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 ( 1 )
今天共有兩篇網誌,標題是「雜談 ( 1 及 2 )」。
「如何評估今後的中美關係?」
在這次「習特會」之後,仍有不少權威的評論,認為中美矛盾深刻,現在祇是短暫的貿易戰停戰,休戰期將近結束時憂慮又會再來,當然這樣的說法永遠不會錯,股市也是不斷在起伏的,有波幅「造市者」才能有可觀的利潤。現在趁好消息推高股市獲利,過一段時間又藉「憂慮」的藉口推低股市,方便他們入貨。
但實質上,美國這次不成功的貿易戰顯示了中國實力的增強,自信的增強,跟美國抗衡中已處於平起平坐的地位上,在我看來中國已經略處優勢。
中美雙方博奕,美國是有心打擊中國,拖慢中國經濟發展的勢頭,想要影響中國的決策,甚至中國的體制。但兩國關係中也存在共同利益,經濟互補和龐大的貿易往來,中國還購買美國的大量服務性出口,包括大量的專利費用及留美學生的開支。從美中交往中獲益的大至蘋果公司,小至大豆農場,有以千萬計的美國公司和個人是從中美經濟交往中得益的。
其它,在國際政治層面上,美國要稱霸,如果中國不合作,從中作梗,美國也是困難重重的,北韓去核,如果沒有中國首肯並配合,北韓會聽美國擺佈嗎?
制裁伊朗也是一樣,如果中國大量向伊朗買油,美國禁運就形同虛設。
美國股市大幅波動,也是跟隨貿易戰的消息同步起伏的。
所以經過近一年的「貿易戰」,特朗普政府也開始收歛狂妄自大的作風,不得不在商界反對,國際社會反對的壓力下低頭。
特朗普在這次阿根廷的習特會發表的推文說他的政府已跟中國有良好的協議 (Deal),美國工業和農民將獲益非淺。他有這樣的表態,心中已沒有了跟中國將貿易戰打下去的意志,90天的期限祇是讓兩國談判人員談定細節,無論中國讓步多少,美國都是必定要接受的了。
雙方博奕往往有一個利益平衡點,所謂納許平衡點,而這個平衡點往往就是保持現狀。
如果中國承諾大量購買美國石油,美國農產品,中國是做得到的,而結果是美中共同利益更大,屆時美國已沒有手段制約中國,雙方必須和平共處。
李彧
侵侵話「全世界都搵美國笨」,咁有乜客觀根據。貿易逆差是強詞奪理。強制技術轉移是你情我願,大陸出市場,企業出技術、美商唔肯轉移技術,英法德商人肯。如果唔係大把錢賺,英法德商人點會肯轉移技術。美國在美元成為國際兌換貨幣之後,取消金本位,然後有需要時就QE,真正搵全世界人民笨的係美國政府。世界人民其中一個應對方法係買物業,所以近幾年全世界多地區既物業升值,甚至形成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