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
「國企私企」
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市場經濟成熟的經濟體,很少很少國有企業的。有些時候出於特殊理由,政府接管了企業,甚至整個行業,在情況回復正常時也會將持有的企業再私有化賣掉,政府不會來經營實體的一家工廠或銀行,因為太多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政府經營的公司企業都是效率低下的。在美,英,德,法,日這些國家,甚至軍工企業,擁有最尖端軍事科技的公司,都是私營的。
國營企業有兩個顯著的體制缺陷,一個是大鍋飯制度,憑着行業壟斷或國家資本,人人都不思進取,能偷懶就偷懶,「做不做36」就是這個意思。而企業高福利高津貼,甚至長年虧蝕都無所謂,企業中充斥冗員是普遍現象。國企另一個體制缺陷是企業領導不必進取,除非接到上司指示,否則企業領導不需思考如何擴張業務,如何提高效益,所謂「不做不錯,多做多錯」就是這個意思。
中國由於是在改革開放過程中轉制而來,所以國企特別多。朱鎔基做總理時將省級以下國企都私有了,以後的三十年中國經濟因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
私有化以後企業管理者成了老闆,他的生活,吃粥吃飯就要看他是否能將企業經營好,中國經濟運轉的效力大大提高,創造了世界奇跡,許多原本僵硬虧本的國企,發展成了國際大公司。
朱鎔基年代國企普遍虧蝕,向銀行借債發工資,彼此之間也互相拖欠,形成「三角債」,私有化以後這些問題迎刃而解。
有一種說法,中國的體制可以窮一國之力,辦成大事,如是發展導彈,製造航母,這需要國家體制,不計成本,網羅人才,祇求達到目標,但日常的經營就不是這麼一會事。
所以改革開放,發展經濟的思路還是要鼓勵私企,鼓勵個人創業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