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的金融及財政政策 ( 3 )」
今天想加插一個小故事,說明西方各國的巨額國債並非今天才有的,而是由來已久,各有成因。
先說美國。美國當年祇有十三個州,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在那裡設立政府,有駐軍,並抽稅,當地的老百姓幾乎都是從英國來的白人 (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法國人,他們在新大陸都各有地盤),很多人是因種種原因離鄉別井,萬里迢迢到北美找新生活。移民中愛爾蘭人及蘇格蘭人佔多數,因家鄉太窮太苦,在北美建立了新家園,又要受英格蘭人管,這是民族矛盾,英國政府抽稅太重,這是經濟矛盾,結果英屬的北美殖民地就造反了,以華盛頓為首,建立了大陸軍,武力反抗英國統治。大陸軍組軍是要花很多錢的,籌錢的方法之一,就是印發大陸軍的債券,去向有錢人募捐。教科書上說民眾出自愛國,愛獨立,踴躍購買大陸軍的債券,現在想都也未必,如果幾個拿槍的大陸軍的兵站在你門口,拿槍指住了你,你敢一毛不拔嗎?大陸軍跟英軍打過幾次小仗,其實雙方沒什麼傷亡,英國政府在盤算利害得失之後,決定撤走,讓北美殖民地獨立,將來兩國做兄弟,做生意,比打仗好,這就是現在所謂美英特殊關係的由來,他們本來就是自家人。
北美殖民地獨立以後,成立了十三州的聯邦政府,大陸軍在獨立戰爭其間發的債券,轉成了新的美利堅合眾國的債券。
當時政府初創,一切制度都要重新建立起來,政府庫房裡除了欠老百姓的債券,一點錢都沒有,此時第一屆美國政府的財長是漢彌爾頓。一天,他向剛成立不久的國會報告有一批大陸軍留下的債券即將到期,請議會的老爺們想辦法如何處理。很多議員提議賴債,不必還了,當時的國債價格祇有面值的三分之一,也有人提議以市價買回來。漢彌爾頓都不同意,堅持要原價贖回。議員問他,錢從何來?他說:「我們再發新債!!!」
後來政府果然發行新債券,以面值百分百贖回到期債券,漢彌爾頓說政府欠債沒關係。政府沒有信用就完了,所以從美國政府成立的第一天起,美國就已經負債累累了,成了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