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
「中日關係的過去未來」
中日間隔着一個日本海,彼此都知道對方存在,但日本海經常風高浪急,古代兩國很少往來。傳說中秦朝時始皇帝求長生不老藥,方士徐福告訴皇帝東方有蓬萊仙島,島上有長生不老藥,於是皇帝給了他一大批年青男女,並造了船,徐福果真帶領船隊在日本長崎登陸,這祇是傳說,後代穿鑿附會,還有登陸地點紀念碑,紀念花園,此事真假未能證實。
到唐代時,日本派遣了使節來到中國,中國也有高僧赴日,兩國有文化交流,當時日本還沒有自己的文字,就將漢字搬到日本,佛教以及孔子學說也在那時傳入日本,當時中國比日本先進繁榮,日本人描述盛唐是很欣慕的。
但由於海洋隔涉兩國並沒有大規模的通商貿易,明朝末年,有倭寇入侵,但「倭寇」實際上有很多是福建沿海中國的邊民,皇朝禁止海運,海上貿易停頓,原來做走私海運的人就成了強盜,成了「寇」,這也祇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小插曲。
一直到十九世紀,日本經歷了明治維新,吸收了歐洲工業革命後的新科技,發展了現代工業,日本明顯國力強過中國。
以後就是日本不斷的吞拼朝鮮侵略我國,到甲午戰爭,中國戰敗馬關條約,割讓澎湖金馬台灣,又成立偽滿洲國,併吞東北三省。直到蘆溝橋事變,爆發全面侵華,中國開始了八年抗戰,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
日本其實算不上一個大國,但野心很大想鯨吞中國和東南亞,1939到1940年它已經兵力不足 (死傷太多),資源匱乏,國內銅鐵庫存用盡,又缺乏石油,注定要失敗的了。
二戰結束,中國陷入內戰,1949年國民黨政府敗退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了。
日本戰敗以後,美國並沒有要求它割地賠款,反而像在歐洲執行馬歇爾計劃一樣,給日本財政貸款,發展工業,產品出口美國,朝鮮戰爭期間,日本更成了朝鮮美軍後勤基地,日本經濟得以迅速恢復和發展。
中國在共產黨執政以後,在毛澤東的年代推行一連串的錯誤政策,到鄧小平上台,面對的是一片「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留下的斷垣敗瓦,經濟一片凋零。
於是鄧小平提出了「改革開放」政策,希望吸引外國資本,外國投資來華投資,日本也是一個重要的擁有資本和技術的國家。
釣魚台島雖是一個無人小島,但在中日關係上卻是一個發生重要事件的地方。
鄧小平訪日,希望吸引日本人來投資,但釣魚台島卻成了一個問題。釣魚台島在甲午戰爭前一年,被日本政府宣佈納入日本領土,當年清政府抗議無效,所以甲午戰爭時釣魚台島並未列入中國割讓領土。在二戰以後,根據舊金山和約日本交還給中國它一切所佔在台,澎,金馬,南沙,西沙的權益,但也不包釣魚台島,所以釣魚台島的歸屬發生問題,日本中國都認為屬於自己,所以當年鄧小平訪問日本前,日本政府要中國政府表態,鄧發表公開講話,承認釣魚台島歸屬有爭議,但認為他們那一代無法解決這爭議,留給下一代去解決。在中國政府來說這已是很大的讓步了,日本也才同意了鄧小平訪日。
自此中日關係發展得很好,許多日資日廠來到中國。2011年發生釣魚台島事件,中國福建漁民姓詹的,在釣魚台島附近捕魚被日方抓獲,中國政府高調地提出抗議,後來日方釋放了中方漁民,中方則開始派海巡船去該海域巡邏,此事可看成中日關係上一個轉捩點,中方認為自己有實力申索主權,也不再顧忌日方是否再來投資的事。
時至今日,中國GDP已差不多是日本三倍,人口是日本10倍,技術不比日本差,中國在日本進出口及旅遊收入中佔了很大比例,兩國實力對比完全翻轉了。
由於國家制度不同,又有利益糾紛,中日不大可能十分友好,但雙方又有重大的雙邊貿易利益,也不會為了比較不重要的事反目。
眼下特朗普政府全力反中,日本也不得不跟在後面,假定美中關係有一天緩和下來,日中關係也會緩和。
21世紀的今天,大國關係祇能建築在合作互利的基礎上,我相信中日關係長遠來說會向好的方向發展。
這也是有現實需要的,因為中國在國際上的朋友之中,真正有技術,有實力的,着實不多。中日又是近憐,和睦交往,比敵視對抗好得多。日本有被曾美國打壓的過去,又有對中國侵略的歷史,怎樣算,日本人整體也不想對中國不友好,而且部份人更會心同感受中國今天受美國打壓的痛。日本人的素質也比較友善文明,很值得交往。(當然二戰的日軍除外,但應該已死光了。)歷史上,我們對日本人有很多偏見,尤其是明代倭寇入侵,一般教科書都是這樣形容當時的日本人。小時侯,沒互聯網,資訊不發達,書中說什麼信什麼。其實,當時日本科技落後,要渡海再上岸打劫,還要長年戰勝,談何容易? 說是自己人作反,合理得多。個人經驗,無論在國外或在日本國內,遇到的日本人,感覺還是很禮貌,很友善,希望這種友善能長久下去。人和人之間,本來就應該這樣來往,國與國就更加應該相互尊重理解。
近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