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
「深化市場改革的方向」
朱鎔基任總理時,大刀闊斧地推行了很多市場化的改革,他將大量的國企私有化,主要是賣給當時國企的管理層,少量是賣給市場上的私人資本,大量的企業從此脫胎換骨,朝氣勃勃,其中不少企業成了今天規模巨大的私人企業。朱鎔基又將國有的銀行改組成商業銀行,並上市,當年嚴重負資產的國有銀行,現在在國際上都排名前列。
但近年來,進一步深化改革,卻看不到體制上的大變化。兩家鐵路設備公司合併,航運公司的改組,都不知所為何來。而發改委的職權不斷膨脹,國家指導經濟的思潮又在回潮。而銀行,電訊,能源這些大企業,雖已上市,但董事局人員都是國家任命的,這些高級管理人員本質上仍是官,聽從上級指示,本份不做錯事,是他們的責任,他們並不是握有實權,可以大幅改造公司,提升效益,提升收益的職業經理人。所以進一步深化改革,應着重在將國企的股權多元化,國家讓出更多股權給私人的財團,而董事局吸收外來的私人財團派來的成員,引入專業的經理人,放權讓他們經營改造企業。
其次,要研究發改委在經濟體制中的作用,設計一個長遠的計劃,逐步減少發改委對經濟的干預。發改委太多干預市場,煤、電、油、電訊,都由發改委訂價,其結果一定是順了哥情失嫂意,市場被扭曲,市場效益降低。
總之,改革開放的兩個大方向,一個是私有化,一個是市場化,都不能放棄,走回頭路,掌權的部門很過癮,甚至發生尋租貪腐的問題,對整體經濟發展一定是不利的。這樣的構思要做得成,一定要最高層面的權力介入,自己限制自己的權力,向完全市場化的方向走,難度是極高的。