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隨筆
今天共有兩篇網誌,標題是「股市隨筆」及「雜談」。
「東亞銀行要賣盤?」
市場傳東亞銀行要賣盤,甚至有聲有色傳兩位公子要賣盤,但老爸不肯。雖然東亞否認,但這樣的事發生過太多了,相信傳言很接近事實。
東亞銀行李氏家族持股很少,沒有控股權,董事會管理權長期由李氏家族的一支掌握,如果很賺錢,其它股東當然無話可說,如果不賺錢就問題大了,恐怕也不是他們父子之間的事。
市場現在將早些年幾家本地小銀行的收購價來比,給東亞很高的溢價,我想可能是太高估了。早些年大陸幾家大銀行要將版圖擴至香港,願意出高價,但現在國內大銀行都在香港扎根了,沒有當年那種要來港的迫切性。而東亞比較起來規模又較大,國內的地方銀行可能也吞不下它,消息一出股價漲了很多,現在去追風險也不小。
東亞本來在國內的銀行業務似乎很成功,但去年錄到巨額虧損,元氣大傷,內情我們當然不清楚,投資股票不清楚就最好不要去碰。
人民日報點名批評匯豐,指它出賣華為,巨型的國企以後大概不會跟匯豐做生意,恐怕現在表態效忠已來不及了。
國泰及匯豐都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終結,今非昔比,令人慨嘆!
朋友在國泰工作20多年,本屬港龍職工,後因國泰收購而成為國泰員工。當年收購時,港龍內人心惶惶,國泰為了安撫港龍員工,約法三章,6年內不變。日子轉眼十數年,本來業務還不錯,近五六年為了補高層石油合約的鑊,內部怨聲載道,管理層不敢向港龍員工下手。去年至今,航空業已出現生死存亡之秋,這回管理層似乎可以理直氣壯處理港龍,正式去除港龍品牌。朋友說,公司上上下下進入極度驚慌之中。
大家可能都知道,航空業有很多仇中的人,可能因日積月累與內地人面對面相處時產生的矛盾有關。他們把很多個人情緒投放於政府,所以仇中仇港府都很多。不過,今次終於有一點轉機。內地當局堅持要以港龍品牌營運內地與港航點,救了港龍員工。那天我在Whatsapp收到朋友一句"阿爺萬歲",心中也很高興。我在1997年前已討厭國泰管理層,是標準瘦下肥高,大鼻無能之輩,這回見他們被阿爺收拾,真是大快人心!
大和撐本港地產股 投資者不妨貪婪多於恐懼
文章日期:2020年6月5日 17:08
受累政治因素,本地地產股近期不斷受壓,投行大和出報告認為,港區國安法及中美關係更緊張,令香港現時面對機遇與風險,而該行認為,投資者對於本地地產股不妨可以「貪婪多於恐懼」。
報告引述股神巴菲特的知名格言「股市不確定性恰恰是長期價值投資者的朋友」,雖然香港最壞的情況是香港的「現狀」將終結,但這只是幾個可能性的其中之一,投資者應該徹底評估其他可能發生的情況。
報告也列出了香港未來三個可能性,最極端情況下,中國將不惜代價透過港區國安法完全控制香港,而美國會因此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破壞香港經濟和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以損害中國經濟;大量港人及資金會離開香港;在港外國人撤走,海外人才不願來港工作或定居,企業也不敢投資。如此一來,香港房地產市場將進入長時間下滑,且持續出現人才和資本外流。
另一個可能性是,中央視港區國安法為預防香港成為反華勢力基地的手段;美國會將對港政策作為討價還價的談判籌碼,因長期的商業利益仍是美國重要考慮因素,屆時美國實際採取的行動可能溫和得多。在這情況下,香港市民或不會擔心日常生活將受港區國安法很大影響,海外人士仍將視香港為進入中國的大門,亦不會對在香港投資有太多顧慮。而雖然香港恢復和平穩定的步伐仍較慢,但隨著時間推移,本港樓市規模可能從700萬人口擴大至1000萬甚至更多。
第三個可能性是,引入港區國安法,中央旨在牢固香港法律和秩序,反映中央對香港的重視程度及全力支持香港經濟;美國則可能將香港視為具有戰略意義的城市,並加強對其經濟影響力,那就算美資企業撤出中國也不會放棄香港,這從政治及戰略角度去考量都較合理。香港市民只需要繼續維持香港的專業和國際化水平,因這是中美都認同的標準;海外人士亦會視香港為國際上更重要的地區,甚至增加在港投資。如此情況下,雖然本地地產商可能會收縮業務,但中外企業會認為是進軍本地地產市場的契機,尤其是在海外投資者眼中,香港的重要性及全球影響力會比其他內地城市更高。
而報告認為,香港從小漁港蛻變成國際金融中心,這麼多年來經濟歷過不少嚴峻考驗,但始終還是挺過來。報告指,不懷疑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正面臨挑戰,但也應該思考香港會怎樣應對挑戰。最重要是,大和提醒現在投資的是本地地產股,不是買香港的大環境,因此不應忽略這些本地地產股自身收入等財務表現。該行對本地地產股仍持正面看法,尤其是部份企業股息率超過5%,又認為只要那些家族經營的本地地產商能發展成為以香港為基地的國際級企業,將可釋放大量的投資價值。
記者:陳子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