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
「中國富起來了」
新聞報導,華潤中國富豪榜今年排第一位的是馬化騰,身家3500億人民幣,第二位馬雲,略低一些,第三位拼多多的黃錚,2500億,不禁驚嘆中國的富豪那麼多?那麼有錢?而且富豪崛起那麼快。
以前富豪排名輪轉像風車那麼快,現在似乎穩定一些了,當然中國市場那麼大,才孕育出那麼多大公司,大富豪。
以前匯豐銀行是香港股市中市值最大的公司,現在市值才7000多億,騰訊市值已超40000億。
查了一下,2019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編的世界各國GDP,第一位是美國,21萬億美元;第二位歐盟,18萬億;第三位中國,14萬億;第四位日本,5萬億。
另有一份各國GDP貨幣購買力平價的估算,中國已超過美國,而中國地下經濟,也就是不報稅的那一部份經濟活動,譬如市集的買賣,小商小店,餐飲業的議稅制,各種不報稅的服務業,例如學生輔導等等,如果計及這一些,中國GDP可能已超過美國不少。這也不奇怪,中國的發電量遠超美國,中國的小汽車年產遠超美國,中國的房屋建造業遠超美國。根據聯合國統計,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單一消費市場,以體量計,中國經濟已超美國大概無庸置疑。
最新消息,中國的北斗衛星定位系統,最後一組衛星已經成功升空,成功聯網,覆蓋全球每一角落,精度可能比美國的GPS還要高,這一系統功能不止導航,蓋橋蓋高樓,垂直度都可以利用GPS定位。
過去三十年,全世界真正在大力擴軍的可能祇有中國,造一艘驅逐艦像包一個雲吞那麼簡單 (海軍一個將領的話),這不能怪中國,因為以前沒有遠洋,當海軍空軍達到一個規模以後,大約擴張的速度也要慢下來,因為太多了也沒用。中國現在的政策是不願和美國對抗,不是不能對抗,美國在二至三年裡也會明白壓不倒中國,要接受中國崛起的現狀,可能雙方的疑懼會加深,不過也不會阻礙中國的進步吧?
強詞有理:自主研發 去美國化
隨着最後一顆北斗衞星日前成功發射並組網,中國的全球衞星導航系統終於完成全面部署,意味着中國擁有真正屬於自己的軍事和民用衞星導航系統,擺脫了受制於他國尤其是美國的難堪局面。過去曾經有人質疑,中國放棄美國的GPS,轉而花費巨資開發自己的導航系統,沒有商業價值,得不償失云云。這種觀點顯然是鼠目寸光,中國想成為真正強國,不僅需要擁有自己的衞星導航系統,而且需要擁有更多獨立自主的科技產業,不管花多少代價也在所不惜。
眾所周知,中國曾經吃過GPS的大虧,包括一九九三年「銀河號事件」,以及九六年台海導彈危機,都是美國在GPS上面搞鬼。吸取了慘痛教訓後,中國才下定決心加快部署屬於自己的衞星導航系統,經過二十多年努力,北斗終大功告成,其功能甚至勝過GPS。預計至今年年底,中國衞星導航產業規模將超過四千億元人民幣,可見發展北斗系統絕非得不償失。
中國改革開放之初,一切以美國為師,久而久之形成一種依賴心理,尤其是科技產業方面,總認為「造不如買、買不如租」,寧願長期向洋人進貢,也不願自主研發,以致仰人鼻息,受人控制。前年中興通訊一遇美國封鎖即陷入「休克」狀態,就是因為晶片及其他核心元器件的供應鏈命門掌握在別人手裏。過去中國一無所有,且備受西方圍堵,尚且成功研發出「兩彈一星」,難道如今連小小晶片也搞不定?
事在人為,中國不是沒有能力研發晶片,只是願不願投入而已。實際上,中國是世界第一製造大國,各種產品早已佔領全球市場,本身也擁有世界最大的半導體市場,如果肯花力氣自主研發,完全沒有必要依賴美國。北斗衞星導航系統的成功,再次印證毛澤東的論斷:「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評論員 陳競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