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
「中美關係淺談」——星期六的冥想
美國是新大陸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跟中國隔着遼闊的太平洋,歷史上跟中國交往不多,關係也不深,八國聯軍雖有它的份,那是美洲新興強國來窺探西太平洋的。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向日本宣戰,中美成了共同對抗日本的盟國,當時科技進步,船運速度快了,載貨量大了,中美關係才緊密起來。
在中國國共內戰時美國是支持國民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由於意識形態不同,地緣政治的利益對立,中美成了敵人,之後經過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兩國關係跌入谷底。
在中國進入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時代後,中國的對外政策發生了很大變化,由於希望美、日、歐這些先進國家來中國投資,外交上努力跟西方搞好關係,韜光養晦,不再輸出革命,主流的政策是讓中國融入國際社會,藉此得到西方的投資,技術及市場。上世紀八十年代,由於貨櫃運輸的成熟,令運輸成本大幅下降,發達國家的工廠開始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中國正好趕上了這一潮流,可以說是國家的運氣,勤勞,刻苦,守紀律,肯學習的中國人民,迎來了差不多全世界一半的製造業,這一過程中國開始現代化,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也是得益的,它們的經濟向高附加值的產業以及服務業轉移,所以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到本世紀初,在這三十年裡中美雖有摩擦,但關係可說不錯,美國的領袖認為一個繁榮的中國會帶給美國一個大市場,也歡迎中國的進步。當時西方還有一種普遍的看法,認為中國走市場經濟的道路,會改變中國的意識形態,改變中國的一黨專政的政治。
到了2010年左右,經過三十年的高速發展,中國已經崛起,中國的經濟力量,技術的進步以及軍事力量的上升,開始引起美國的疑懼。當時已經有不少智囊,政治家,提出要警惕中國的強大,準備要來對付中國,此時爆發了9.11事件,美國的注意力一下子轉向全力反恐,在中東打了阿富汗和伊拉克兩場戰爭,一打打了十年,這也是中國的國運吧?又多了十年時間和平發展。
在奧巴馬任內,慢慢結束了中東的兩場戰爭,奧巴馬任期的後半截就提出了重返亞洲,要在亞洲搞「力量再平衡」,說白了就是要來對付中國。
此時美國的政界和輿論已是一片「中國威脅論」,特朗普政府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上台的,中美是不可避免的,注定要較量一下,並非出了特朗普美國才反華,而是美國的主流政治潮流決定了特朗普的政策。
當時美國的右派,班農,納瓦羅之流,就是特朗普的策士,他們的如意算盤是大幅增加中國貨進美國的進口稅,希望中國的生產萎縮,生產鏈從中國轉移到其它國家,他們想看到中國失業大增,社會不穩,與此同時打壓中國的高科技公司,中興,華為等,用高科技材料和設備的禁運,扼殺中國的高科技產業。
但是貿易戰打了三年,美國以為它有錢可以向任何國家進口,事實是絕大部份的生產鏈無法搬離中國,甚至這些生產鏈涉及的資本技術根本就是中國的。
雖然關稅加了不少 (平均19%),但美國還是離不開「中國製造」,而相關的政策也極大地損害了美國公司及美國資本的利益。而中國是一個巨大市場而且成長很快的市場,如果中國不買美國貨,美國也要陷入困境。
現在拜登新政府上台了,已經面對這個困境。
兩國如果對抗,直接軍事手段不能用,找代理人,像韓戰,越戰那樣也行不通,現在沒有一個國家有理由或願意為了美國和中國打仗,經濟手段美國自己也痛的手段不能用,國內商界反對太強烈了,高科技禁運,歷史已經證明,時間長了是禁不了的,每一個後進國家都是從先進國家得到技術的。
美國現在祇能打人權牌,打台獨牌,但這些都傷不到中國。而中國巨大的市場對美國卻是一個巨大的誘惑力,美國國內已經出現中國是競爭者,在對美國有利時,美國可以同中國合作,美國已經沒有有效手段可以制約中國,可能祇能接受中國已經崛起的現實。
一個基本的觀點依然沒有變,中美關係不可能很好,因意識形態不同,政治制度不同,但也壞不到哪兒去,特朗普政府已經用盡了所有的手段,不惜自己痛也要打中國,但此政策已證明失敗,而中國政府也一再重申對美政策不對抗,不挑釁,希望雙方降低敵意多些合作,也非不可能的,今日世界各國重視實利應是第一位的考慮。
昨天看了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在CNN用英文的訪問。可惜崔大使口才及英語都不算好,對很多事情的解釋,都有些言不達意,白白錯失了很多可為中國政策有效闡明的機會,或可努力爭取更多美國民間有識之士的瞭解和支持。譬如對於中印邊境衝突之事,西方人都認為中國在侵略印度的國土,對歷史背景毫無所知。崔大使對這些問題完全不作答,好像默認。很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