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
「國際資本 ( 2 )」—星期六的冥想
昨天寫了一篇「國際資本」意猶未盡,今天再寫一點。
所謂「國際資本」,它的量有多大?沒有相關的統計,祇能估一下。譬如洛克菲勒家族,傳到今天已是第五代,第六代估計老洛克菲勒 (John Davison Rockefeller )傳下來的家財有直接關係的基金估計有二百多個,總值無人知道,但幾乎可以肯定總值在幾千億美元以上,單是公開的洛克菲勒基金會,今天的資產是4090億美元,所有洛克菲勒相關基金總資產遠超過今天的世界首富。美國有一家基金公司Fidelity,管理的總資產四萬多億美元,這樣的基金在美,英,歐洲,瑞士,日本有許多許多,還有眾多私人銀行裡管理的財富,知名的私人銀行,每一家管理的資金都在萬億美元以上,這些資本都算在枱面上的,至少基金和私人銀行的管理人知道一個數,更多的是相當低調,隱密的資金,有人試過估值在市場中流動的資本,以百萬億美元計。
而且錢是能生錢的,有經濟學家研究二百年的歐洲資本發展歷史,結論是財富每年增值速度大約6-7%,這就是富人為什麼越來越富的原因,6-7%遠超經濟增長速度,也遠超工資增長的速度。
資本的本質就是追逐利潤的,而且由世界上最聰明的一小撮人管理,哪裡有錢賺就向哪裡流。
一般人可能會有一個錯覺,認為錢是由富裕國家向次發展國家流,事實卻不是這樣。
錢向哪裡流?第一的考慮是安全性。那個地區或國家政局是否穩定?法制是否健全?是否保護私有財產權?資金出入是否自由?
第二個考慮什麼市場?什麼行業?發展最快?前景最好?市場體積是否足夠大?投資的流動性夠不夠?如果你想撤資,市場太小,無人接貨豈非糟糕?
所以各種因素考慮下來,錢是向發達國家流的。戰後幾十年,每年流入外資最多的是美國,直到2020年,也就是去年,我們中國才取代了美國,成為世界上吸收外資最多的國家。
去年,在美國政府最瘋狂打壓中國的時候,中國政府都沒有動蘋果公司一根毫毛,假如我們政府當時聽了一些豬專家的話,報復蘋果公司,我們政府在全世界面前就會失去信用,外資就不敢來了。穩定的政局,遵重契約才能取得國際資本的信任。
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國政局穩定,市場高速成長,法規漸漸完備,遵重契約,守信用。
在改革開放初期,外資祇是來開廠,降低生產成本,接着看到中國市場龐大,它們就有更多投入。近幾年投資中國股票,中國國債也開始增加,外資對中國更有信心。現在歐洲,日本是負利率,美國是零利率,外資是渴望投資中國國債的,困難是要增加資金進出的自由度。
中國經過十年積累,現在也擁有一定的資本,但我們向國外投資的經驗和人才都不夠,外國的優質資產不會輕易賣給你,買到雞肋型的資產已經算不錯了。投資外國的保險公司,鐵礦,油砂礦,高價買入垃圾資產的教訓也不少,也還需要學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