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
「各國軍費支出」
我在去年12月31日的Blog中提及,現在各國軍費支出近年都是下降的。有網友很懷疑,我去查了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數據,在1960年時,世界各國平均軍費約佔GDP 6.3%,此數字每年下降,到2015年時祇是各國GDP的2.1%,可惜仍未查到2015迄今的數據。由於中日爭奪釣魚台,由於北約東擴,中東亂局,直到特朗普上台,近年各國軍費支出可能上升,但也不會上升太多。
最基本的理由是核均勢已經確定,常規武器精度大增,殺傷力大增,所以對大國來說世界大戰已是不可以想像,飛機更隱形,能垂直升降或飛彈再快一些都不會改變核均勢,所以軍備競賽變得沒有意義,各國軍費也沒有增加,但GDP在增加,所以軍費佔比例小了。
說到軍費似乎美國預算比中國要大三倍,是不是美國強很多呢?也不見得。主要是美國是募兵制,當兵工資很高,每年以幾萬美元計。中國是徵兵制,義務兵役制,記得雷鋒年代,當兵的每月祇是六元人民幣給你買牙膏牙刷肥皂的,現在可能津貼高一些了,跟美國少爺兵是不能比的,所以中國實際花在軍備上的錢佔軍費比例比美國高得多。
其次很多軍費研究高科技項目,在中國可能都不編入軍費,而以其它形式出現。美國則是武器研發和生產都是私人公司進行,國防部要找它們做就要給錢。
現在軍費擴充最快的應該是中國,英國舊的航母更新,議會裡辯論好久才答應撥款,中國則有錢有人才,想做即做,有將軍說建一艘驅逐艦就像包一個雲吞那麼簡單。
老師分析得太好了! 太對了! 鼓舞人心!
時間優勢和體制優勢在中國這一邊, 中國的綜合國力從今以後可以從容不迫地追上美國, 甚至於有可能超越之!
我相信中國當然包括香港的前途是無可限量的!
他說得也不錯!
坦言集:新十年期
https://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200104/00184_001.html
二○二○年是香港決戰年,決戰是與港獨及其背後的內外勢力決戰;是止暴制亂;是推動真正的第二次回歸;是香港擺脫買辦宿命,堂堂正正地作為中國的組成,把香港的利益與國家的利益緊緊結合起來,周旋國際,對抗外敵。
面對決戰,香港社會與香港人便要選擇,做中國人抑或是賣身投敵?不能再含糊掩飾。香港是中國的土地,主權治權在我。香港是中國的國際城市,廣開門戶,招納各國的賢人佳士,建設開放、自由、公平的國際之都的平台,讓各國可以在香港與中國內地合作,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試驗區,在「一國兩制」的大框架下,共建共享。堅持主權治權是為了打擊、壓制任何來自敵人的侵略,也是為了以香港的長期利益與國家、國際的融合,創建新的國際都市、國際包容的體制。
不拒敵於外、決一死戰,香港便不能清理英美幾十年的和平演變,深藏的地雷與陷阱。不決一死戰,香港便不能壓制借港獨之名、民主之假義來作推翻香港回歸的反革命。不決一死戰,怎可能在決戰後全力建設新的香港,擺脫殖民主義的種種束縛?
二○二○年是新的十年期開始,是中國進入小康,是美國霸權崩析、轉趨沒落前瘋狂的時期,也會是全球各國,從日本到歐盟以至眾多新老復興國家擺脫美國壓制、締造多元化的民主世界時代的開始。
從佔中到反修例,從「顏色革命」到邪教,香港在過去幾年經歷了大的考驗,暴露了眾多深層矛盾與問題,也顯示了社會文化政治的脆弱。但是,這也是打破迷信迷執,重新認識香港的根本情況、根本的問題。
香港可以在上世紀五十至九十年代創造經濟奇迹,深圳可以在三十年間建立起二千多萬人口、經濟規模超越香港的國際競爭力強大的城市,香港為甚麼不可以與深圳,與千百年香港依賴的廣州,和珠三角從全國各地雲集的人才,把粵港澳大灣區建造成全中國、全亞洲、全世界最有競爭力、創新力的地區?以及在廣州千年國際商都的輝煌歷史基礎上,再創新的奇迹和示範?
香港從來都有機會,都有條件,因為我們可以廣納天下英才一起從無中創造出資源、成績來。只要不自我閹割,不妄自菲薄,開放地創新,打破壟斷的既得利益者的控制、陰謀,香港的自由、民主不在於選舉中爭奪公帑所代表的個人利益,而是讓一無所有的人都可以在這個大地努力創造,一磚一瓦地建造出新的天地來。
鎮壓作亂破壞者,才可以開放香港讓天下人來創新。
研究所所長 陳文鴻
文章具有独到的地方:
伊拉克抗议民众怒烧美国大使馆,中俄伊联合军演封杀石油美元基本盘!
http://www.xn--glr604k.com/home/index/article/id/1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