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 ( 2 )
「疫情改變世界?全球化停頓?」
最近有一熱門話題,就是疫情改變了世界各國,彼此關閉,各自自掃門前雪,全球化進程將會逆轉,甚至有美國和日本的經濟評論員,鼓吹政府出面,幫助外遷的工廠遷回本國。
發生了這麼大的疫情是現在活着的人一生都未見過的,各國紛紛閉關,而且為爭奪醫療資源爭鬥,為生產鏈的斷裂彼此埋怨,在這樣情形下,出現上述的評論,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我認為全球經濟一體化,所謂「地球村」的概念不會改變,疫情過後也不會出現生產鏈大轉換的情形。
經濟全球一體化的概念是在運輸成本大幅下降,交通聯絡空前快捷,以及通訊快捷的前提下出現的,從生產和資本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核心的一個因素就是資本和產業向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一種新的國際合作的形態轉移,資本要追求利潤最大化,一定會尋找效益最高的生產要素的配合,核心就是最佳的勞動力和資源的配置,這個過程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至今天從未停過,中國也因此從一窮二白的國家成了制造業大國,隨着中國的進步以及資本積累,低附加值的工業會從中國移向次發達國家,這個過程是不會停下來的。
日美有人提出要將工業自中國遷出,我看祇是說說而已,做不到的,疫情過後世界經濟遲早會復原。美國是全民就業,日本是勞動力嚴重不足,生產線遷回日美根本是不可能的。至於生產鏈中的核心技術,高端技術,美、日、歐先進企業從來都是緊緊握在手中,沒有放鬆過的,許多最尖端的產品或零部件,生產線還在它們本國。
所以疫情過後,全世界的生產鏈應該沒有大改變,而中國會加入發達國家的行列,開始輸出資本,轉移低端,低附加值的生產到成本更低的地方,同時提高對國際資源分配的話事權。
中國對東南亞的經濟影響力已經非常大,去年中國對東盟的進出口額超過9000億美元!中國對非洲的影響力也非常大。中美貿易協議後,中國從美國進口會大增,今年首三個月從美國進口額已達2500億美元,中國現在戒驕戒燥,又放低了身段,好像歷史上越王勾踐臥薪嘗膽那樣,再過十年,中美之間不知誰能制裁誰?
世界各國和平共處是一種理想境地,但現實可能是爭鬥不休的。
感謝張老師! 您消除了我對去中國化和排華的擔憂, 增加了我的投資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