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
「請給香港年青人一個樂觀的願景」
這一次的社會風潮有慢慢平息下來的跡象,區議會選舉可以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反建制派大勝,沒有理由再搞街頭抗爭,有意見可到議會中表達。另一方面街頭抗爭的不少中堅份子,現在當上議員了,當了一個「官」了,待遇也不錯,又有了名譽地位,他們不再是一無所有準備跟政府「攬炒」的一班人了,他們也在變。
而政府真應該利用這一時機,給不滿現狀的年青人講講未來政府施政改善民生的大方向,給他們一些期望,不能再安坐辦公室中當什麼事都沒發生過。
昨天看到新聞,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報告,未來五年公屋供應量祇有十萬個單位,比長策會原來預訂的計劃十五萬個少大約40%,這樣的消息令人吃驚!令人失望。
每天將房屋供應嚴峻放在嘴上講的人,怎麼祇講不做?十五萬個都太少了,還做不到?假如現在就引用「土地收回條例」,並撥款2000億,可不可以在未來五年或十年裡建30 – 50萬套公屋?要有這樣的態度,魄力,才能為老百姓做些實事。
外匯基金收入應全部交給政府作日常經費,外匯基金不應再累積財富。
政府還可以從儲備上提出款項,開始育兒資助計劃,給適齡的學前 (一年級) 兒童每人每月發放津貼,減輕年輕夫婦育兒的困境,政府如能切實做到這兩點,社會上民怨可以大幅舒緩。現在有大量儲備,可以即刻開始做,三、五年後如財政失衡很嚴重,再考慮收消費稅,香港社會很富裕,怎麼會沒辦法解決財政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