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 ( 1 )
今天共有兩篇網誌,標題是「雜談 ( 1 ) 及 ( 2 ) 」。
「生產鏈全球化不會改變」
美國政府比較高調,日本政府比較低調,都在鼓勵本國企業撤出中國,最好撤回本國,就有評論家說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終結了,這種觀點應該是錯的。
我們先要弄清楚大規模的生產鏈從發達國家遷至欠發達國家,即生產鏈全球化這個過程的背景。我們都知道,歐、美、日是發達國家,欠發達國家有土地,有勞動力,有可用的資源,但沒有技術,沒有資本,本國貧窮,也沒有市場,這種情形維持了一百多年,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大規模的生產線向欠發達國家的轉移發生了,最深層的原因是出現了集裝箱運輸技術,令運輸成本大幅降低,因此便宜的土地租金,便宜的勞工令到欠發達國家設廠生產再運回歐美日,比在歐美日生產成本更低,在國際資本的推動下,這過程在三十年中完成了,中國在這個過程中受惠。
便宜的土地,便宜的勞動力,有時加上寬鬆的環境保護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資來設廠,它們帶來資本,技術,生產設備,還有外國的市場。
這個過程是互利的,國際資本獲利最大,美國人控制了資本,控制了技術,高高站在生產鏈的頂端,但這是指掌握資本和技術的富有的美國人,許多中下層的美國人,工廠搬去外國,他們就失業了,自己的技藝和工作經驗沒有用了,祇好另謀工作,可能在服務業找到低薪的工作。中國經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現在也擁有了很大的資本,也擁有了技術,也擁有了開拓市場的經驗和人才。中國資本會加入國際資本,它們的目標是一樣的——尋求最佳的資源配置,最有效的生產效率,最低的生產成本。
所以整個「一體化」的過程並非某一國家的政策造成的,是一種歷史潮流。今天日、美政府希望工業回流,一些敏感行業,一些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可能會遷回母國,多一點政治安定的保障,但絕大多數產業都要看成本效益比,政治空洞的喊話是沒有用的。
特朗普不懂經濟,也許他懂,但他在蒙騙普通老百姓,喊一些口號,拜登政府上台以後,可能會更顧全大局,不喊空洞口號,各國大規模貿易戰應會停止,代之以互利的貿易協議。
所以生產鏈全球化的過程不會停止,但中國資本和中國技術也將在經濟鏈的頂層分享利益。
老師,
在港交所披露易看(868)信義玻璃的資料,看不到管理層增持公司股票。是否「 購股權計劃授出購股權亅就是呢?
請指教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