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 ( 1 )
今天共有兩篇網誌,標題是「雜談 ( 1 及 2 )」。
「GDP的迷思」星期六的冥想。
GDP這個詞大家耳熟能詳,指的是一個國家國民生產總值,通常大家用這個指標來表示一個國家的經濟規模有多大,GDP越大,表示這個國家的經濟體積大,用人口數一除,就是所謂人均GDP,這個值越高,表示這個國家是發達的,人民生活富裕。
通常我們看到的數據是各國政府相關統計部門發表的,然後用匯率換算,轉化為以美元為單位。還有機構將全球國家GDP排位,大家就有了一個印象,全球國家經濟強弱就有一個概念。
這個數字有參考價值,但是又是很不精確的,很多國家根本沒有一個有效的中央政府,GDP多少祇是說說而已。就是發達國家,包括中國,發表的數字,也是不精確的,國與國之間的數字,是難以相比的。
先說「地下經濟」,也就是不交稅,政府完全不知道的生產總值。譬如在中國,老師在課餘在自己家中開個補習班,收費為有需要學生補習,老師的補習收入遠超他 (她) 的正職工資,當然不繳稅,全中國有多少老師?總數加起來就是天文數字。自由職業者,工餘打一份散工也沒人管,不繳稅。農村裡的市集買賣,雖有稅務官駐場,但是天才知道他收了多少稅又漏了多少稅,這也是一個巨大的天文數字。
再說統計的方法,香港如果你營商做生意,一定要開公司註冊,然後有一盤帳交給持牌會計師做數報稅,美國制度也差不多。但在中國就不同,中小企採用評稅制,就是公司有賬,稅務部門都不重視,每年評稅,由稅務部門定下應繳稅額,而交稅方可以提出異議,最後雙方議定雙方同意的金額,稅務部門有上級單位派下來的定額指標,祇要達標稅務部門也完成任務了,所以真實的企業產出究竟多少?可能祇有老闆知道。
除了以上兩點,還有一個匯率換算的問題。現在普遍認為人民幣幣值是被低估的,幣值是否被低估,可以用一個平價購買力計算出來。2008年世界銀行的報告,認為人民幣兌美元低估了30%!
如果考慮到以上三個因素,再來看看實際的產出,中國的發電量,鋼鐵產量,汽車產量,各種家電產量,輕工業產量,包括紡織品,製衣,製鞋……都遠超美國,所以現在估中國GDP,2028年超過美國,是美國學界的共識,真實情形可能是今天,現在中國GDP已超國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