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
「看歷史上朝代更迭」
北京中央社科院拍了「中國通史」共一百集,我已看了六十餘集,大約講到宋朝。
從「周」滅「商」開始,中國歷史就是一部皇朝更迭的歷史,由於皇權是至高無尚的,英雄豪傑,皇室貴胄都在爭奪這個位置,每次皇朝更迭都是死人無數,各路起義的義軍要爭要打,分封各地的諸侯豪強要打,這種爭奪是你死我活的,不容妥協的。從舊皇朝慢慢崩潰瓦解,到群雄割據,到新皇朝誕生,往往要十幾二十年時間,等到新皇帝坐定,天下安定,往往已經社會凋零,人口減半,不要說皇室宮殿,就是地方上的大戶豪族,往往也是家破人亡。
劉邦建立漢朝,天子駕六,要駕六匹馬拉的車子,要挑六匹毛色相近的馬都挑不出來,皇帝要用馬都已經很少了,國家窮成這個模樣!
由於皇權太大,皇帝以下的所有人都感覺到不安全,有所謂「伴君如伴虎」的說法,不管你皇親貴戚,不管你功勞多大,皇帝想殺就殺,想貶就貶,許多慘劇是在懷疑之中產生的。
出名的玄武門事件,唐太宗李世民將哥哥同弟弟都殺了,軟禁父親,登基為皇帝,想當皇帝當然是他的欲望,但做不成皇帝自己的性命就危險了,他懷疑父親支持哥哥和弟弟,疑忌他功勞太大,勢力太大,要削弱他的權力才先下手為強。康熙年代出名的八皇奪嫡,也是兄弟相殘的血腥故事,中國這一套皇權更迭的制度肯定是行不通的了。
社會的變革,是要有社會內部的力量去推動的,在封建社會時期,社會變革很慢,重覆着一個皇朝又一個皇朝,辛亥革命以後,中國社會仍是以農民為主體的農業社會,祇有到了改革開放以後的今天,中國社會才出現了力量不小的中產階級,他們有知識,有財富,他們的意向將影響政治,推動中國的政治走向現代化。
權力太集中,權力的移交就會出現很大的風險,要建設一個穩定可持續發展的制度,就要分散權力,健全法治,完善各方面的制度,完善決策的程序、規則,社會的進步是由社會內部的力量推動的,可能是一個相對很長期的蛻變過程。
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兩人應是秦始皇及孔夫子。孔子對中華文化意識形態的影響力,直到今天仍無處不在。秦始皇一統天下,以後兩千年就是朝代的重複,再沒有什麼創新,孔子的忠君理論也促成了這個模式。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從1911年到1949年不過是像五代十國一樣的過渡時期,直到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才開始了新的紀元,但舊的皇權概念仍存。大家仍在摸索一個新的模式。好不容易將領袖任期訂為最多兩屆1O年,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向,但輕易的就推翻了。中國必須從這個悪性束縛中跳出來,才能面對新時代及人民真正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