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

        「央行的金融及財政政策 ( 4 )」

        央行魔術一樣的財技 — QE

        古典的經濟學理論認為市場經濟的無形的手,可以調整市場在最有效的情形下順暢運作,認為政府不應干預經濟,又認為政府財政要量入為出,否則遲早政府要破產。即使到了今天,大多數負責任的經濟學家還是認為政府開支赤字不能超過GDP一定的百分點,例如2-3%,像歐盟內部就有嚴格規定各成員國的赤字不能超過GDP的3%。

        在凱恩斯理論大行其道的年代,關於政府財政赤字的框架就放寬了許多。

        許多國家在經濟放緩時,就大幅增加政府開支,不理會赤字,政府投資在基礎建設上,希望以投資拉動經濟,而投資的標的,例如鐵路,公路,水力發電廠等都是會產生回報的。九十年代整個十年裡,日本政府就是這麼做的,但成效不大,基礎設施,例如兩個城市間的道路建設,第一條道路通車時經濟效果很顯著,重覆建設效益就下降,許多變成白象工程,大而無用。

        直到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美國聯儲局主席伯南克提出「量化寬鬆」(QE)由聯儲局 (央行) 出面,大舉購入國庫券,國庫券是財政部發出的,一方面財政部有錢可以花了,另一方面壓低市場債息。

        「量化寬鬆」是沒有底線的,如果我沒記錯是800億美元每個月,接着日本,歐洲央行有樣學樣,都做起QE,也都是沒有底線的。

        大家還記得2011年希臘債務危機嗎?當時緊張得不得了,還有人提出希臘向中國借錢,結果歐洲央行做QE,大買歐豬債,什麼問題都解決了。日本走得更遠,大家都已知道,但有趣的是美,歐,日都沒有出現通脹。

        特朗普政府想搞基建,但政府沒有錢,現在有經濟學家提出聯儲局再做20000億美元QE,等於由央行借錢給財政部,資金就有了,真是魔術一樣。

        所以新的經濟學理論應該修正,央行做QE當然不可能是無限的,但QE數量可能跟一個經濟體的產出和總的資產規模有關的,應該有經濟學家在研究。

One response to “雜談

  1. 可能是用了下幾代人的資源?!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