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
「國際資本」
這個詞常常提及,但缺乏一些比較具體的概念。
在小農經濟的年代,每個鄉村都是自給自足的,交通也不發達,甚至鄉跟鄉之間「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生產落後,沒有貿易當然也沒有資本。
到歐洲文藝復興年代,個體工匠興起,紡紗織布作坊,麵粉作坊,麵包作坊興起,商品貿易興起,高利貸業興起,開始有了資本積累,有人富可敵國。
工業革命以後,英國憑持着技術優勢,憑着艦隊優勢,工業品行銷全世界,又從殖民地掠奪,成就了無數富豪,開始了現代資本的大規模形成,這很容易理解。看看一個小小香港,匯豐銀行,怡和集團,太古集團,還有不少的英資大企業,至今雄霸一方,英國在印度,在美國 (都是它的前殖民地),都擁有龐大財富,在美國的外國投資第一位的是英資。
美國工業化以後出現了石油大王,鐵路大王,汽車大王,銀行大王,趁着一次和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美國大做生意,美資橫掃了全世界。
現代世界跟中國封建社會不同,封建社會「富不過三代」,一個原因是財產分家,另一個原因是子孫沒受過好教育,子孫不肖。
現代社會有錢家族的後代,都受到良好教育,祖輩傳下的巨額財富,往往是交給專業投資者管理,那些富後代還兢兢業業做自己專業,例如律師,醫生的相當多,巨額財富交給銀行或自己信任的專業金融人才管理,管得不好換人,所以很多巨富財富一直傳到今天,達驚人規模。
全球資本美,英最多,德法因二次大戰很多old money都不見了。
而中,俄等新興國家的新興資本,剛開始走出國門,向世界投資,哪裡有賺錢機會就去哪裡。
有一些國際知名大公司,譬如韓國三星,創辨人李氏家族,持有股權祇有不到7%,70%以上是外資,台灣台積電也是一樣,最大持股人是美英資本。
如一個國家發展中想吸引外資,就要提供稅務優惠,土地優惠,提供安定的社會環境,有吸引力的勞動力,並要設立法規允許外資在一定規管下進出市場,中國改革開始政策就是這麼做的,迄今想當成功,今天中資已具相當規模,開始去外國找投資機會。
所以政治穩定,社會穩定,法規完善,幣值穩定是吸引外資的重要條件。
中國在擁有的資本上還遠不及美英,不要看他們政府很窮,但他們私人擁有的財富是天量數字,影響力巨大,是塑造世界新型態的主要推動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