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

        「世界的經濟重心在東移」

        工業革命是在英國開始,歐洲文化先進,工業技術領先世界,人口又比較密集,成了最早的發達地區。歐洲的文明和技術被移民帶到美國,美國也開始發達起來,但僻處美洲,當年的船運又不發達,因此不太受到關注。接着亞洲國家日本,開始了明治維新,派出大批留學生赴歐洲,如飢似渴學習歐洲先進的技術及社會制度。短短二十多年,也變成工業國家,祇是走錯了路。發動二戰,戰敗以後受創甚深,但也迅速復原,而美國在二次大戰中開始是左右逢源跟交戰兩方做生意,大發戰爭財,接着是參加勝利的一方,搶奪勝利果實,原來的世界霸主英國,在二次戰爭中損失慘重,世界一哥的地位讓給了美國。

        俄國從彼得大帝提倡改革,引進西方科技,開始現代化,一戰後期國內爆發革命,在列寧實行「新經濟政策」(很像後來中國的改革開放) 後工業,特別是重工業,軍事工業發展很快,而俄羅斯又得天獨厚,有豐富的石油,森林等天然資源,所以二次大戰後它將所佔領的東歐都按照它自己的政制,改造成共產黨執政的傀儡國家,當時世界分成兩個陣營,形成冷戰格局。

        中國經歷了國共內戰,一九四九年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當時民族主義意識高漲,傳統的殖民地紛紛獨立,又結合了共產主義思潮,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非常緊張,美國直接參與了韓戰,越戰,為的是阻止共產主義勢力的擴張。

        但共產的教條及制度是不利經濟發展的。蘇聯的經濟也一直搞不好,中國更是一窮二白,革命後情形更糟糕,經歷過大飢荒。

        所以到八十年代末,柏林牆倒下,前蘇聯陣營分崩離折,中國也改弦易轍,走上「改革開放」道路。

        當時集裝箱運輸大大提升了運輸效率,降低了運輸成本,中國也改行低姿態,放下跟西方意識形態之爭,大量外資帶着技術和市場湧入中國,中國跟上了「全球化」這一潮流。在四十年中從一窮二白的國家,一躍成世界第二的經濟體。

        中國現在僅次於美國,日本是世界GDP第三位,印度是第五位,韓國是第十一位,俄羅斯是第十二位!如以貨幣平價來計算,中國GDP已超美國。

        俄羅斯,沙特阿拉伯,加拿大這些國家,還能在世界排上位置,都是因為它們豐富的天然資源出口,工業跟服務業規模都很差。

        不但在工業產值世界經濟重心東移到亞洲,就是在最新科技上,亞洲也漸漸領先。

        上世界八十年代,日本在晶片技術上獨領風騷,但在美國打壓下漸失優勢,但它的地位被南韓台灣取代,現在的網絡技術,無線通訊技術,A1先進技術,中、日、韓、台都有表現,歐洲已遠遠落後,這一趨勢仍在繼續。

        歐洲過度的福利主義恐怕是個大包袱,趕不上世界前進的步伐。

        最近歐盟外相表明,歐洲要接受亞洲崛起的現實,歐洲不會盲目追隨美國,而要在中美兩大之間找自己最適當的位置,日本也是差不多的態度。政治影響力是跟着經濟影響力轉移的。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