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
「東盟成中國最大貿易伙伴」
中國對歐盟出口多年來佔中國出口第一位,第二位是美國,然後是日本,南韓,台灣,但去年中國對東盟出口成第一位,並且是中國最大貿易伙伴。
事出有因,因為的確從2017年以來有部份生產鏈轉移至東盟國家,其中最多的是越南,馬來西亞及印尼。舉個例說本來一個大廠,織布,印染,製衣一條龍完成,所有的原材料來自中國本土,外貿中就沒有這家廠,如果這廠將漂染部份 (污染最大) 搬去越南,布匹和染料及相關化工產品就變成中國的出口,假定漂染完成了,再運回中國加工成服裝,那又變成了中國的進口,有幾百幾千家工廠或工序搬去東南亞,就變成中國東盟的貿易大增。但東盟國家雖在富起來,但現在並非太富,因此消費不起,最終中國將成品出口去歐盟或美國,那裡才是消費市場。
在這一生產一消費鏈中,不能輕視任何一環,運作暢順大家得益,運作不好大家受損,中國經濟跟美國經濟緊密互補,祇能雙方希望多買對方商品,才能共同得益。
從最近三年情形看,確有部份生產鏈從中國外移,但通常是較低技術,勞工密集,附加值低的產業,這跟中國工資上升,環保更嚴厲都是有關的,這是市場本身在調節,資本在推動讓產業鏈以最好的效率來配制,所謂全球化的過程繼續在進行,中國也開始輸出資本及技術,在全球化過程中漸漸趨向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產業發展,在全球經濟的重要性更加增加了。
今日 12:43 中國財經
寧吉喆:中國將徹底改寫現代化世界版圖
發改委副主任兼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表示,中國的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14億人口要整體邁入現代化社會,其規模超過現有所有發達國家總和。所以中國現代化將徹底改寫現代化的世界版圖,這在人類歷史上是一件有深遠影響的大事。
內地媒體報道,寧吉喆在論壇說,中國應提高直接融資的比重,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深深政策的雙支柱調控政策框架,深化利率和滙率市場化改革,並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以前有讀過一编文章,中國人口多,如果中國現代化後,地球生態會支持不了。
但看來同國家領導人已經看到了問題,並且有相關嘅部署。
所以先前讀了老師說黃土高原已經綠化,心中十分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