有資格「躺平」的人就是老闆級人物,他們原本為了自己私利是努力工作的,生意大了還想再擴大,但是如果國家政策變了,可能對私人資本不那麼友好,甚至可能來限制它們發展,甚至分佔他們的利益,他們當然不會去努力擴大生意,而是願意躺平不幹,觀望形勢,如果客觀環境更不利,他們就想到保住財產,將財產轉到安全地方。
「躺平」成了熱門名詞,很多人不想努力了,對經濟影響是很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