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
「原油市場」
原油的生產,以及提煉成成品油,裂解天然氣等直接原油產品,佔全世界經濟一個重要比例,每年的產值約為6萬億美元。如果加上後續的石油化工產品,塑膠,合成纖維等等工業,產值就更大。所以在經濟上佔重要地位,油價的上落牽動全球經濟。
但這一情景在漸漸改變,核能,風能,太陽能及可再生能源的技術發展,令石油在能源供應的比例上逐年減少,特別在美國開發頁岩氣成功之後,傳統的原油供應的重要性進一步下降,美國現在一年開採的頁岩氣,相當於每天1250萬桶油產量,比沙特阿拉伯每天產油還多,更何況頁岩氣開發技術也在中國,俄羅斯以及其它一些國家成功應用。
所以長期來看,傳統石油供應的來源會過剩,最近的石油輸出國組織會議決定每日減產120萬桶,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的,石油輸出國組織藉減產來托價。
祇有一個因素是有利於油價的,就是能源工業正在逐年廢棄用煤來發電,歐洲和英國的煤礦均已全部關閉,因為它們的礦質量不好,成本又高,但是中國每年仍開採37億噸煤,雖然石油和天然氣成本高,但為了減少污染,仍要慢慢關閉煤礦,用石油代替煤,所以中國對石油的需求可能仍在上升。印度也是這樣情形,印度本身煤礦不大,質量又差,正在用油代替煤。
所以在未來的十年裡,油價漲到140元美元幾乎已不可能,祇會看到漸漸下跌,中東的油因受到影響比較小,它們的生產成本低,尼日利亞,巴西外海的油田受影響就很大。
最受影響的大概是加拿大的油砂公司,現在已是無利可圖,油價再跌10元/桶,大概這些油砂公司全都要關門。所以投資油公司的時候要弄清楚它們每桶油的生產成本,生產成本最低的公司才可能維持下去。
總的原油工業的前途可以說是暗淡的。
俄羅斯東綫輸送天然氣到中國的管道已經開通,從產地到中國邊境是五千公里,管道終端在中國上海,每年可輸氣3800億立方米,中國家庭以前煮飯取暖都用煤餅,以後大概可用天然氣,城市會清潔很多。可以取代多少煤炭的量是可以計算出來的,中國會漸漸關閉煤礦,經濟效益差的煤礦首當其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