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

        「貨幣 ( 1 )」

        在原始社會,同一家族的人住在一起,男人打獵得到的獵物或女人出外採集的疏菜果子,都交給族中的老祖母,由老祖母分配,所以並沒有貨物的流轉,也不需要貨幣。

        等到生產力進一步發展了,相鄰的族人可能一方糧食較多,另一方毛皮較多,於是產生了交易,最初也祇是以物易物的方式。

        社會進一步發展,人口也漸增多,生產的分工也更精細。商品交換成了非常重要的一種主流形式,以物易物不能滿足需求,最早出現的貨幣功能大概是布及陶罐,這些各方都有共同需求的東西,可以拿來交換任何其它的物品。

        但是這樣的交換效率依然極低,而胚要協商共同承認的價值很困難。

        於是出現了鑄幣。在公元前四世紀,在中國出現了鑄幣,鑄幣主要是用銅,因為銅不易生銹腐爛,可以方便保存。鑄幣產生之後,任何其它商品可以訂價,有了交易的通用準則,商品經濟迅速發展。

        接着貴金屬銀和金相繼出現,中國古代銀很多,但出產金不多。明、清的時候,50兩一錠的銀錠是非常值錢的,可以買到十個丫環。

        跟中國出現銅製幣差不多不同年代,中東地區也出現了銅製幣,後來傳去歐洲。

        在皇朝強盛的時候,鑄幣權是直屬中央政府的,對每一枚銅幣的制式,厚度,重量,含銅量都有嚴格規定,但這種制度受到貪腐的官僚制度的侵蝕,鑄出來的銅幣又薄又輕,含銅量也低,市面上高質量的銅幣都被人收藏了,而流通的貨幣都是劣幣,這是出名的「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由於鑄幣本身是金屬,有自身價值,也不可能隨便大量生產,所以封建年代裡,貨幣供應很有限,也基本上沒有通貨膨脹。

        中國在唐代開始就有紙幣發行,稱為「飛錢」,可以兌換成銅錢。宋代開始發行以紙印尻刷的,有地方政府擔保或銀號擔保的「會子」一度信用很好,可以兌換銀子,但元代以後「會子」就濫發了,很快信用崩潰,歐洲也同時出現了紙幣,也是很快就喪失信用。(待續)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