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

        「中國崛起的外部機遇」星期六的冥想。

        四十年前,中國長達十年的所謂「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而在文化大革命前還有很多次錯誤政策下的人為的政治事件和社會動盪。在一九八0年時中國真正是一窮二白,老百姓到了肚子都填不飽的地步。四十年以後中國全國已達小康水平,GDP世界第二,鋼鐵產量,汽車產量,總發電量越超美國,實現了「中國崛起」,另一種說法是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今天我先不談中國崛起的內部因素,祇談一談這四十年裡對中國崛起發生了有利作用的外部因素。

  1. 貨櫃運輸的成熟,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貨櫃運輸比傳統的散貨運輸成本降低了95%,這使到發達國家的工業大規模向低成本地區轉移,也就是生產鏈全球化的過程開始了,適逢此時中國提出了「改革開放」政策,當年的趙紫陽總理提出中國要發展「二頭在外」的市場經濟。二頭在外就是原材料在外國,消費市場在外國,中國祇是發展代加工業,中國的開放正好迎合了全球發達國家生產鏈向低成本地區轉移的大潮流。全球的生產鏈向中國轉移,中國成了受惠國,當然這是一種雙贏格局,國際資本可能是最大的受益者。

  2. 在中國迅速工業化的過程中,能源不足成了一個重大的瓶頸,中國本身缺乏石油資源,要去全世界找供應來源,此時,也就是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美洲的墨西哥和巴西相繼發現大油田,美國就近由墨西哥和巴西進口石油,將它在中東石油採購的份額逐步讓出來,中國填補了這個空缺。假如當年我們要跟美國爭奪中東的石油供應,我們不知道能否爭得到?現在當然再生能源大量開發,美國也開發了頁岩油,能源供應不缺,但在當年我們順利地獲得了充足的原油供應,是一種運氣。

  3. 到上世紀末,中國崛起已引起西方警惕,美國在關稅配額等領域已開始針對中國,但當時美國仍未認為中國是一個威脅,仍未想到中國的國力會增強得那麼快。當年美國認為中國經濟發展也為美國提供了一個大市場,正式的國策是認為中國崛起也對西方有利,在美國內部爭論這個問題時,爆發了9․11事年,緝拿本․拉登,反恐怖份子成了頭號大事,美國出兵阿富汗,接着又攻打伊拉克,注意力完全轉向中東,現在回想,如果2000年時美國就像現在這樣打壓中國,中國將受沉重挫折,等到奧巴馬結束美國在中東的戰爭重返亞洲,提出亞洲力量再平衡,中國已經足夠強大,可以同美國抗衡了。

  4. 以上祇是我個人的看法,在中國崛起的路上,看外部條件似乎冥冥中自有天佑,是一種歷史的宿命。

5 responses to “雜談

  1. 張先生
    宏觀的從歷史去分析,很可貴。謝謝您!

  2. 看著老師宏觀的分析,令我可以從另一角度看世界的變化,謝謝老師分享!

  3. 謝謝老師明晰的分析!

  4. 最近翻看照片。
    1999年第一次去北京,最近一次2019年再去北京。這20年,分別十分巨大。
    現代化,人民素質,物價和質量也大大提升。

    深圳是最近10年才去。見證了由用硬幣到人人用手機支付點餐的轉變,科技應用領先很多全球大城市。相信未來是另一經濟奇蹟。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