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
「強國路上天助中國」
中國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的政策以後,僅僅四十年,中國從文革的一片頹垣敗瓦中走出來,從吃不飽飯到今天完成全國基本脫貧,人民生活大幅提高,成為一個世界強國,內部的因素當然重要,就是政策正確,行政有效,人民勤勞肯學,社會內部種族,教派等衝突少,但外部因素也迎合了中國發展的需要。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貨櫃運輸技術成熟,運輸成本大幅下降,發達國家將生產線轉到工資,土地成本低的國家,降低總體成本成為可能。中國因為勞動力幾乎無限,勞動力成本及土地成本低 (當時中國工人的工資祇及美國同樣工人的三十分之一),所以是生產鏈從發達國家轉移到不發達國家的最大受益者。設想一下,如果當時運輸成本依然高昂,中國即使開放,別人也未必會來。而且當時中國社會很窮,消費力很低,如果從零開始工業化,全靠自己,不知要花多少年,當年成千上萬外資工廠湧入,也帶來外國市場,中國迅速工業化。
國家的好運氣接踵而來,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的能源消耗已經非常龐大,我國缺少石油,要大量進口,雖然到處尋找,但數量都不夠,成本又高,不得不向中東油國進口。當年墨西哥跟巴西發現了大油田,美國轉向就近的兩國進口石油,將它在中東的份額讓了出來。現在沙特是中國最大的供應國,伊朗也是,中國能源供應無憂,此事許多人都忽視了,如果當年美洲沒有發現石油,中國要同美國爭?後果祇有天知道了。
到2010年,美國上下都感受到中國崛起,那些智庫都在談論如何扼制中國,但幸運的是爆發了9.11,美國的注意力全轉移到反恐,還想改造伊斯蘭文明,將美式民主引入阿拉伯國家,美國耗費大量國力,白忙了十年,中國又獲得十年發展機會。
特朗普上台,美國已從中東抽身,他瘋狂打壓中國,其實不是他的發明,是美國的既定國策。特朗普及共和黨內極右的一批人,明知貿易戰美國也痛還決意要打,他們中有一批人是認為中國經不起打壓會垮下去的,事實證明這些人的做法錯了,美國自己也痛的政策不能再用,漸漸轉變成今天的中美關係。
中國的國運正盛,還要提另一件事,就是氣候變化。現在中國的西北,華北本來缺水的地方,現在降雨量大增,本來乾沽了幾十年的河裡又有水了,黃土高原綠化,沙漠綠化,天氣也幫了大忙,寫在這裡為國家興旺大家高興高興。
感謝老師的明晰分析, 很高興看到天降甘霖幫助中國開發廣大西北地區的消息。
美國口蜜腹劍,中國應保持警惕。
坦言集:中國調整
美國對華的圍堵正在擴大網絡。公開說不會圍堵,實際卻是到處糾眾抑制中國的發展。不說新冷戰,實際上是快速推展冷戰政策。或許這樣的言行不一,是企圖欺騙中國及國際社會,但中國是這樣愚蠢可騙嗎?國際社會也是無知到任美國擺布嗎?
美國的策略是動員其他國家對中國進行封鎖。首先是中國的投資,其後是關鍵的零部件、科技原件等,目的是打擊中國的生產,破壞中國生產的供應鏈。這已不是正常的貿易競爭,而是近乎戰爭形式的攻擊。中國向世界貿易組織申訴,即使勝訴也沒有用,因為美國已經不是依從公平的自由貿易原則,也不屬貿易的範疇,而是政治、經濟合一的戰爭。戰爭只能以戰爭的方法對應。
一直以來,中國的經貿重心是發達國家,美國為主,近年美國的比重稍減,但還是中國經貿最大的目標,資金流入最多(當然不是直接流入,而是採取許多途徑,迂迴進入)。美國現時的反應對中國打擊頗大,需要作全面調整。
中國的對策是擴大內需,但短期擴大的空間有限。原來出口商品的要求與國內需求有差別,不宜修改。少了發達國家的出口份額,或許不會短期有很大的規模,中期之內也不易由內需擴張來填補。要使出口持續擴張,來推動國內生產的發展、升級,中國需要新的市場,而這只能從非歐美發達國家而來,這亦即是中國所提的「一帶一路」國家,歐美以外的全球化。
由此,一是中國要逐步轉移出口重心,即使不放棄歐美市場,也要開拓非歐美市場以防範歐美以貿易作為武器,對中國制裁攻擊。二是非歐美國家還在發展中,許多條件不如發達國家,中國可以加強對當地的基建投資以至生產等各方面的投資,改善當地條件,推動經濟發展,以形成更大的市場,也可以作為中國經貿合作夥伴。
歐美國家正陷於困境,除了德國、日本,均以負債運行,缺乏中國的經濟力量支持,很難增長。現時投資基建和再工業化,為時已晚,也沒有海外市場來作推動力。除美國外,歐洲、日本等人口老化、衰減,即使重振,亦不可能與中國及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競爭。美國為首抱團封鎖中國,是最後的掙扎,也作用不大。
中國與俄羅斯以武力護衞,在經貿方向與歐美競爭,集中開發「一帶一路」國家的經濟和市場,與它們作更大範疇的分工協作。不出太多的時間,相信不過10年,此消彼長的形勢便會清楚。中、俄等要防的是美國發動戰爭,垂死戰鬥!
研究所所長 陳文鴻
老師,
黄土高原和沙漠的綠化若沒有氣候變化,單靠中國的努力是否做不到今天的情況啊?
無論如何, 在理論上中美開戰並不是絕對不可能的。
龍吟虎嘯:中美開戰種種問題
這場美國發起的對華「世紀大戰」、「國運大戰」,最終會不會導致美國對中國發動戰爭呢?如果不動武美國就能打垮中國,當然就不會動武。但如果美國用盡了其他手段,仍然不能使中國屈服,那麼戰爭就成了美國最後的「選擇」。
說「選擇」,因為若從理性主義、現實主義、損失計算、勝負與否的判斷出發,美國可能知難而退。如果美國失去了理性,從帝國主義的霸權本性出發,從某種「危機感」、「威脅難除」出發,從不可遏制的迷信戰爭能解決問題的瘋狂心理出發,那就會發動戰爭。上述兩種狀況深藏於美國的社會制度、歷史傳統、文化精神之中,如今特別糾結。
美國要通過發動戰爭打垮中國,其目的和前景有兩個估計,一是大規模的摧毀中國的國力基礎,摧毀中國的經濟、軍事、科技、工業、金融等發展力量和有生力量,讓中國「一夜回到解放前」,回到改革開放前,讓中國成為戰爭廢墟。二是通過戰爭擊垮中國政權,扶持美國代理人上台,建立傀儡政府,成為美國附庸,順便把台灣、新疆、西藏、香港等分裂出去,「成全」台獨、疆獨、藏獨、港獨,肢解中國,讓中華民族永遠無翻身機會,成為美國隨心所欲的龐大自由市場,成為美國「普世價值」的「民主樂園」。
要達到上述目的,美國不發動戰爭則已,要發動就必須是大規模,而且要找一個「很充分」的理由,要有一個引爆戰爭的引信。這個理由和引信是現成的,就是台灣問題。不論是「台獨」突發事件,還是北京按照「武統」計劃動手,都可成為美國對華戰爭的點爆索,引發大戰。這場大戰最低程度會把日本、南韓、菲律賓、「五眼聯盟」,甚至印度都捲進來。而中國若勝了,不但台灣可收回,沖繩(琉球)亦可「認祖歸宗」,美國在亞太區的力量和影響力將大部分消失。中美大戰,如果歐洲一些不知好歹、活得不耐煩的國家想跑來趁火打劫,那麼俄羅斯就得天賜良機,北極熊就會向歐洲撲來,世界大戰開打。
評論員 柳扶風
記住歷史的教訓!!!
坦言集:鑑而不哀
近日外孫女喜讀古文詩詞,我拿唐代杜牧的《阿房宮賦》予她誦讀。一因是她在學校學過秦平六國,一統天下的歷史,頗感興趣。另一因是杜牧下論深刻,有以史鑑今的作用。外孫女便可把她讀過的中西歷史串連起來。歷史是學以致用,明古通今。我希望她能有所啟發,不只愛文章語言音節之美。
《阿房宮賦》的重心不在於「六王畢、四海一」,而在「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打破一般泛泛之論。若將之移作論美國帝國主義的興衰,亦極恰當。
美國之興,是歐洲列國之敗。不是甚麼民主納粹之爭,而是歐洲列國自相殘殺,讓國民移民美國求生,坐大了美國,也讓美國可旁觀而收漁人之利。美國興旺還在於逃卻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之劫,移用蘇聯社會主義的福利體制,開創資本主義的社會福利主義,也借大戰的毀滅性創新,提升技術與產業,方成就霸業。
美蘇冷戰,以蘇聯瓦解告終。蘇聯之壞,一如六國,壞在內部,不在鬥不過美國。美國唾手而得全球霸權,拿到所謂歷史終結的黃金機會。但其後美國不珍惜機會,一敗於阿富汗,再敗於敍利亞,自我虛耗,也弄致眾叛親離。原因不在於伊斯蘭教的恐怖主義,更不在於中國的強力競爭,而在於美國的窮奢極侈、狂妄霸道。有全球霸權之勢力,卻無對全球發展的責任和道義。號稱世界警察,不過是橫行欺凌,與眾為敵。杜牧說:「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美國1900年經濟超越英國,可有120年。大戰後正式取代英國霸權在於1956年蘇彝士運河之役,至今亦近70年了。似乎走向正是由盛而衰。中國現時提的兩個100年,頭一個是中共創黨,第二個是人民中國建國,代表着中國由衰而盛歷史大趨勢。兩相差別,或許在於能否愛人民,在一國之內,乃至擴及天下。杜牧說:「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911」事件便是戍卒叫,函谷舉的先聲。
美國敗走阿富汗、敍利亞,可憐的是人家國土變焦土。可是總會有一天,楚人一炬,會燒焦美國本土呢?
對歐洲列強,美國、中國,乃至天下眾國,杜牧的感嘆,還是極其之警惕: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中國與世界當應鑑之,再不能走美國和它之前帝國主義的老路。
研究所所長 陳文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