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
「疫市解封的兩大思考」
美歐都還是每天新症成千上萬人,已在開始「解封」,香港本地感染0確診,也開始考慮解封。
有兩個重大問題是制定政策時必需考慮的。一個是「疫情基本受控」,怎麼來定義?香港有專家說要連續本地0確診28天才算疫情受控,這樣說法是有問題的。如果本地確診28天零是肯定本地傳染源頭全部斷絕,不能用來作為重新開禁的指標,如果又冒出幾單本地流行個案是不是要重新「封城」呢?當然不是,這個病毒很麻煩,我們可能要學會跟它共存而正常生活。
德國也有明確的「疫情基本受控」的定義,德國認為有零星的病患不斷出現是常態,祇要不是爆發性的失控,醫療系統無法應付,是可以接受的。德國在「開禁」之後每天新增病例增加,從開禁前平均一天2000人升至近5000人,但專家推算傳染率從0.7升至0.9,祇要傳染力低於1,這些傳染源頭終會自行消失,德國的做法明顯是合理的,科學的。
香港應該盡速開放,除了萬人演唱會,幾百幾千人的大規模集會仍要受限,其它都應開放。
而最重要的是要求民眾在公眾地方一定要戴口罩,勤洗手,這是讓傳染率阻擋在低於1的水平的重要保障。
另一個問題是不同地區間總是要開放的,譬如香港,深圳,不可能長期封關,為了彼此取得對方信任,人員在出境前,應經過本地檢測,證明健康,而到目的地就無須隔離。
兩地政府要商討細節,如何彼此開放?經由什麼程序?得到什麼部門認可?都要有細節出來。對於發達國家,醫療體系健全的,也可以彼此按照類同的方式處理。至於南亞,非洲,我們對它們醫療和官僚架構不信任的地方,可以等旅客落地以後我們自己來驗。
總之放開禁令是必然方向,同時我們也要接受可能有零星病例的風險,相信我們的醫療系統有能力處理。
抗疫的習慣仍要保持,戴口罩,勤洗手,減少交流,避免群聚,這是防疫的第一道屏障,也是最重要屏障,疫苗出現之前可能都不能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