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網友 – 杰克
杰克:謝謝你7月29日的留言。
我將你的留言也貼出來。
我們辯論的問題是無解的,可能大家都對了一半,都有道理,但完美社會是不存的,完全公平的社會也是不存在的,絕對權力的領導人的人以大眾名義想去實踐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歷史上都是以悲劇告終。
祝
好!
DPZ
網友杰克的回應
老師:
我有另一個看法。暫且不論中央管東管西對不對。我只提一個過去的例子。當年亞洲金融風暴,香港嚴守市場經濟原則(入市救市除外),任由樓價下跌,任由銀行收回供款人的抵押單位,結果,香港內傷了七年。新加坡面對同樣情況,但新加坡要求銀行向業主提供再融資,延長還款期,和供款人共渡時艱。結果,新加坡受的傷害遠比香港少,而其經濟復甦的步伐亦較香港快數年。
至於社會底層勞工,在議價實力不對等的情況下,被大機構剝削,也不是簡單的東家不打打西家的情況。香港未有最低工資時,一般侍應的時薪只是15至20元。這種情況在香港已發生多年,只是社會上層人士習以為常,不多理會。
治大國如烹小鮮,聽國內朋友所述,政府已向多間大機構商討家庭友善安排,以上下班時間和學校或托兒所時間對接,方便上班人士照顧子女。這樣細心的政府,不是香港政府可以比較的。我們香港中產家庭,每天就為子女照料而煩腦,沒家傭的就更大問題,所以新一代連生孩子也放棄了!
我再舉一例,就是股票交收安排。根據國際標準,T+1或T+2是常態,而且錢貨是交易後才安排的,其間為了管理交收風險,十分複雜的按金計算方式應運而生,而背後由結算所到經紀,再由經紀到其客戶,一層一層,千絲萬縷,極其繁瑣,一有什麼大事,交收風險極大。不過,中國是以一戶一碼,結算所直接有投資者的資料,交收以前端監控,即有錢才可買,有貨才可賣,交收風險近乎零。這一個設計,是在朱鎔基年代已經有初形,而且成功發展至今天的模樣。這個曾經被歐美批評有違國際標準的交收制度,經過多年的驗證,不但證明是成功的,而且省時省力。
總結一句,中國政府有時做事,其政策目標是很遠的,一般人未必看很清楚。有時,我們只能”信”。
謝謝老師的重視。
我明白很多問題都沒絶對的對或錯。我的眼界也只是集中在這幾十年的中國有為對香港無為。太長遠的也只有天知道。今天的大變局下,很多事已令需要重新認識,又或在歷史上一早已認識,只是近年我們被怱柔了!我指的是西方的民主正義,種族平等。至於中國政府強調的民主集中制,聽落很新,很不認識,但外交部反問外國媒體,中國獨裁沒民主,不尊重人民意願,能有今天的成就嗎? 能有德國及英國學術硏究的結論,超過90%國民支持現政府嗎? 這個情況又十分實在。
美式民主,我曾經非常欣賞,但出現特朗普後,怕怕了!一個什麼都不懂的人,可以一晚成總統,可以運用權力到這個地部,臨下台前,幾乎令中美開戰(中國出動戰機令美國駐聯合國大使放棄赴台)。我開始明白中國內地所謂先調硏而後政策。其實,如果過程做很仔細又科學,出爐的政策也是民主產物,比一人一票的形式化民主更合乎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