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
「中美會談 ( 2 )」
中美高層會談,兩天談了三輪。上星期六我提及第一輪會談雙方唇槍舌劍,好像就要翻枱,但結果必定有正面消息。
昨天會談結束後,雖沒有共同聲明,但雙方代表走出會議室大門,還是分別向記者說了一些正面的話。中方說會談是坦誠的,積極的,有成果的。美方說談判結果在預料之中,雙方也都認為在一些問題上有合作的可能。
中美之間有重大的現存的共同利益,而經貿金融合作更有廣闊前景。中方說是抱着善意來的,美方其實也一樣是想解開給特朗普政府搞壞的雙邊關係的結,不是準備來吵架的。這次會談可以說是一個好消息,中美之間有溝通,可以談,可以合作,關係會緩和下來,「融冰」的速度有多快?雙方的關稅會不會逐漸取消?科技禁運會否緩和?誰都不知道,但應該是向好的方向發展。
中國崛起讓美國感覺受到威脅,美國兩黨都有共識,但共和黨特朗普那一幫人認為打壓中國,中國會垮,則證明完全錯了,現在要換一套與中國相處,但確保美國在這種關係中獲利的新政策。
分析得非常好!!!
坦言集:撕破謊言
中美的新冷戰是全方位的抗爭,比起公開的戰爭,更具隱蔽性,更難應付,也影響深遠。例如,舊冷戰時美國妖魔化蘇聯,是惡毒地捏造共產黨和共產主義的罪行,把一切有據或無據的失誤都歸入於共產主義的因由,卻埋藏英、美等西方國家在大戰與冷戰中的許多戰爭罪行。
上世紀50年代的麥卡錫主義,可與中國文化大革命時的政治失控相比。美國200多年的種族主義暴行,更比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統治中的錯誤遠為嚴重,堪與納粹主義的反人類種族清洗相同。一直以來,英、美等西方國家都歪曲歷史,簡化為正義與邪惡之爭,西方為正義化身,以此來愚弄西方人民與世界,歷史變成宗教化的謊言。
改革開放的中國,錯誤地摒棄了中國人民百多年革命造就的對西方侵略的認識、仇視,而與美國在各方面合作,甚至在中國社會產生出親美崇美、貶中貶共的言行與心態。改革開放的轉變中,美國化是鋪天蓋地推行,以至對中國歷史、美國歷史、世界歷史全面更變了認識與立場。這已經不是西化、現代化的爭論,而是中國應否全面融入美國體制之內,整個中國文化面臨轉變,以至存亡的大問題。
或許正是由於這個趨勢,美國會認為中國不過是和日本一樣,容易收拾。在中國經濟開始威脅美國的霸權,中國在外交上不再容忍美國,美國便要教訓中國、收拾中國。它以為一加壓力,中國便會如當年的日本,俯首稱臣。可惜事與願違,中共不是日本的自民黨,也不是蘇聯共產黨。太平盛世時可能忘其所以,但在壓力之下,卻幡然回復初心。100多年的民族奮鬥已經把教訓烙印於心,一時糊塗,還會驚醒,驚醒之後,更看清世界,面對現實重定中國的戰略和對美的策略。
中國的國歌是抗戰時期的《義勇軍進行曲》,一直沒忘掉革命和革命所面對的艱辛。中美新冷戰是另一場抗戰,煥發起中國人民的民族志氣和奮鬥精神,改革開放從模仿抄襲便進至文化抗敵、創新民族的階段,是真正的文化復興期的開始,支撐是中國的自我認同和歸屬。
正是中國的重覓自信心,便不再忽視西方的歷史暴行,便可以在公開的國際場合上盡數西方的種族主義、種族滅絕的反人類罪行,把國際社會一直以來的假象撕破,使西方人民和全世界重新面對西方的罪行,鑑古證今,也以古為訓,防止美國等再借用宗教性的謊言瞞騙和進行侵略。
中國帶頭,全世界便可以認清從歷史到今天的現實,意義重大和深遠。
研究所所長 陳文鴻
阿拉斯加會談楊潔篪的發言,是中國在國際場合首次表明要「平視美國」的表態,過去外交上要韜光養晦的日子正式結束。
當中國要平視美國時,在南海問題上,中國以不斷加強區內軍力去回應美國的「關注」;華府制裁香港,北京也不作任何讓步,對港政策絕不手軟。下一回合是台灣,如果和平統一遙遙無期,北京會否要美國「讓開」,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台灣問題……
陳景祥:當中國要平視美國
https://news.mingpao.com/pns/%e8%a7%80%e9%bb%9e/article/20210324/s00012/1616524573084/%e9%99%b3%e6%99%af%e7%a5%a5-%e7%95%b6%e4%b8%ad%e5%9c%8b%e8%a6%81%e5%b9%b3%e8%a6%96%e7%be%8e%e5%9c%8b
坦言集:加倍反制
中國在與美爭鬥中強硬起來,並不是中國要與美國及其拉攏的盟友兵戎相見,中國的態度似乎還是被動。後發制人,免予人口實。可是按照中國剛剛對歐盟反制制裁,這個後發制人卻是比原來歐盟的制裁更為嚴重,不再是同等制裁,或減量反制,而是增量反制。
美國等對中國的制裁對象主要是政府、官員和國企。除國企外,作用不大。而國企有中央政府支持,轉移業務會有損失。總體還屬有限,且更有力促使國企轉移業務,反過來使美國等國亦有所損失。美國等受中國反制表面上是學者、議員等,實際上打擊的是他們背後的金主。
中國經貿活動遍及全球,製造業與出口都比美國龐大,歐美企業很少能擺脫中國的關係。中國的反制,打擊對象便可能是政治背後的金主企業。極可能是這些企業要捨棄受反制的學者、政客。後者便斷了財路和支持,只深深地陷入政府的財務支持的網絡。學者尤可,卻已無學術的形象。即使國際往來,也容易讓人避之則吉,無法起出替美國等政府造謠攻擊中國的作用。政客涉及政府有關部門的直接間接資助,卻是觸犯當地法律,只要媒體暴露便要下台。
中國反制之餘,還可加強各方情報工作,追查被反制個人與組織的活動。把他們私底下與其他個人、企業、組織、政府的來往追查揭露,使反制所產生的網絡和連鎖作用發揮出來,在歐美社會裏產生出強大的威嚇效果。這比起媒體的輿論戰,更有實效。
國際的鬥爭,兵戎相見是下策,一是以戰止戰,屬中策。另一是不戰而攻入城,為上策。
輿論戰是其中一招,但往往見效緩慢,糾纏不清。中國還是受制於多年來美式教育、和平演變的滲透。在意識形態上混亂不堪,還沒有足夠的自信和專業能力,難以與歐美老手一二百年的積累能力相鬥。
例如在國際新聞方面,《今日俄羅斯》的強勁文化力量,與中國媒體的膚淺,不可同日而言。輿論戰線,無論國內國外還要爭取,但在當前衝突激化時,更重要的是要加倍反制,這應是最佳利器。
而且,更應倣效美國,一是認真連坐牽涉,製造更大範圍的恐慌。二是在相關的友好國家,同時禁制被反制者的活動。例如在俄羅斯、巴基斯坦、委內瑞拉等國,中國依法同時起訴被反制者的反華言行,為今後國際反制作出準備。
美國亡華之心不會死,一計不成會另出一計。中國不僅步步為營,還要另闢蹊徑,早作應對。
研究所所長 陳文鴻
中俄確實做好了對美歐戰爭的準備
坦言集:以戰止戰
https://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210325/00184_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