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

        「有形的手與無形的手」(上篇)

        從亞當•史密斯寫了「原富論」開始,現代的經濟學理論出現了,很長的時間裡以亞當•史密斯為旗手的古典經濟學理論認為,祇要貨幣是有牢固的價值擔保的 (後來的金本位制),祇要政府收支平衡,市場上各經濟要素彼此牽制,自動調節,經濟自然會運作得很好,市場的自動調節機制就是所謂「無形的手」。

        但到上世紀二十至三十年代,全球經濟出現衰退,失業增加,工資自然下調,經濟滑坡政府稅收自然減少,政府就裁員減薪,結果是經濟更差,螺旋形下跌下滑,各國更築起關稅壁壘,保護本國工業,結果是衰退更加嚴重。

        凱恩斯一早就注意到這個問題,寫了很多文章,並在1936年出了「經濟通論」一書。

        他認為衰退是社會總需求不足,唯有政府可以提高總需求,辦法就是實行赤字經濟,由政府舉債,大搞基建及公共建設,提供大量職位,就業的人多了,消費自然增加,經濟可以復甦。

        美國羅斯福總統上任,基本上採用了他的方法,大興土木,結果果然有效,此時政府的手介入經濟了,就是所謂有形的手。

        即使凱恩斯也認為正常情形下,政府最好少介入經濟,讓無形的手去管會更好一些?

        由於凱恩斯認為政府有赤字未不足為慮,當時很多人質疑他,怎麼能長期繼續呢?將來怎麼辦?凱恩斯說了一句出名的話:「In long run,We are all dead」。

        凱恩斯的思想在今天更被運用到極致。2008年金融危機,當時聯儲局局長貝南克就採用了量寬的政策,由聯儲局買債,財政部發債,大印銀紙解決困難。當年由於次按債券危機,市場上大約六萬億美元,相關債券的價值突然融化掉了。後來聯儲局做QE,待危機過去,聯儲局資產增加了六萬億美元,不是巧合,剛剛補上那個破洞。

        現在歐洲,日本,美國QE似乎常態化,各國都有龐大赤字。譬如美國,08年之前每年政府也都有赤字,但本地銀行,保險公司有大筆現金 (存戶存款,保險公司收到的保費),正好用於買入國債,還有外國政府,外國的中產增加美元儲蓄,所以是一種可以永續的態勢。但現在3.5萬億美元預算即將通過,赤字可能近二萬億。本土的金融機構已沒有能力填補這個大洞,唯有聯儲局繼續做買家,現在聯邦政府負債已達28萬億美元,現在信用還在,但能永遠這麼做下去嗎?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